“最近歐洲一些國家在向中國光伏產品提出反傾銷,這是很敏感的問題。對此,我們學會正組織工作小組研究對策。”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參事石定寰上周五透露說。
石定寰是在當天開幕的“中國(無錫)國際新能源產業峰會”間隙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并作如上表態的。
就在上月底,德國第三大太陽能電池制造商SolarWorld聯手另一行業巨頭Conergy向德國政府和歐盟上書,稱“鑒于中國太陽能電池板和電池片生產企業獲得了政府的不當補貼,有必要阻止地域范圍內的發電投資商購買相關產品。”此外,德國光伏產業聯盟也在游說歐盟對來自我國的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這被業內視為可能是給國內光伏業帶來“滅頂之災”的事件。
對此,石定寰指出,有關方面已準備在近期組織國內一批光伏企業負責人赴歐洲,與當地政府、企業會商這一事件。“同時,我們學會也在研究對策,已成立了專門的工作小組。”
“我認為,在新能源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在世貿組織總的框架下面,我們要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支持綠色產業健康發展。要合作共贏,而不是互相打來打去。我希望在這些方面能達成共識。”石定寰說。
在他看來,目前中國的光伏產業還很弱小的,就算把所有馬力開足,生產的光伏電池都裝上電站,也才相當于火電的兩三個百萬千瓦機組。而目前火電的制造能力已超過了1億千瓦。
“但今后中國的能源結構要調整,火電比例不能再這么高。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現在這一點點的新能源怎么能說過剩呢?談不上過剩。所以長遠而言,這個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就業界關心的光伏產能過剩問題,石定寰如是說。
據他分析,當前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是由于大規模的政策還沒有落實,上網電價政策還沒有推出,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按照我們現在的市場容量,這些產能全部投產后會造成過剩。但這是新產業發展中所必然要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市場來調節。”
石定寰舉了常州天合的例子。這家公司去年本來準備上多晶硅項目,甚至已經簽約。但后來發現形勢不對,馬上下線了,“這就是企業對形勢做出的正確判斷。”
他同時認為,在當前發展階段中,需要找到一種動態狀態下的動態平衡。這種平衡應該通過市場去調節,“政府則應從宏觀上引導,從市場門檻上加以規范,及時向企業和投資者做出一些預警和行業判斷。”
他另外提醒業界,光伏產業既包括發電,也包括熱利用,而中國在熱利用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如熱水器的產量在全世界是最高的。最近各方反映,中國光伏產業不能只關注光伏發電,也要關注光伏熱利用,后者對中國的節能減排也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