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中國“西部硅谷”之稱的四川樂山,在國內多晶硅產業剛起步時,該地區就已是一片繁華景象。當地政府在2008年初啟動了以多晶硅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為主的“一號工程”,欲用4~5年時間,把其打造成千億支柱產業。
不過,隨著多晶硅這一產業核心的隕落,樂山原計劃建設的三條產業鏈也隨之斷裂,當初美好的設想最終未能成行。現在,尋找出路仍是擺在樂山地方政府和多晶硅企業面前的難題。
“躍進”
在多晶硅發展最高潮的2008年,樂山匯集了國企樂山電力(600644.SH)、川投能源(600674.SH)、*ST天威(600550.SH)、東方電氣集團以及民企通威股份(600438.SH)等多家企業,它們投入巨資在樂山建多晶硅廠,試圖分享多晶硅“紅利”。
樂山發展多晶硅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成為吸引大批國有企業投資的砝碼。早在2008年,樂山就已探明的硅礦產量1500萬噸,全市擁有工業硅生產能力6萬噸;擁有可開發量為670萬千瓦的水電資源;制造氯堿的重要原料鹽鹵的地質資源儲量達到153億噸。
更為重要的是,建國之初,技術實力最為雄厚的峨嵋半導體材料研究所(下稱“峨嵋半導體所”)在1965年遷入樂山,一大批當時國內多晶硅領域頂尖的技術人才隨之內遷,為其發展多晶硅產業提供了技術保障。
2007年,全國還只有4家多晶硅生產企業,其中樂山就擁有包括峨眉半導體材料廠(下稱“峨半廠”)和四川新光硅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新光硅業”)兩家,產能達到1500噸/年,當年生產多晶硅377噸,占全國多晶硅產量的33%。
Solar buzz分析師韓啟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當年樂山發展多晶硅一方面是因為有工藝基礎;另一方面則是多晶硅價格上漲迅速,市場供不應求,企業大量投資建廠上項目。
自2006年后,國內光伏行業發展紅火,多晶硅需求量大增,價格一度賣到300萬~400萬/噸。而按照當時國內的生產技術水平,多晶硅成本也只在50萬/噸上下,利潤非常可觀。
2008年,隨著通威集團下屬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祥股份”)1000噸、峨半廠500噸、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下稱“東汽”)1500噸多晶硅的相繼投產,樂山多晶硅產能達到4500噸/年,多晶硅產量也達到1000噸,約占全國的25%。
在企業投資大跨步時,樂山市政府也將未來發展押注在多晶硅產業上。2009年2月,樂山市經信委表示,多晶硅及太陽能光伏產業是樂山市立足于資源和現有產業基礎著力打造的千億支柱產業。
樂山在2009年7月審議通過的《關于建設“樂山(國家)硅材料開發與副產物利用產業化基地”的工作方案》(下稱《工作方案》)中提出的目標是,到2013年,硅材料及綜合利用相關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
截止到2009年6月,樂山市已形成年產多晶硅4500噸的生產能力,居全國第一,硅材料骨干企業21家,關聯企業32家。
不僅如此,樂山已經將多晶硅產業的發展規劃“展望”到2020年。《川南經濟區(樂山)發展規劃思路(2009年~2020年)》中制定的目標顯示,到2020年,則要實現累計投資650億(自2009年起),年產35000噸多晶硅達產,硅材料及太陽能光伏產業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100億元,硅材料及綜合利用相關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300億元。
