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上海光伏產業現狀
上海是國內光伏產業啟動最早的地區之一。上海交大、復旦大學、上海太陽能所、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上海光機所等科研機構都是國內最早從事光伏研發的機構,而上海的交大泰陽、航天機電等公司也是我國第一批從事光伏產業生產制造的公司,這些公司一度成為我國光伏產業的搖籃,向后來的江蘇、江西、河北、四川等地輸送了大量的人才。
在從2005年的光伏到2010年的第一次光伏大發展的浪潮中,江蘇、四川、河北、江西等省在短短五六年間,涌現出了數十家國際上市公司,均是市值百億以上的光伏企業,其中部分光伏企業的市值甚至一度超過千億。在這期間,上海的光伏產業也有所發展。航天機電所屬的上海太陽能科技在不斷發展,卡姆丹克和超日科技先后上市,河北晶澳、無錫尚德、浙江正泰、內蒙山路也在上海陸續設立光伏工廠。但上海的光伏企業的規模都不大,而且不成體系,沒有形成上下游的產業鏈。到2012年底,交大泰陽被拍賣,超日科技傳出了老板“跑路”的傳聞,被暫停交易,尤其是2014年超日通過上交所發行的10億元“超日債”因無法支付利息形成違約,成為我國公開發行債券歷史上第一宗違約事件,又進一步使得上海光伏業受到重創。
從整個光伏產業鏈來看,上海光伏企業的發展全面落后于全國主要地區的光伏產業發展。多晶硅及鑄錠企業,上海幾乎是空白;硅片企業,也僅有九晶、卡姆丹克等零星廠家,產能不足200MW(僅占全國產能的1%);光伏電池的生產,在交大泰陽被出售之后,也僅有超日和上海太陽能;在各環節中數量最多的光伏組件的生產廠家產能合計也不到1GW的規模(占全國的3%)。相比之下,毗鄰上海的江蘇一個省的多晶硅就有6萬噸產能,鑄錠切片產能超過15GW,電池和組件產能也超過10GW。上海光伏產業的太陽電池產能規模僅有江蘇省的1/15,連河北、江西、四川這樣經濟規模遠遠小于上海的省份也比不上。
在光伏應用方面,盡管上海市政府對于光伏應用十分關注,所出臺的部分政策在全國還處于超前的程度。但由于上海的建筑密度大、樓層高的特點,上海的光伏應用一直未能得到大規模應用。盡管有一些公司在一些典型建筑如世博會、虹橋樞紐站等項目獲得了一些示范性應用,但未能形成規模。以國家2009年開始的“金太陽”補貼項目為例,2010年國家發改委給每個省市的限額為20MW, 江蘇、江西等省每年申請的項目高達300MW以上,但上海申請的企業竟然遠遠低于20MW的限度。直到2013年,上海的光伏應用項目的申請數量才開始多了起來,但活躍在其中的,大部分是國電、中航光電等,上海本地的企業也很少。
4.2 上海光伏產業發展滯后的原因
由上可見,無論從光伏產業的制造還是應用方面,無論從產能、產量、固定資產投入還是利潤、稅收等各項指標,上海的光伏產業發展都嚴重落后,與上海這個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的經濟地位嚴重不符。經過分析,筆者認為上海市光伏產業落后的原因有如下幾個因素:
(一) 上海市的資源環境與成本制約
上海的制造業也受到了三個制約:第一,土地資源有限;上規模的光伏制造廠占地都較大,而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直轄市,寸土寸金,土地增量很少。而光伏產業對土地的需求量較大,上海土地資源的稀缺無法滿足上海發展大規模光伏企業的需要。第二,是能源環境制約;上海在節能減排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任務還是很重,而光伏不少制造環節載能較大,不僅電力成本高,還涉及到可能造成的污染,而上海市較高的環境要求對光伏產業也有所限制。第三,商務成本高;包括勞動力成本、商品住宅價格、交通成本、社會保障支出、教育醫療支出,等等,都比周邊的江浙高出許多,比江西、河北、西北各省更高得多。這對逐漸陷入低價競爭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二) 上海市“四個中心”的建設導致“重三輕二”,對制造業支持減弱
2007年,上海市提出了建設“四個中心”的要求,這四個“中心”分別是: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其中,后三個“中心”都是服務業,第一個“經濟中心”,也是建立在前三個中心的基礎上的(因為有重復,因此,有專家建議可取消經濟中心,直接改為“三個中心”)。“四個中心”的提出,說明上海市政府今后的產業重點,將主要放在服務業這個第三產業,對作為第二產業的制造業的扶持自然有所放松。只不過,由于上海市的第二產業比重至今仍高達45%以上,仍然是上海市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和主要推動力,也承擔了大量的就業人口,因此,對制造業還不得不保持著適度的支持。
