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趙永紅博士
趙永紅:博士,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曾任教于浙江大學機械與能源學院。現任浙江省光伏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浙江省太陽能光伏產業對外貿易預警示范點負責人等職。
自2009年至今,她積極推動光伏產業的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在產業外貿預警、產業政策研究、產業協作創新、產業國際交流與合作、技術轉移和產業投融資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她深入調研、認真提煉并積極倡導的“差異化協作創新”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對于推動浙江省光伏產業集群的轉型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全國性影響力。同時,趙博士近年來積極推動“產業跨界合作”,特別是在與建筑行業、電力行業、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方面積極為浙江省光伏產業代言,為企業建立交流合作平臺。
在2010年瘋狂擴張后的這一波巨大產業陷落中,浙江中小光伏企業卻逆流而上,不斷地開拓創新,在中國光伏行業一花獨秀,頗令人側目。由此,也讓業界對其背后的推手之一—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刮目相看。
2010年,任職浙江大學的趙永紅博士和當地幾家光伏企業共同創辦了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不過四年間,該協會便成為杭州市乃至浙江全省光伏業無人不曉的行業“之家”,不但深得企業和政府管理部門的認可與信任,在國內外光伏行業也有不小的名氣。
這一成績,對于一個沒有任何官方背景的民間機構,又是在全行業都面臨嚴重產能過剩的最困難時期,殊為不易。
隨著最高管理層積極放權市場、倡導政府管理職能變革,無疑將會有許多的產業管理職能將逐步下放給包括協會在內的各種社會服務機構。那么,這些機構該如何為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服務?是延續此前自上而下的老思維?還是主動貼近市場積極創新?
或許,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參考樣本價值。
困難,正是機遇
趙永紅身上似乎有一種類似磁場一般的親和力,明朗、溫婉的個性,孩子般純真的笑容,一如鄰家女子般令人感到親切。
她說,她的個性很適合做協會工作。
當年的決定,至今仍讓她覺得受益匪淺,盡管其間艱難外人或難以想像。
2010年,是全球光伏行業擴張最火爆的一年。只可惜好景不長,不過轉瞬間,隨著遠超市場需求的巨大產能集中釋放,加之國際市場接連而來的貿易狙擊,全行業頓時深陷寒冬,企業經營日益艱難。
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真可謂“生不逢時”。
沒資金、沒支持、沒威信、沒活動……,撲面而來的行業蕭條,讓剛剛成立的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為了摸清行業真實狀況,入行不久的趙永紅走訪了包括政府官員、行業專家、企業家乃至企業基層員工在內的許多業內人士。她發現,大家對行業前景的認識幾乎清一色都偏負面。
“大家都在預測接下來的企業倒閉率會是多少,有人甚至認為行業將只剩下十幾家企業,大多數企業都活不下來。甚至有政府官員一見我就問,這個行業怎么了?不是朝陽產業嗎,怎么成了夕陽了?”
業內悲觀之風彌漫,讓趙永紅也一度對協會工作產生了一種無力感,因為那一系列問題的成因,根本不是她這樣一個民間協會所能夠改變得了的。
“遇事先找原因是一種常見的思維模式。但面對內外交困,各種對問題成因深刻分析的努力,似乎根本無助于企業和政府恢復發展的信心。要突破困境,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和方法體系。”
于是,趙永紅開始了另外一種維度的反思:這樣一種尋找問題根源的反思及其結果,對企業的發展究竟有多少現實的價值和意義?對協會工作開展找到突破口又有多少實際的幫助?