救市
在多重有利因素刺激下,樂山的多晶硅項目在2008年之后“遍地開花”。其中,永祥股份總投資25億元、年產6000噸多晶硅項目2010年3月開始建設。該項目的建設被認為“將對樂山市打造千億硅材料及太陽能光伏產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驟變的市場并沒能使樂山市提出的多晶硅發展規劃走多遠。多晶硅價格從最高400萬元/噸直線降至2009年的50萬元/噸,全國很多地方出現投資暫緩、開工推遲等情況,樂山多晶硅緩建的項目在2009年也達到約1.5萬噸。
新光硅業高級技術顧問黎展榮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樂山把發展多晶硅作為“一號工程”,但五六家企業發展得很分散,電費又高,成本降不下來,目前產能也只有1.2萬噸左右。
為了“救市”,樂山計劃在上中下游延伸三大產業鏈,用配套產業來“解套”。 按照《工作方案》和《樂山市硅材料及光伏產業發展規劃》,樂山要重點打造“太陽能光伏硅材料產業鏈、電子級硅材料產業鏈、硅化工循環利用產業鏈”三條產業鏈。
實際上,樂山在2008年就已經提出延伸硅材料產業鏈的多晶硅發展路徑,只是急轉直下的市場促使這一計劃加快了實施的步伐。
2009年,樂山市再次提出計劃用6年時間,完成這三條多晶硅產業鏈總共約550億元的投資。其中,太陽能光伏硅材料產業鏈總投資達到409億元,投資企業包括永祥股份、新光硅業、東汽、拓日新能、樂山樂電天威硅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樂電天威”)等;電子級硅材料產業鏈有6個項目,總投資達到40億元;硅化工循環利用產業鏈有10個項目,總投資約101億元。
殘局
其實,作為三條“息息相關”的產業鏈,當處于鏈條核心地位的太陽能級多晶硅迅速崩盤之時,其他兩條產業鏈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尤其是硅化工循環利用產業鏈。甚至,樂山當初選擇的這種產業模式也成為多晶硅產業失敗的原因之一。
保利協鑫副總裁呂錦標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樂山多晶硅項目的封閉循環技術做得并不好,特別是氫化這塊,直接影響到成本。
“當時樂山提出了一個"體外循環"的計劃,做化工產業園,打造硅化工循環利用產業鏈,意思就是,多晶硅企業的副產物不用處理干凈,交給化工產業園幫你處理,現在看來這種方式是不對的。應該是每家采用多晶硅生產技術把副產物利用起來,回到多晶硅的再使用,也就是要把氫化這道工序做好。”呂錦標表示。
樂山的多晶硅項目當初大多選擇采用改良西門子法的熱氫化技術,熱氫化需要1250攝氏度的高溫,能耗較大。
“雖然當年樂山的多晶硅項目也提過采用更為先進的硅烷法或者其他技術,但國企做事,就是市場調查做得不夠,后面發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同時由于項目小而分散,很多企業不能做到循環生產,有大量硅料最后是浪費的,導致成本在這一環節提高了很多,喪失了競爭力。”上述企業人士說。
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惡化,當初聚集在樂山投資多晶硅的企業也自2011年下半年陸續以技改的名義進行停產,甚至割肉退出。
到目前,樂山電力與*ST天威合作投資22億元的樂電天威已停產技改兩年多,何時投產仍是未知。川投能源與*ST天威等投資12.9億元的新光硅業,也因一直無法復產,作為大股東的川投能源引入民企通威集團,兩者正對其進行洽談重組。而東方電氣集團迫于虧損壓力,在2012年就關閉了已投資18.33億元的多晶硅項目。現在,樂山地區只有永祥股份維持生產。
在經歷了兩三年的寒冬之后,國內多晶硅市場正在恢復,那么樂山“一號工程”中的企業將何去何從?