上海市的制造業曾經長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上海市政府現在將上海的制造業分為三個層面:支柱工業,即鋼鐵、船舶、裝備、石化、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新興產業,即生物醫療、新能源、新材料;戰略產業,即航空、航天、海洋產業。目前,上海的稅收基本靠支柱工業來支持,而戰略產業是不得不投的,因此,屬于第二層面----新興產業的光伏產業,由于體量小,又不是中央政府硬性規定的戰略產業,就一度長期被輕視。
其實,上海市重點發展服務業乃至現代服務業,這本身是不錯的。但是,發展先進制造業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要支撐。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必須同時發展制造業。這是因為,“四個中心”的建設過程中,制造業是不可逾越的階段。世界上許多國際化大都市在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后,依然是所屬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何況,上海市2000多萬人口和現在制造業的45%的比重,也注定上海市將不得不長期依靠制造業來解決稅收和就業的問題。
(三)政府針對光伏產業的支持政策效果不佳
2009年,由國務院總理親自發布了我國要大力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政策,光伏產業作為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重要的新興戰略性產業。但上海市政府不少部門并未沒有引起真正足夠的重視,主要是由于當時上海市的一些光伏企業體量太小,銷售大多在億元的級別,即便有幾個十億元級別的公司,與寶鋼、百聯、石化、上汽等動輒數千億的年銷售的公司相比,幾乎是滄海一粟;因此,政府很難有興趣對這些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尚小的光伏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和扶持,而依然偏重那些支柱產業。相比之下,江蘇、河北、江西等地對光伏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不僅將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政策足額到位,而且還另外給予了不少當地的專項支持,短短幾年間就催生了一大批產值百億以上的光伏企業。
其實,上海市政府對于光伏產業已經制定了許多支持性的政策。幾乎每次中央政策出臺,上海市政府都會召集上海的相關企業和行業協會研究上海市相應的政策,并很快出臺。從節能減排、節能建筑開始,到戰略新興產業的相關政策,而且上海市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高科技產業化項目、技術改造、以及三項基金等,都對光伏產業有著一定的傾斜,但普遍缺乏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先進制造業是市政府的優先支持和發展的企業,而上海作為我國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在光伏裝備制造方面,本來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占據領先地位。但實際上,上海僅有普羅、漢虹、森松、日進、曙海等寥寥數家從事多晶硅環節的設備的制造公司,雖然這些公司都多多少少獲得了上海市政府層面的各種支持,但是,在金融海嘯和歐美雙反危機來臨時,這些企業在遭遇市場嚴冬的同時,又遭遇銀行的抽貸斷血,不少企業不得不停滯或轉行,在巨浪和寒冬中自生自滅,將好不容易已經積累的優勢讓給了浙江、湖南、河北等地的企業。這不能不說是上海這個我國最大的裝備制造基地的遺憾。
如何使既定的和今后的支持政策更有針對性和效果,是光伏產業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很值得市政府相關部門深入探討。
(四) 上海的自然條件一度被誤認為不適合發展光伏應用
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地處江南,日照條件不是很好,加之市內高樓林立,城市建設管理較嚴格,土地資源更是稀缺,無論是屋頂光伏還是地面光伏的應用,都受到許多限制。這幾個方面,使得許多人認為上海市不適合發展光伏應用,制約了上海市光伏發電的推廣和應用。
但是,同處江南的江蘇、浙江等省份,氣候和日照條件與上海相似,光伏發展卻如雨后春筍,方興未艾。世界上光伏發電應用量最大的德國,日照條件還不如上海,但光伏發電的比例已經占到了電網容量的20%,達到了總量30GW的規模。這說明,上海市的光伏市場應用并非沒有前景,日照條件和土地的稀缺都不是限制光伏應用的理由,重要的是要發掘出適合自己的模式。
