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產融結合的模式投資寧夏光伏項目,中民投此舉無疑是對光伏行業一次很好的推動,但現在說成功顯然為時過早。因為選擇寧夏建立電站,中民投仍指向政策紅利。
8月28日,備受矚目的民營大型投資公司“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宣布首個千億投資計劃,其中新能源方面的占比相當可觀——在寧夏投資建設3GW~5GW光伏發電項目,總投資300億~500億元。
眾所周知,當下的光伏行業備受政策眷顧,但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僅以2014年年初制定的14GW裝機目標為例,根據銀河證券分析師鄒序元的報告,上半年,光伏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僅為3.3GW,其中包括2.3GW大型電站和1GW分布式。這說明,真正的市場模式仍未在行業內出現。而作為一家投資企業,中民投的大筆投入,能否為其帶來預想的收益?
產融結合的首次試水
其實,投資寧夏電站,已不是中民投首次接觸光伏行業。早在2014年5月,也就是中民投注冊后僅10日,協鑫集團宣布,將與中民投合作建立規模100億元的基金,以發展光伏電站和光伏產業整合。
而產融結合,正是中民投所希望涉足和專營的領域。根據《商業銀行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商業銀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因此在我國,產業與金融在某種程度上是分離的,而中民投作為民營投資集團,不受此條例約束,其向國務院提出了產融平臺的解決方案,不僅有利于企業融資,也有利于金融機構合理管控風險。
另外,中民投采取眾籌式的融資模式,且59家參與企業平均每家持股不超過2%,即10億元,最低不少于0.6%,即3億元。多行業大佬參與,集合眾人才智,有助于在全行業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中民投董事長董文標就曾公開表示,中民投的商業模式,將向美國摩根財團靠攏,覆蓋產業和金融。更確切的描述,就如其創立者董文標所說“一家產融結合的金融控股集團。”
在中民投成立之初,其表示要將化解國內產能過剩作為重要方向,并率先選定鋼鐵、光伏、船舶等行業,在總公司下面分別計劃設立中民新能源、中民鋼鐵、中民國際通航和中民礦業物流等九個子公司,其中,中民新能源的業務最先開始啟動。
董文標曾公開表示,“中民投將分兩步走,第一步主攻產業投資,第二步是在做好產業投資的基礎上,對金融資產進行投資。”此次寧夏光伏項目,就是董文標所承諾的“過剩產業投資”的第一步。
名利雙收的寧夏項目
但實際上,中民投“關注光伏過剩產能”的說法并不準確。
眾所周知,我國光伏產業過剩是在制造環節,而不是終端發電板塊。在2013年,我國出臺諸多能源消費方面的政策,以鼓勵減少煤炭發電,這為新能源發電帶來巨大空間。除此以外,僅政府頒布的光伏產業扶持政策就超過10項,且集中惠及下游光伏電站領域,也就是中民投此次投資的板塊。中民投此次注資,既為國內新能源行業帶來新的血液,賺足了來自政府的好感,又能拿到補貼,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而投資寧夏,既避開了分布式光伏扎堆的東部、也避開了光伏電站的傳統投資地甘肅內蒙古,則能看出中民投對于收益的細心考量。
寧夏作為西部發電大省,不僅具備平均日照時間超過2000小時、無霜期168天的優勢,其電力輸送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前,寧夏已建成電力外輸項目主要包括寧東至山東±660千伏直流輸電示范工程,今年新建重點項目有靈紹±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這意味著電力外送能力或在不久后再創新高。
另外,寧夏對待新能源發電并網態度積極,2013年光伏裝機增長率高達627%。截至今年8月20日,寧夏電網并網光伏發電站達64個,裝機容量達到163萬千瓦,占全網總裝機的7.2%,新能源發電已成為寧夏第二大電源。為滿足新能源發展需求,國網寧夏電力還建設了5座330千伏、1座220千伏新能源集中接入輸變電工程,確保核準的新能源全部按計劃順利并網。
如果按照寧夏集中光伏發電收購電價定0.9元/千瓦時、分布式光伏補貼為0.42元/千瓦時計算,中民投寧夏3GW~5GW集中式光伏發電的投資,將每年為其帶來60億~105億元的現金流,中民投投資寧夏項目有望在6~8年內回收成本。
長期收益仍存質疑
在宣布寧夏投資的當天,董文標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光伏技術完善以后,光伏發電的成本會大幅度降低,而煤電在解決碳排放、脫硫等問題后,成本將上升。”言語中,不難看出其對光伏行業未來復蘇的信心。