也是在四處走訪時,趙永紅發現,相比危機之前,企業出現了一些新的需求,開始對很多以前無暇顧及的方面有了新的思考,有不少需求都是她此前從未想到過的。
“企業在轉型,行業協會的服務也必須轉型提升,緊緊跟上。”這讓她看待行業危機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她突然意識到,可能正是這樣一次巨大的行業危機,給她的協會帶來了發展的契機。
“人們都希望‘化危為機’,但更多的時候卻又總是盯著那些自己根本改變不了的困難,而忽略了自己可以著手做到的具體的、點滴的改善。”趙永紅說,面對危機,協會一定要先于企業轉變看待困境的態度,要跳出困境積極地看到危機中蘊含的機遇,更要善于發現企業的新需求和好做法。
趙永紅:博士,畢業于新加坡國立大學,曾任教于浙江大學機械與能源學院。現任浙江省光伏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浙江省太陽能光伏產業對外貿易預警示范點負責人等職。
自2009年至今,她積極推動光伏產業的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在產業外貿預警、產業政策研究、產業協作創新、產業國際交流與合作、技術轉移和產業投融資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她深入調研、認真提煉并積極倡導的“差異化協作創新”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對于推動浙江省光伏產業集群的轉型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全國性影響力。同時,趙博士近年來積極推動“產業跨界合作”,特別是在與建筑行業、電力行業、新型城鎮化建設等方面積極為浙江省光伏產業代言,為企業建立交流合作平臺。
在2010年瘋狂擴張后的這一波巨大產業陷落中,浙江中小光伏企業卻逆流而上,不斷地開拓創新,在中國光伏行業一花獨秀,頗令人側目。由此,也讓業界對其背后的推手之一—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刮目相看。
2010年,任職浙江大學的趙永紅博士和當地幾家光伏企業共同創辦了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不過四年間,該協會便成為杭州市乃至浙江全省光伏業無人不曉的行業“之家”,不但深得企業和政府管理部門的認可與信任,在國內外光伏行業也有不小的名氣。
這一成績,對于一個沒有任何官方背景的民間機構,又是在全行業都面臨嚴重產能過剩的最困難時期,殊為不易。
隨著最高管理層積極放權市場、倡導政府管理職能變革,無疑將會有許多的產業管理職能將逐步下放給包括協會在內的各種社會服務機構。那么,這些機構該如何為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服務?是延續此前自上而下的老思維?還是主動貼近市場積極創新?
或許,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參考樣本價值。
困難,正是機遇
趙永紅身上似乎有一種類似磁場一般的親和力,明朗、溫婉的個性,孩子般純真的笑容,一如鄰家女子般令人感到親切。
她說,她的個性很適合做協會工作。
當年的決定,至今仍讓她覺得受益匪淺,盡管其間艱難外人或難以想像。
2010年,是全球光伏行業擴張最火爆的一年。只可惜好景不長,不過轉瞬間,隨著遠超市場需求的巨大產能集中釋放,加之國際市場接連而來的貿易狙擊,全行業頓時深陷寒冬,企業經營日益艱難。
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真可謂“生不逢時”。
沒資金、沒支持、沒威信、沒活動……,撲面而來的行業蕭條,讓剛剛成立的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為了摸清行業真實狀況,入行不久的趙永紅走訪了包括政府官員、行業專家、企業家乃至企業基層員工在內的許多業內人士。她發現,大家對行業前景的認識幾乎清一色都偏負面。
“大家都在預測接下來的企業倒閉率會是多少,有人甚至認為行業將只剩下十幾家企業,大多數企業都活不下來。甚至有政府官員一見我就問,這個行業怎么了?不是朝陽產業嗎,怎么成了夕陽了?”
業內悲觀之風彌漫,讓趙永紅也一度對協會工作產生了一種無力感,因為那一系列問題的成因,根本不是她這樣一個民間協會所能夠改變得了的。
“遇事先找原因是一種常見的思維模式。但面對內外交困,各種對問題成因深刻分析的努力,似乎根本無助于企業和政府恢復發展的信心。要突破困境,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和方法體系。”
于是,趙永紅開始了另外一種維度的反思:這樣一種尋找問題根源的反思及其結果,對企業的發展究竟有多少現實的價值和意義?對協會工作開展找到突破口又有多少實際的幫助?
也是在四處走訪時,趙永紅發現,相比危機之前,企業出現了一些新的需求,開始對很多以前無暇顧及的方面有了新的思考,有不少需求都是她此前從未想到過的。
“企業在轉型,行業協會的服務也必須轉型提升,緊緊跟上。”這讓她看待行業危機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她突然意識到,可能正是這樣一次巨大的行業危機,給她的協會帶來了發展的契機。
“人們都希望‘化危為機’,但更多的時候卻又總是盯著那些自己根本改變不了的困難,而忽略了自己可以著手做到的具體的、點滴的改善。”趙永紅說,面對危機,協會一定要先于企業轉變看待困境的態度,要跳出困境積極地看到危機中蘊含的機遇,更要善于發現企業的新需求和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