上海是國內光伏產業啟動最早的地區之一。上海交大、復旦大學、上海太陽能所、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上海光機所等科研機構都是國內最早從事光伏研發的機構,而上海的交大泰陽、航天機電等公司也是我國第一批從事光伏產業生產制造的公司,這些公司一度成為我國光伏產業的搖籃,向后來的江蘇、江西、河北、四川等地輸送了大量的人才。
在從2005年的光伏到2010年的第一次光伏大發展的浪潮中,江蘇、四川、河北、江西等省在短短五六年間,涌現出了數十家國際上市公司,均是市值百億以上的光伏企業,其中部分光伏企業的市值甚至一度超過千億。在這期間,上海的光伏產業也有所發展。航天機電所屬的上海太陽能科技在不斷發展,卡姆丹克和超日科技先后上市,河北晶澳、無錫尚德、浙江正泰、內蒙山路也在上海陸續設立光伏工廠。但上海的光伏企業的規模都不大,而且不成體系,沒有形成上下游的產業鏈。到2012年底,交大泰陽被拍賣,超日科技傳出了老板“跑路”的傳聞,被暫停交易,尤其是2014年超日通過上交所發行的10億元“超日債”因無法支付利息形成違約,成為我國公開發行債券歷史上第一宗違約事件,又進一步使得上海光伏業受到重創。
從整個光伏產業鏈來看,上海光伏企業的發展全面落后于全國主要地區的光伏產業發展。多晶硅及鑄錠企業,上海幾乎是空白;硅片企業,也僅有九晶、卡姆丹克等零星廠家,產能不足200MW(僅占全國產能的1%);光伏電池的生產,在交大泰陽被出售之后,也僅有超日和上海太陽能;在各環節中數量最多的光伏組件的生產廠家產能合計也不到1GW的規模(占全國的3%)。相比之下,毗鄰上海的江蘇一個省的多晶硅就有6萬噸產能,鑄錠切片產能超過15GW,電池和組件產能也超過10GW。上海光伏產業的太陽電池產能規模僅有江蘇省的1/15,連河北、江西、四川這樣經濟規模遠遠小于上海的省份也比不上。
在光伏應用方面,盡管上海市政府對于光伏應用十分關注,所出臺的部分政策在全國還處于超前的程度。但由于上海的建筑密度大、樓層高的特點,上海的光伏應用一直未能得到大規模應用。盡管有一些公司在一些典型建筑如世博會、虹橋樞紐站等項目獲得了一些示范性應用,但未能形成規模。以國家2009年開始的“金太陽”補貼項目為例,2010年國家發改委給每個省市的限額為20MW, 江蘇、江西等省每年申請的項目高達300MW以上,但上海申請的企業竟然遠遠低于20MW的限度。直到2013年,上海的光伏應用項目的申請數量才開始多了起來,但活躍在其中的,大部分是國電、中航光電等,上海本地的企業也很少。
4.2 上海光伏產業發展滯后的原因
由上可見,無論從光伏產業的制造還是應用方面,無論從產能、產量、固定資產投入還是利潤、稅收等各項指標,上海的光伏產業發展都嚴重落后,與上海這個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的經濟地位嚴重不符。經過分析,筆者認為上海市光伏產業落后的原因有如下幾個因素:
(一) 上海市的資源環境與成本制約
上海的制造業也受到了三個制約:第一,土地資源有限;上規模的光伏制造廠占地都較大,而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直轄市,寸土寸金,土地增量很少。而光伏產業對土地的需求量較大,上海土地資源的稀缺無法滿足上海發展大規模光伏企業的需要。第二,是能源環境制約;上海在節能減排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任務還是很重,而光伏不少制造環節載能較大,不僅電力成本高,還涉及到可能造成的污染,而上海市較高的環境要求對光伏產業也有所限制。第三,商務成本高;包括勞動力成本、商品住宅價格、交通成本、社會保障支出、教育醫療支出,等等,都比周邊的江浙高出許多,比江西、河北、西北各省更高得多。這對逐漸陷入低價競爭的中國光伏企業來說,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二) 上海市“四個中心”的建設導致“重三輕二”,對制造業支持減弱
2007年,上海市提出了建設“四個中心”的要求,這四個“中心”分別是: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其中,后三個“中心”都是服務業,第一個“經濟中心”,也是建立在前三個中心的基礎上的(因為有重復,因此,有專家建議可取消經濟中心,直接改為“三個中心”)。“四個中心”的提出,說明上海市政府今后的產業重點,將主要放在服務業這個第三產業,對作為第二產業的制造業的扶持自然有所放松。只不過,由于上海市的第二產業比重至今仍高達45%以上,仍然是上海市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和主要推動力,也承擔了大量的就業人口,因此,對制造業還不得不保持著適度的支持。