如果從數字上看,行業復蘇的確已現曙光。根據官方統計,2014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達到82.3億美元,同比增長15.9%,而去年全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額僅為100億美元左右。在企業方面,二季度阿特斯太陽能、昱輝陽光、晶澳太陽能等主流廠商都實現了毛利增長,部分毛利在10%以上,行業投資表現也愈來愈活躍,中民投在此背景下新建或收購電站項目,時機較為成熟。
但回顧近三年國內光伏行業的發展歷程,“復蘇”說法又顯得頗為牽強,這也是諸多業者懷疑中民投投資合理性的重要方面。
眾所周知,我國光伏發電站尚未實現自主盈利,企業維持正常營運主要依靠政府的補貼。目前我國分布式光伏補貼額度為0.42元/千瓦時,這比0.419元/千瓦時的煤炭發電收購電價還要高,如此高額的補貼下,光伏產業若還是不能呈現“復蘇”跡象,就顯得有些說不過去了。伴隨技術的不斷完善,光伏發電的成本雖然也在下降,但是對比0.2元/千瓦時左右的煤炭發電成本,光伏發電想要憑“實力”說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同樣,中民投光伏投資項目能否實現長期持續盈利,說到底,還是仰賴隨時可能搖擺的政府扶持政策。
從2013年3月,全球光伏產能排名前十的尚德電力宣布破產重組,中國光伏行業陷入全面危機。此后,我國政府出臺一系列高額的光伏補貼政策,但這些政策更像是“救急”,其可持續性或難有保證。
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光伏產業總裝機規模在18GW,按照分布式光伏與集中式光伏各自占一半來算,政府全年需要財政撥款已達到190億元以上。而在同期,歐美、日本等國家已經紛紛減少了對光伏發電的補貼。未來,光伏補貼的發展能否持續,或將影響中民投的收益。
用產融結合的模式投資寧夏,中民投此舉無疑是光伏行業一次很好的嘗試,但現在說成功顯然為時過早。因為其選擇寧夏建立電站,仍指向政策紅利。因此,尋求如何在較短時間實現成本縮減、自主盈利,將是中民投下一步面臨的最大挑戰。而無論是企業還是行業,只有從內打破窘況,尋求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才是產能釋放、行業新生的真正開始。
(作者系卓創資訊新能源行業分析師)
8月28日,備受矚目的民營大型投資公司“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宣布首個千億投資計劃,其中新能源方面的占比相當可觀——在寧夏投資建設3GW~5GW光伏發電項目,總投資300億~500億元。
眾所周知,當下的光伏行業備受政策眷顧,但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僅以2014年年初制定的14GW裝機目標為例,根據銀河證券分析師鄒序元的報告,上半年,光伏新增并網裝機容量僅為3.3GW,其中包括2.3GW大型電站和1GW分布式。這說明,真正的市場模式仍未在行業內出現。而作為一家投資企業,中民投的大筆投入,能否為其帶來預想的收益?
產融結合的首次試水
其實,投資寧夏電站,已不是中民投首次接觸光伏行業。早在2014年5月,也就是中民投注冊后僅10日,協鑫集團宣布,將與中民投合作建立規模100億元的基金,以發展光伏電站和光伏產業整合。
而產融結合,正是中民投所希望涉足和專營的領域。根據《商業銀行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商業銀行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者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因此在我國,產業與金融在某種程度上是分離的,而中民投作為民營投資集團,不受此條例約束,其向國務院提出了產融平臺的解決方案,不僅有利于企業融資,也有利于金融機構合理管控風險。
另外,中民投采取眾籌式的融資模式,且59家參與企業平均每家持股不超過2%,即10億元,最低不少于0.6%,即3億元。多行業大佬參與,集合眾人才智,有助于在全行業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中民投董事長董文標就曾公開表示,中民投的商業模式,將向美國摩根財團靠攏,覆蓋產業和金融。更確切的描述,就如其創立者董文標所說“一家產融結合的金融控股集團。”
在中民投成立之初,其表示要將化解國內產能過剩作為重要方向,并率先選定鋼鐵、光伏、船舶等行業,在總公司下面分別計劃設立中民新能源、中民鋼鐵、中民國際通航和中民礦業物流等九個子公司,其中,中民新能源的業務最先開始啟動。
