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伏領域,對于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誰將代表市場的未來,業界有著不同觀點。
在市場份額上,晶硅占據絕對優勢。從近年來的發展來看,薄膜在市場發展中的份額在逐漸降低。“幾年年前還占據大約20%的份額,但最近已經下降到10%。”NDP Solarbuzz高級分析是廉銳說。 該機構最新的一項研究報告預計,到2017年前,薄膜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降低至7%左右。
業內專家并不否認薄膜技術未來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當前來看,薄膜技術還是一項發展中的技術。”孟憲淦說。對于薄膜技術來說,最大的瓶頸在于商業化生產中的良品率以及成本的降低。幾年前,高昂的硅原料價格讓晶硅電池成本較高,想比之下,薄膜具備了成本競爭優勢。但近年來,原料價格的急劇降低讓晶硅電池的價格已經低于薄膜的平均售價。
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堅定的認為薄膜代表了光伏的發展方向,而晶硅是沒落的光伏技術路線。他認為,學薄膜技術出身的尚德電力創始人施正榮如果當時具備漢能的“資金”和全球技術整合能力,就不會選擇做晶硅。
漢能宣稱,目前擁有的3GW產能(以硅基薄膜技術),平均轉化效率已經達到10%。而2014年即將在中國國產化量產的米爾所勒公司(MiaSolé)的CIGS光伏電池商業化產品的轉化效率將超過15.5%,良品率達到90%以上,成本低于在0.5美元/瓦。
漢能的預期顯然會引發業界質疑。已經有20多年發展歷史的日本Solar Frontier公司是目前全球較為公認的CIGS技術量產化成功的代表,產能已經達到1GW。其2012年下半年投產的CIGS產線產品的平均轉化效率也僅為13%-14%。雖然,最近該公司剛剛宣布,已經在較小面積上創造了19.7%的無鎘CIGS新轉化效率。高成本仍然是對其產品的最大考驗。
在廉銳看來,薄膜技術在短期內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他認為薄膜技術不同于晶硅技術——技術線路單一,其技術線路非常多樣化,有硅基薄膜、碲化鎘(First Solar)、銅銦鎵硒等等。雖然都是做薄膜,但每家公司的技術線路都不一樣,新技術的發展缺乏參與者,而又不成體系,所以技術發展速度會相對緩慢;另外,短期內行業處于低谷,新投資進入的可能性不大,而一項技術大規模發展、商業化應用的前提是規模化,否則成本難以降低。
毋庸質疑,薄膜的廣闊前景不可忽視,但是否在一、兩年內會迅速崛起,成為晶硅電池的替代品,還要取決于技術發展和商業化發展的步伐。市場有個接受的過程,而技術的發展更是如此——絕不可能僅憑一腔熱情就會實現跨越式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