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三地,未來能源規劃與發展將成為重中之重。尤其近年來,北京在節能減排,特別是在“煤改氣”方面的投資巨量,如何體現成效,發揮引領作用?近日,《中國能源報》記者就此專訪了多年從事北京能源規劃的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潘一玲。
能源發展要三方互贏
中國能源報: 從能源規劃與發展的角度如何解讀“京津冀協同發展”?
潘一玲:京津冀一體化進程早已開始,但先前受區域影響,且政策導向力度不夠,不如現在深遠。從能源發展角度而言,京津冀一體化首先應是基礎設施一體化。京津冀一體化要達到區域間互惠、互利、平衡。 在建設大型能源設施方面,北京有資金優勢,河北有地域優勢,雙方可以實現互補,按比例分成共建。
從電力來看,北京目前最高等級電力是500千伏,為接收特高壓外來電,北京有意向周邊各方向建幾座特高壓變電站。這些變電設施也要在京津冀這一大范圍內選址,用電也要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實現三方互贏。
中國能源報:京津冀協同發展能源規劃的頂層設計如何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潘一玲:從頂層設計來說,京津冀能源規劃的主線是節能和降耗。京津冀類似“大巴黎地區”,降低北京的能耗和污染需從三地綜合考慮。
京津冀三地現在開始互訪,但還未形成共同做區域能源規劃的機制。北京應在京津冀區域規劃頂層設計中占主導地位,綜合能源、電力、水資源等三地共同訴求。
需綜合考量“煤改氣”
中國能源報:近年來,北京“煤改氣”力度很大, 北京有此資金實力,但相比之下,河北、天津要遜色很多,對此您如何看待?
潘一玲:因為大氣治污的需要,“煤改氣”提上議事日程,不再新建煤電項目,對原有的小、中鍋爐進行煤改氣改造,這些都成為共識。當然,成本也十分高昂。
北京的“煤改氣”需要考慮清楚一些問題:“煤改氣”對控制pm2.5究竟有多少效果?北京即使一噸煤不燒,污染來源還有龐大的機動車輛,且周邊地區的污染不能完全消除,“煤改氣”對北京大氣治污貢獻能有多大?燃氣電廠的末端治理要求很高,上脫氮設施成本很高,使得“煤改氣”成本和后續運行成本更高,北京或有此經濟實力,但是天津、河北又如何?有專家提出,北京的污染30%來自于周邊,70%是本地。
對于那些即將服役完畢的電廠,可以改造。但對于那些環境治理水平很高、集中處理污染很好,并且在服役期壯年的大型集中熱電廠,沒有必要馬上改。這部分資金不如花在別處更有效率的地方。環保資金不能夠專款專用是個很大問題。
中國能源報:大規模“煤改氣”毫無疑問會引發天然氣資源供應緊張,有人認為,去年的暖冬“救”了北京。北京目前已經實現了多氣源的供應格局,您認為如何能夠更好地保障北京的天然氣供應安全?
潘一玲:北京是個典型的用氣峰谷比較大的城市,冬天一到用能高峰時期經常出現緊張狀況,好在現在北京的極端天氣不太多,但若出現,依舊會對氣、電的保供提出嚴峻挑戰。
北京的天然氣管道還有些余力,能夠實現短暫調峰。目前陜京四線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且已規劃到陜京五線了。北京還在和中石油談地下儲氣庫的項目建設,同時也在考慮建LNG應急儲備。
發展分布式能源一定要因地制宜
中國能源報: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在北京存在什么樣的發展機遇?您對天然氣“退出家庭,進入小區”這種觀點如何看?
潘一玲:天然氣“退出家庭,進入小區”我個人是贊成的,但發展分布式能源必須做到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以北京為例,北京現在已經有了大的供熱網,規模大些的設施基本都在大網附近。而那些不在大網附近、成體量、應該搞分布式能源的建筑,又可能受到上網的影響。因此,發展分布式能源不是僅靠規劃就能決定。至于分布式能源在北京的未來發展,就看 “十三五”規劃會有些什么深入的探討。
目前看來,發展分布式能源投資高、運行費用高,還和能不能上網有關系,這需要精細的計算和管理。想讓燃氣采暖“退出家庭、進入小區”,如果是新建的小區,又配備了中央空調,就可以推分布式能源項目;但是對于那些已建成的小區,硬將其改成分布式供能,效果恐怕不好。
寄希望于“核”
中國能源報:您如何評價北京“十二五”能源規劃到目前的進展和成果?您對“十三五”能源方面的規劃有何期待?
潘一玲:北京的“十二五”能源規劃基本執行順利,甚至略超前計劃。我覺得北京的大型發電設施規模控制在北京總電力的30%左右就行了。我個人期待“十三五”要進一步加強“外調電”,保證電力穩定。
至于天然氣,如果北京規劃的那些氣源都能實現,保證北京供氣沒問題。此外,天然氣的節約高效使用和霧霾治理都要從京津冀一體來考慮。
中國能源報:治理霧霾,京津冀協同發展,未來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機遇在哪里?
潘一玲:要想發展新能源,不管太陽能還是風能,受到的條件限制特別大,我一直有個觀點,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一刻都不能停,一定要實事求是,能上時再上。北京并不是太陽能和風能資源豐富的地方,北京將來真要發展的是核能,但是核能在北京要想打響第一炮,真的是太難了。
比如,低溫核供熱技術在國外已經很成熟了,清華大學核研院對低溫核供熱的研究到現在也都幾十年了。北京應該適時啟動相關研究試點。在化石能源越來越緊缺的情況下,尤其像北京應該拿“核”來做一部分支撐。我寄希望在北京外圍搞一個試點。
能源發展要三方互贏
中國能源報: 從能源規劃與發展的角度如何解讀“京津冀協同發展”?