董文標曾公開表示,“中民投將分兩步走,第一步主攻產業投資,第二步是在做好產業投資的基礎上,對金融資產進行投資。”此次寧夏光伏項目,就是董文標所承諾的“過剩產業投資”的第一步。
名利雙收的寧夏項目
但實際上,中民投“關注光伏過剩產能”的說法并不準確。
眾所周知,我國光伏產業過剩是在制造環節,而不是終端發電板塊。在2013年,我國出臺諸多能源消費方面的政策,以鼓勵減少煤炭發電,這為新能源發電帶來巨大空間。除此以外,僅政府頒布的光伏產業扶持政策就超過10項,且集中惠及下游光伏電站領域,也就是中民投此次投資的板塊。中民投此次注資,既為國內新能源行業帶來新的血液,賺足了來自政府的好感,又能拿到補貼,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而投資寧夏,既避開了分布式光伏扎堆的東部、也避開了光伏電站的傳統投資地甘肅內蒙古,則能看出中民投對于收益的細心考量。
寧夏作為西部發電大省,不僅具備平均日照時間超過2000小時、無霜期168天的優勢,其電力輸送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前,寧夏已建成電力外輸項目主要包括寧東至山東±660千伏直流輸電示范工程,今年新建重點項目有靈紹±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這意味著電力外送能力或在不久后再創新高。
另外,寧夏對待新能源發電并網態度積極,2013年光伏裝機增長率高達627%。截至今年8月20日,寧夏電網并網光伏發電站達64個,裝機容量達到163萬千瓦,占全網總裝機的7.2%,新能源發電已成為寧夏第二大電源。為滿足新能源發展需求,國網寧夏電力還建設了5座330千伏、1座220千伏新能源集中接入輸變電工程,確保核準的新能源全部按計劃順利并網。
如果按照寧夏集中光伏發電收購電價定0.9元/千瓦時、分布式光伏補貼為0.42元/千瓦時計算,中民投寧夏3GW~5GW集中式光伏發電的投資,將每年為其帶來60億~105億元的現金流,中民投投資寧夏項目有望在6~8年內回收成本。
長期收益仍存質疑
在宣布寧夏投資的當天,董文標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隨著光伏技術完善以后,光伏發電的成本會大幅度降低,而煤電在解決碳排放、脫硫等問題后,成本將上升。”言語中,不難看出其對光伏行業未來復蘇的信心。
如果從數字上看,行業復蘇的確已現曙光。根據官方統計,2014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達到82.3億美元,同比增長15.9%,而去年全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額僅為100億美元左右。在企業方面,二季度阿特斯太陽能、昱輝陽光、晶澳太陽能等主流廠商都實現了毛利增長,部分毛利在10%以上,行業投資表現也愈來愈活躍,中民投在此背景下新建或收購電站項目,時機較為成熟。
但回顧近三年國內光伏行業的發展歷程,“復蘇”說法又顯得頗為牽強,這也是諸多業者懷疑中民投投資合理性的重要方面。
眾所周知,我國光伏發電站尚未實現自主盈利,企業維持正常營運主要依靠政府的補貼。目前我國分布式光伏補貼額度為0.42元/千瓦時,這比0.419元/千瓦時的煤炭發電收購電價還要高,如此高額的補貼下,光伏產業若還是不能呈現“復蘇”跡象,就顯得有些說不過去了。伴隨技術的不斷完善,光伏發電的成本雖然也在下降,但是對比0.2元/千瓦時左右的煤炭發電成本,光伏發電想要憑“實力”說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同樣,中民投光伏投資項目能否實現長期持續盈利,說到底,還是仰賴隨時可能搖擺的政府扶持政策。
從2013年3月,全球光伏產能排名前十的尚德電力宣布破產重組,中國光伏行業陷入全面危機。此后,我國政府出臺一系列高額的光伏補貼政策,但這些政策更像是“救急”,其可持續性或難有保證。
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光伏產業總裝機規模在18GW,按照分布式光伏與集中式光伏各自占一半來算,政府全年需要財政撥款已達到190億元以上。而在同期,歐美、日本等國家已經紛紛減少了對光伏發電的補貼。未來,光伏補貼的發展能否持續,或將影響中民投的收益。
用產融結合的模式投資寧夏,中民投此舉無疑是光伏行業一次很好的嘗試,但現在說成功顯然為時過早。因為其選擇寧夏建立電站,仍指向政策紅利。因此,尋求如何在較短時間實現成本縮減、自主盈利,將是中民投下一步面臨的最大挑戰。而無論是企業還是行業,只有從內打破窘況,尋求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才是產能釋放、行業新生的真正開始。
(作者系卓創資訊新能源行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