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南車國家變流中心執行董事、總經理任其昌
幾乎所有人都未曾預料到,光伏逆變器行業的競爭會如此慘烈,價格下降會如此之快。
年初還是0.4~0.5元錢每瓦的出貨行情,如今在一些光伏電站項目招標中卻已屢屢暴出低于0.25元每瓦的最低報價。不過半年余,價格已近腰斬。
是此前利潤過于豐厚有如此之大的壓縮空間?還是技術進步神速而迅速降低成本至斯?抑或者,這根本就是市場競爭殺紅了眼后的賠本賺吆喝?
而與此同時,卻又出現了同廠家同型號產品在相鄰不過月余的不同項目中報價相差竟高達30% 以上的情況。
如此亂像,究竟為何?
這不但讓包括逆變器廠商在內的許多業內人士都大呼看不懂,也不可避免地讓人們對當下逆變器行業的質量與品質產生了深深的擔憂。
對于熟知逆變器技術現狀及其造價的專業人士來說,答案也許不言而喻。但其中況味兒,業內企業可能已真的難以言表。特別是對那些更注重品質的行業龍頭和有志于長遠的優秀企業而言,如此局面,或已進退失據。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不能跳出當下的競爭窘局來考量行業整體的前途,恐怕沒有人會有很好的未來。
作為國內大功率變流技術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工程研究機構——隸屬于中國南車集團的株洲變流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依托南車集團強大的技術、資源及資金實力,自2009 年進入光伏逆變器行業以來,市場占有率一直名列行業前茅,其央企、國家級技術中心的背景,以及橫跨工業變流、工業傳動、船舶電力和新能源等產業的跨領域視野,令其對光伏逆變器行業的思考,也多了幾許理性。
日前,《太陽能發電》雜志記者前往湖南株洲,專訪了該公司總經理任其昌,就逆變器行業當下的競爭局勢與其進行了充分的交流。以下是經過整理的訪談內容。
《太陽能發電》雜志:您如何看待光伏逆變器行業當前的競爭態勢?
任其昌:從目前總的市場情況來看,大家似乎都已經有些忙而無序,包括出貨、價格都顯得很亂。在最近的項目招標中,甚至有同廠家同型號產品的報價,在相隔不久的兩個項目上居然可以相差到30%。
出現這樣的情況,非常明顯地表現出,行業確實有一些混亂了。
我們自己也是做逆變器的,知道什么樣的價格可以生產出合格的產品,而且對行業內大多數公司的技術和成本也基本了解一些。因此,從市場價格的角度來看,現在有一些逆變器肯定不能滿足正常的電站需求。按照我們的估計,這樣的產品很難滿足電站25 年的壽命。
可是,這樣的產品不但能銷售,還銷售得很不錯。
這就是問題了。
最近投放市場的一部分產品,或許有可能是一些廠家在消納此前的庫存,但更有可能是犧牲產品品質來滿足市場價格競爭的行為,這個價格已經突破了逆變器制造的基本成本和品質需求底線。
由此帶來的結果,我個人認為,有部分產品將會頻繁出現質量問題,甚至可能出現質量事故。
這是一個比較可怕的事情。
這樣的局面,讓南車這樣的不愿意犧牲產品質量的企業很難受。因此業內一些主力軍、生力軍企業,在這個產業里活得非常累,或者要死不活,或者根本就活不下去。包括行業龍頭企業,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下,我不相信還能活得很好,他們一定也很著急。
如果這種競爭格局持續下去,想好好做事的企業是玩不下去的。雖然南車還有很多其他產業可以互相支撐,但如果市場形勢依然還是這么無序,我們又能支撐多久,是否又有必要支撐下去,或許都值得考慮。
南車集團最近將要導入對新興產業的評估機制,南車肯定不會以犧牲質量的方式去堅持留在這個市場上。
《太陽能發電》雜志:在您看來,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任其昌:表面來看,是由于無序的價格競爭造成了目前的亂局。但根本上,還是因為行業缺少標準,或者說標準很寬泛,沒有辦法執行。
在“金太陽”時期,由于基本上沒有標準,加上市場監管缺位,所以才造成了“金太陽”項目亂相百出。