潘一玲:京津冀一體化進程早已開始,但先前受區域影響,且政策導向力度不夠,不如現在深遠。從能源發展角度而言,京津冀一體化首先應是基礎設施一體化。京津冀一體化要達到區域間互惠、互利、平衡。 在建設大型能源設施方面,北京有資金優勢,河北有地域優勢,雙方可以實現互補,按比例分成共建。
從電力來看,北京目前最高等級電力是500千伏,為接收特高壓外來電,北京有意向周邊各方向建幾座特高壓變電站。這些變電設施也要在京津冀這一大范圍內選址,用電也要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實現三方互贏。
中國能源報:京津冀協同發展能源規劃的頂層設計如何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潘一玲:從頂層設計來說,京津冀能源規劃的主線是節能和降耗。京津冀類似“大巴黎地區”,降低北京的能耗和污染需從三地綜合考慮。
京津冀三地現在開始互訪,但還未形成共同做區域能源規劃的機制。北京應在京津冀區域規劃頂層設計中占主導地位,綜合能源、電力、水資源等三地共同訴求。
需綜合考量“煤改氣”
中國能源報:近年來,北京“煤改氣”力度很大, 北京有此資金實力,但相比之下,河北、天津要遜色很多,對此您如何看待?
潘一玲:因為大氣治污的需要,“煤改氣”提上議事日程,不再新建煤電項目,對原有的小、中鍋爐進行煤改氣改造,這些都成為共識。當然,成本也十分高昂。
北京的“煤改氣”需要考慮清楚一些問題:“煤改氣”對控制pm2.5究竟有多少效果?北京即使一噸煤不燒,污染來源還有龐大的機動車輛,且周邊地區的污染不能完全消除,“煤改氣”對北京大氣治污貢獻能有多大?燃氣電廠的末端治理要求很高,上脫氮設施成本很高,使得“煤改氣”成本和后續運行成本更高,北京或有此經濟實力,但是天津、河北又如何?有專家提出,北京的污染30%來自于周邊,70%是本地。
對于那些即將服役完畢的電廠,可以改造。但對于那些環境治理水平很高、集中處理污染很好,并且在服役期壯年的大型集中熱電廠,沒有必要馬上改。這部分資金不如花在別處更有效率的地方。環保資金不能夠專款專用是個很大問題。
中國能源報:大規模“煤改氣”毫無疑問會引發天然氣資源供應緊張,有人認為,去年的暖冬“救”了北京。北京目前已經實現了多氣源的供應格局,您認為如何能夠更好地保障北京的天然氣供應安全?
潘一玲:北京是個典型的用氣峰谷比較大的城市,冬天一到用能高峰時期經常出現緊張狀況,好在現在北京的極端天氣不太多,但若出現,依舊會對氣、電的保供提出嚴峻挑戰。
北京的天然氣管道還有些余力,能夠實現短暫調峰。目前陜京四線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且已規劃到陜京五線了。北京還在和中石油談地下儲氣庫的項目建設,同時也在考慮建LNG應急儲備。
發展分布式能源一定要因地制宜
中國能源報: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在北京存在什么樣的發展機遇?您對天然氣“退出家庭,進入小區”這種觀點如何看?
潘一玲:天然氣“退出家庭,進入小區”我個人是贊成的,但發展分布式能源必須做到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以北京為例,北京現在已經有了大的供熱網,規模大些的設施基本都在大網附近。而那些不在大網附近、成體量、應該搞分布式能源的建筑,又可能受到上網的影響。因此,發展分布式能源不是僅靠規劃就能決定。至于分布式能源在北京的未來發展,就看 “十三五”規劃會有些什么深入的探討。
目前看來,發展分布式能源投資高、運行費用高,還和能不能上網有關系,這需要精細的計算和管理。想讓燃氣采暖“退出家庭、進入小區”,如果是新建的小區,又配備了中央空調,就可以推分布式能源項目;但是對于那些已建成的小區,硬將其改成分布式供能,效果恐怕不好。
寄希望于“核”
中國能源報:您如何評價北京“十二五”能源規劃到目前的進展和成果?您對“十三五”能源方面的規劃有何期待?
潘一玲:北京的“十二五”能源規劃基本執行順利,甚至略超前計劃。我覺得北京的大型發電設施規模控制在北京總電力的30%左右就行了。我個人期待“十三五”要進一步加強“外調電”,保證電力穩定。
至于天然氣,如果北京規劃的那些氣源都能實現,保證北京供氣沒問題。此外,天然氣的節約高效使用和霧霾治理都要從京津冀一體來考慮。
中國能源報:治理霧霾,京津冀協同發展,未來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機遇在哪里?
潘一玲:要想發展新能源,不管太陽能還是風能,受到的條件限制特別大,我一直有個觀點,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一刻都不能停,一定要實事求是,能上時再上。北京并不是太陽能和風能資源豐富的地方,北京將來真要發展的是核能,但是核能在北京要想打響第一炮,真的是太難了。
比如,低溫核供熱技術在國外已經很成熟了,清華大學核研院對低溫核供熱的研究到現在也都幾十年了。北京應該適時啟動相關研究試點。在化石能源越來越緊缺的情況下,尤其像北京應該拿“核”來做一部分支撐。我寄希望在北京外圍搞一個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