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的合肥,陽光猛烈,天氣酷熱。見到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曹仁賢時,他一臉陽光,心情明媚。
8月15日,陽光電源主持制定的《并網光伏發電專用逆變器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GB/T30427-2013)將正式實施,顯示了陽光電源的行業地位和技術實力;全國首批18個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之一的安徽合肥高新區100兆瓦光伏項目,由陽光電源承建,目前屋頂資源已經基本全部落實。但最讓他高興的是,近期國家關于分布式光伏的支持政策導向愈發明確,產業前景日漸清晰。
“只有光伏產業整體良性發展,企業才能有更好的成長空間。光伏企業要對分布式光伏發展充滿信心,理性面對產業發展中暫時遇到的問題,群策群力,創新發展才有進步。”曹仁賢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蛋糕做大,企業才能做強,陽光電源的光伏逆變器眼下占有1/3的市場份額,雖然處于絕對領先地位,如產業不能發展壯大,做更大份額也沒有太大意義。
因地制宜,創新推進分布式
中國能源報:陽光電源承建的合肥高新區100兆瓦分布式光伏目前進展如何?在合肥推進建設時有哪些切身感受?
曹仁賢:我們建設的合肥榮事達三洋電器公司屋頂2.64兆瓦分布式光伏項目,今年2月開始發電,是國內分布式光伏最早發電的項目之一,可為該公司提供約20%的電力供應。公司與美的、TCL、聯寶等企業陸續達成合作意向,今年年底這些項目將相繼投產發電。合肥是一個白色家電城,白色家電企業的用電負荷相對集中,工廠屋頂資源相對豐富,所以我們因地制宜,將白色家電企業鎖定為分布式光伏開發的主要目標。雖然每家企業的屋面也只能建幾個兆瓦的規模,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中國能源報:如何說服家電企業接受這種新的發電方式?
曹仁賢:分布式光伏剛起步,對于屋頂業主來說,打折電價的收益不足以讓他們動心。陽光電源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溝通說服活動,努力提供專業的技術服務和安全保障。例如,我們幫助客戶做一些有利于品牌形象提升的深度發掘:其產品制造大量使用清潔綠色能源,是一個負責任的企業……這樣對他們來說,光伏發電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名利雙收。售后服務承諾有利于減少屋面業主的后顧之憂。我們承諾屋面受損帶來的影響大多由我們來負責,并考慮添加屋面財險等內容。
其實在保證屋面光伏安全性的前提下,安裝對企業還有其他利好。夏天工廠車間的大量光照被屋頂光伏板吸收發電,可將廠房內溫度降低兩三度,節省空調用電成本;分布式技術還可以提供應急供電、無功補償等其他增值服務。
中國能源報:行業內關于分布式光伏今年能否實現8GW目標的討論熱烈而持久,您怎么看?
曹仁賢:分布式光伏發展是光伏應用的一種重要形式,市場空間巨大,大家要堅定信心,不能因噎廢食。目標不是重點,政策在不斷調整糾偏,社會各界群策群力,分布式光伏要在保證建設企業基本收益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理性面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不做分布式“包工頭” 克制產業鏈延伸保持專業化
中國能源報:大家對于光伏產業的關注更多集中在電池、組件上,您做逆變器有沒有感到過失落?
曹仁賢:逆變器永遠是配角。電池、組件等產品都是在太陽下直接暴曬的,因此對可靠性、效率等指標要求很高,在光伏系統總成本中占比也較大。但是,好馬要配好鞍,紅花還需綠葉,逆變器在成本上雖不起眼,但卻是一個低值關鍵部件,它在系統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如果出現故障,電站無法發電。長期以來,國內市場的惡性競爭使逆變器價格與支架相差無幾,這是行業的悲哀,但我們還要把它看作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件,努力去做優做精。
中國能源報:國內光伏企業現在紛紛向下游延伸,陽光電源目前也在做一些系統開發和項目建設的工作。隨著分布式的大發展,陽光電源是否會轉型發展?
曹仁賢:陽光電源以新能源電源裝備制造起步,核心產品是逆變器,這一點永遠不會變。目前我們圍繞逆變器主業謹慎、克制地適度延伸到周邊產品如匯流箱、解決方案、監控軟件、儲能上,目的是為了通過業務示范更好地服務客戶。此外我們做的分布式發電系統集成和地面電站系統集成,目的是更好地驗證我們的系統集成能力和技術提升實踐,進行自我信息反饋和產品優化。
中國能源報:目前分布式光伏參與者復雜而多元,其中不乏“門外漢”,這對產業發展說意味著什么?
曹仁賢:任何產業發展是初期稍顯混亂、中期不斷調整收斂、最終健康有序,分布式光伏發電也一樣。在這樣的環境中,需要看清自己,做好自我定位。行業里有的企業一會兒做組件,一會兒做系統,一會兒做投資或者同時都做。我認為不管是分布式發電還是地面電站,專業化是靈魂和核心。
在歐美國家市場,很多企業不愿意做EPC,現在國內做光伏EPC的企業卻達上千家。許多企業只是簡單的“光伏包工頭”,不專業、沒有項目管理和質量保證的理念和經驗積累,會帶來交易復雜、售后扯皮的隱患,增加行業泡沫。
規模化電站降低成本 分布式拉動技術進步
中國能源報:您曾是合肥工業大學的老師,做技術研究出身,作為學者型的企業家,您怎么看待技術進步、企業發展和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曹仁賢:企業技術進步的核心目的是降低成本。一種是通過技術改進和產品規模化直接降低成本,另一種是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如使得電網更加友好、系統效率和可靠性提高等,間接降低成本。沒有技術進步就沒有成本降低。
就產業來說,規模化發展可以加速成本降低,西北風電的發展就是很好的證明。但沒有技術進步的規模化發展,會陷入同質化惡性價格競爭的怪圈。國內很多光伏“高富帥”企業突然落魄,許多是因為沒有研發上的持續投入,沒有技術進步,沒有核心競爭力。陽光每年始終堅持投入近一億人民幣進行研發,事實上,不僅僅是逆變器,所有的光伏產品都需要持續的技術創新。
中國能源報:隨著國家政策導向和補貼措施的進一步明確,有人斷言今后中東部分布式光伏會超越西部集中式光伏電站。您是否認同這個觀點?
曹仁賢:我認為光伏產業應該是地面電站和分布式光伏并舉發展,不能因為分布式發展就唱衰集中式光伏電站。當前關于西部光伏電站有一些詬病,但西部光照資源豐富,擁有大量閑置的土地資源。未來,隨著調峰、儲能技術的進步和當地網架結構的優化,智能調度和可再生能源配額措施實施等體制機制的變革和調整,西部光伏電站發揮當地資源優勢還是大有可為的。規模化發展同時還會帶來進一步的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這一點風電產業的發展就是參考。
東部的屋頂資源有限,光照利用小時數若平均按滿發電1000小時計算,遠小于青海格爾木等地的1700小時。在眼下西部電站消納和外送問題仍待解決之際,開發東部分布式光伏,為企業發展贏得了市場空間,項目安全性、技術先進性和管理精細化的要求也有利于產業的技術進步和質量提升。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西部光伏電站也要進一步發展的客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