而現在的標準,不少都是企業特別是一些龍頭企業制訂的企業標準,后來慢慢演變成大家比較認可的行業標準。但由于對標準的理解有差異,因此造成產品質量差別較大。另外,甚至還有一些企業,根本都不具備建立標準執行機制的能力。
如此,一旦市場環境惡化,即使標準制訂者自己執行很嚴格,但其他企業可能就根本不在意這個標準,一些企業為了生存,就會不擇手段地降低標準,甚至干脆以次充好。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下游電站市場投資的唯價格論。如今的下游電站投資,一切投入都追求低價,甚至以最低價為榮。可是,任何產品要保證質量,都會有其最基本的成本是不可能突破的。唯價格論帶來的結果,可想而知。
還有,則是市場監管的缺位,甚至可以說沒有監管。目前電站的建設基本上都是由業主說了算,表面上看要遵守一定的設計規范、施工建設規范,但實際上卻是業主想怎么建就怎么建,缺少一個統一的標準體系和監管系統來予以規范。
下游電站投資商競相追求超低價格的做法,無疑對目前市場上的質量和價格亂像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使得行業競爭形勢更加無序。
《太陽能發電》雜志:從國家宏觀層面來看,補貼的是電站的產出,如果投資者愿意用劣質產品,那風險也將由他自己來承擔,不是嗎?
任其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這個市場上的投資者,也就是業主,有些并非純粹是基于投資回報的角度,他們可能分好多種。其中一種,就是你此前文章中曾提出的“偽業主”,這是一個很好的可以描述當下市場情況的概念。
很多光伏電站的業主可能都是這樣考慮的,先用最低的價格投入,建成電站后,再通過一些手段估價一個不錯的價格賣掉脫手,自己不擔長期風險。因為他賣掉電站的手段很多。這是偽業主的做法。
而那些真正打算長期持有電站的業主,一是有可能的確因為不懂行業、技術而看不透徹這些問題;二是有可能也是考慮先進來,然后三五年后發電效率達不到要求,再跟供應商扯皮。因為現在貨款基本上都不是一次付清,而且還要預留長達數年的質保押金。這樣,就會導致大量的電站投資方和產品供應方扯皮打架。
就算那些對電站質量比較注重的業主,也同樣更樂于留下好的電站自己持有,而把次的電站賣出。
質保周期長還帶來一個新的問題,比如現在三年、五年的質保期,可給你供貨的這個公司壽命就只有三年,那么,以后的售后服務誰來給你做?
另外還有一類業主,比如一些投資公司,考慮的是先把整體規模做上去,比如做到吉瓦級總量,然后上市,IPO 不容易,那就到三板去圈錢,圈到了錢,這個電站運營怎么樣可能就沒心思管了,因為已經從資本市場上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當然,這個市場上也有不少業主是真正打算拿著電站運營的,所以他們的做法就不一樣,在招投標環節就會想辦法控制好產品質量,進而控制電站的質量。
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這樣的業主并不多。
因此,如果我們再不對這個市場加以管控,后面的形勢可能會很嚴峻。現在的裝機總量還不算大,不過才10吉瓦、20吉瓦, 如果到50吉瓦、100吉瓦甚至更多,怎么辦?如果80%的電站實現不了設計的發電量,如果20%的電站基本不能發電,怎么辦?
這樣的情形,也許我們很快就有可能見到。我個人判斷,三五年內,可能會有大批電站的設備需要完全更換。
但愿,是我們杞人憂天了吧。
《太陽能發電》雜志:據我們所了解,有些投資者在做電站投資財務模型時,已經將逆變器更換一次的情況考慮了進去,這樣做是不是可以規避一些投資風險和問題?
任其昌:是的,他可以考慮更換,因為逆變器占系統總投資的比重并不大。
但我考慮的是一個更大的問題,現在逆變器已經競爭到要按分錢、厘錢來計算成本和利潤的階段了,在這個階段,業主如果對自己的項目負責,完全可以通過讓利一分錢兩分錢而獲得質量更好的逆變器,而且還可以因此在服務方面得到更好的保障,何樂而不為呢?