上海市的制造業曾經長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上海市政府現在將上海的制造業分為三個層面:支柱工業,即鋼鐵、船舶、裝備、石化、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新興產業,即生物醫療、新能源、新材料;戰略產業,即航空、航天、海洋產業。目前,上海的稅收基本靠支柱工業來支持,而戰略產業是不得不投的,因此,屬于第二層面----新興產業的光伏產業,由于體量小,又不是中央政府硬性規定的戰略產業,就一度長期被輕視。
其實,上海市重點發展服務業乃至現代服務業,這本身是不錯的。但是,發展先進制造業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要支撐。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必須同時發展制造業。這是因為,“四個中心”的建設過程中,制造業是不可逾越的階段。世界上許多國際化大都市在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后,依然是所屬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何況,上海市2000多萬人口和現在制造業的45%的比重,也注定上海市將不得不長期依靠制造業來解決稅收和就業的問題。
(三)政府針對光伏產業的支持政策效果不佳
2009年,由國務院總理親自發布了我國要大力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的政策,光伏產業作為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重要的新興戰略性產業。但上海市政府不少部門并未沒有引起真正足夠的重視,主要是由于當時上海市的一些光伏企業體量太小,銷售大多在億元的級別,即便有幾個十億元級別的公司,與寶鋼、百聯、石化、上汽等動輒數千億的年銷售的公司相比,幾乎是滄海一粟;因此,政府很難有興趣對這些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尚小的光伏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和扶持,而依然偏重那些支柱產業。相比之下,江蘇、河北、江西等地對光伏企業的支持力度很大,不僅將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政策足額到位,而且還另外給予了不少當地的專項支持,短短幾年間就催生了一大批產值百億以上的光伏企業。
其實,上海市政府對于光伏產業已經制定了許多支持性的政策。幾乎每次中央政策出臺,上海市政府都會召集上海的相關企業和行業協會研究上海市相應的政策,并很快出臺。從節能減排、節能建筑開始,到戰略新興產業的相關政策,而且上海市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高科技產業化項目、技術改造、以及三項基金等,都對光伏產業有著一定的傾斜,但普遍缺乏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先進制造業是市政府的優先支持和發展的企業,而上海作為我國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在光伏裝備制造方面,本來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占據領先地位。但實際上,上海僅有普羅、漢虹、森松、日進、曙海等寥寥數家從事多晶硅環節的設備的制造公司,雖然這些公司都多多少少獲得了上海市政府層面的各種支持,但是,在金融海嘯和歐美雙反危機來臨時,這些企業在遭遇市場嚴冬的同時,又遭遇銀行的抽貸斷血,不少企業不得不停滯或轉行,在巨浪和寒冬中自生自滅,將好不容易已經積累的優勢讓給了浙江、湖南、河北等地的企業。這不能不說是上海這個我國最大的裝備制造基地的遺憾。
如何使既定的和今后的支持政策更有針對性和效果,是光伏產業新形勢下的新問題,很值得市政府相關部門深入探討。
(四) 上海的自然條件一度被誤認為不適合發展光伏應用
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工業中心,地處江南,日照條件不是很好,加之市內高樓林立,城市建設管理較嚴格,土地資源更是稀缺,無論是屋頂光伏還是地面光伏的應用,都受到許多限制。這幾個方面,使得許多人認為上海市不適合發展光伏應用,制約了上海市光伏發電的推廣和應用。
但是,同處江南的江蘇、浙江等省份,氣候和日照條件與上海相似,光伏發展卻如雨后春筍,方興未艾。世界上光伏發電應用量最大的德國,日照條件還不如上海,但光伏發電的比例已經占到了電網容量的20%,達到了總量30GW的規模。這說明,上海市的光伏市場應用并非沒有前景,日照條件和土地的稀缺都不是限制光伏應用的理由,重要的是要發掘出適合自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