你是可以更換,就算你換得起,但你不是還得再花錢買單嗎?而且,那時你的投入可能就遠遠不是一兩分錢了。這難道不是巨大的浪費嗎?
為什么現在大家買車越買越好,其實就是在考慮后期的維修和更換配件成本,實際上也是綜合降低了用車成本。
我們現在各行各業的短期行為,實在太厲害了。
比如我們的建筑,70年的產權,可能只有40年的壽命,40年后你再翻建,又要投入多少?可如果你在現有成本的基礎上再增加三分支一的一次性投入,也許就完全可以實現70年甚至更久的壽命。
還有,最近為什么有那么多電梯出事的新聞?因為中國規定的電梯使用壽命只有20年,而實際上很多電梯在10年左右就開始出現問題,別說更換,連維修都成了問題。
這樣的例子很多。這一方面是由于投資者太過于關注短期效益而忽略長期綜合收益的原因,另一方面則是缺少標準或者在制定標準時欠缺全面的考慮。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光伏也要走這樣的老路嗎?
光伏電站的設備更換,在五年后,誰來賣單?實際上,不管是誰買單,最終結果還是國家負擔了,是中國的投資者負擔了。
明明是稍微增加一點投資就可以把質量做得更好的事情,我們卻非要一再地降低當期成本而在后期付出更多來彌補,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嚴肅、不負責任的一件事情。
這其中的道理,實在值得深思。
對于光伏電站投資者來說,無論是偽業主還是真正的業主,為了降低當期的一點點投入而競相無底限殺價,不但沒有好處,后期付出的代價可能還會更大。
當然,現在趨勢也在向好轉。有業主就告訴我們,并不是看中我們的價格,而是看中我們作為央企的身份,相信我們的品牌和質量更有保證,因為這類業主是要拿著電站自己運營的。
所以,大趨勢還是在改變,是向好的。
《太陽能發電》雜志:那么,如果要根本性地扭轉目前市場中“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您覺得應該怎么做?如果建立嚴格的標準體系,對于光伏這樣一個還需要不斷創新的行業而言,會不會構成對技術創新的限制和制約?
任其昌:首先,就是要制訂和確立標準體系,要通過嚴格的標準來建立市場的門檻,讓那些以次充好、濫竽充數者沒有生存空間。
這方面,一些相關的機構和部門正在積極努力,也有不少成果出來。
不過,有個問題值得思考。我們是否有必要重新去搞一套自己的標準,而不是直接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
你知道我們的高鐵標準是怎么成為世界標準的嗎?
很簡單,就是拿來主義,你德國的標準、日本新干線的標準不是世界上最好最嚴格的標準嗎?那好,我直接拿來,我的起點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標準了。然后,在消化吸收之后,我再建立自己的更嚴格的標準,遠遠高于德國標準、日本新干線標準。這樣,我就成了世界上最嚴格的標準。
因此,對于光伏來說,我們也完全可以直接學習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標準體系,先把人家的標準拿到以后消化吸收, 然后再趕超過他的標準,為什么不可以?
其次,則應該對現有電站進行整體的評估,政府要去主導這個事情,要對市場實際情況有一個更清晰的了解,看看究竟市場亂到了什么程度,究竟是什么導致的混亂,然后制定改善的對策。
另外,要讓真正的專業技術人員來把關,要有明確的市場關口,比如從并網接入的環節嚴格把關。還要從制度設計上去查漏堵缺,比如通過一些硬性指標來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
如果牢牢把住光伏電站接入關,電站系統以及設備評估不合格就不給接入。我相信,只要把握住這個關口,多數的問題都可以解決,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目前的行業亂像。
實際上,高鐵的成功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有很多經驗都值得光伏行業學習。
同樣,從高鐵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看出,嚴格的標準不僅不會抑制和限制企業的創新,還會讓我們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去鉆研和發展技術,并超越世界先進水平。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創新無極限,我相信光伏領域技術人員有無窮的創造力,加上國家對光伏行業的有序管控,光伏產業一定會呈現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態勢,屆時中國光伏也將再次刷新在世界上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