黎展榮表示,樂山當初有將多晶硅發展成千億規模產業的想法,但隨著多晶硅市場的不景氣,后來就沒有人再專門抓這件事情了。
不過,隨著多晶硅這一產業核心的隕落,樂山原計劃建設的三條產業鏈也隨之斷裂,當初美好的設想最終未能成行。現在,尋找出路仍是擺在樂山地方政府和多晶硅企業面前的難題。
“躍進”
在多晶硅發展最高潮的2008年,樂山匯集了國企樂山電力(600644.SH)、川投能源(600674.SH)、*ST天威(600550.SH)、東方電氣集團以及民企通威股份(600438.SH)等多家企業,它們投入巨資在樂山建多晶硅廠,試圖分享多晶硅“紅利”。
樂山發展多晶硅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成為吸引大批國有企業投資的砝碼。早在2008年,樂山就已探明的硅礦產量1500萬噸,全市擁有工業硅生產能力6萬噸;擁有可開發量為670萬千瓦的水電資源;制造氯堿的重要原料鹽鹵的地質資源儲量達到153億噸。
更為重要的是,建國之初,技術實力最為雄厚的峨嵋半導體材料研究所(下稱“峨嵋半導體所”)在1965年遷入樂山,一大批當時國內多晶硅領域頂尖的技術人才隨之內遷,為其發展多晶硅產業提供了技術保障。
2007年,全國還只有4家多晶硅生產企業,其中樂山就擁有包括峨眉半導體材料廠(下稱“峨半廠”)和四川新光硅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新光硅業”)兩家,產能達到1500噸/年,當年生產多晶硅377噸,占全國多晶硅產量的33%。
Solar buzz分析師韓啟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當年樂山發展多晶硅一方面是因為有工藝基礎;另一方面則是多晶硅價格上漲迅速,市場供不應求,企業大量投資建廠上項目。
自2006年后,國內光伏行業發展紅火,多晶硅需求量大增,價格一度賣到300萬~400萬/噸。而按照當時國內的生產技術水平,多晶硅成本也只在50萬/噸上下,利潤非常可觀。
2008年,隨著通威集團下屬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祥股份”)1000噸、峨半廠500噸、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下稱“東汽”)1500噸多晶硅的相繼投產,樂山多晶硅產能達到4500噸/年,多晶硅產量也達到1000噸,約占全國的25%。
在企業投資大跨步時,樂山市政府也將未來發展押注在多晶硅產業上。2009年2月,樂山市經信委表示,多晶硅及太陽能光伏產業是樂山市立足于資源和現有產業基礎著力打造的千億支柱產業。
樂山在2009年7月審議通過的《關于建設“樂山(國家)硅材料開發與副產物利用產業化基地”的工作方案》(下稱《工作方案》)中提出的目標是,到2013年,硅材料及綜合利用相關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
截止到2009年6月,樂山市已形成年產多晶硅4500噸的生產能力,居全國第一,硅材料骨干企業21家,關聯企業32家。
不僅如此,樂山已經將多晶硅產業的發展規劃“展望”到2020年。《川南經濟區(樂山)發展規劃思路(2009年~2020年)》中制定的目標顯示,到2020年,則要實現累計投資650億(自2009年起),年產35000噸多晶硅達產,硅材料及太陽能光伏產業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100億元,硅材料及綜合利用相關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300億元。
救市
在多重有利因素刺激下,樂山的多晶硅項目在2008年之后“遍地開花”。其中,永祥股份總投資25億元、年產6000噸多晶硅項目2010年3月開始建設。該項目的建設被認為“將對樂山市打造千億硅材料及太陽能光伏產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驟變的市場并沒能使樂山市提出的多晶硅發展規劃走多遠。多晶硅價格從最高400萬元/噸直線降至2009年的50萬元/噸,全國很多地方出現投資暫緩、開工推遲等情況,樂山多晶硅緩建的項目在2009年也達到約1.5萬噸。
新光硅業高級技術顧問黎展榮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樂山把發展多晶硅作為“一號工程”,但五六家企業發展得很分散,電費又高,成本降不下來,目前產能也只有1.2萬噸左右。
為了“救市”,樂山計劃在上中下游延伸三大產業鏈,用配套產業來“解套”。 按照《工作方案》和《樂山市硅材料及光伏產業發展規劃》,樂山要重點打造“太陽能光伏硅材料產業鏈、電子級硅材料產業鏈、硅化工循環利用產業鏈”三條產業鏈。
實際上,樂山在2008年就已經提出延伸硅材料產業鏈的多晶硅發展路徑,只是急轉直下的市場促使這一計劃加快了實施的步伐。
2009年,樂山市再次提出計劃用6年時間,完成這三條多晶硅產業鏈總共約550億元的投資。其中,太陽能光伏硅材料產業鏈總投資達到409億元,投資企業包括永祥股份、新光硅業、東汽、拓日新能、樂山樂電天威硅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樂電天威”)等;電子級硅材料產業鏈有6個項目,總投資達到40億元;硅化工循環利用產業鏈有10個項目,總投資約101億元。
殘局
其實,作為三條“息息相關”的產業鏈,當處于鏈條核心地位的太陽能級多晶硅迅速崩盤之時,其他兩條產業鏈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尤其是硅化工循環利用產業鏈。甚至,樂山當初選擇的這種產業模式也成為多晶硅產業失敗的原因之一。
保利協鑫副總裁呂錦標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樂山多晶硅項目的封閉循環技術做得并不好,特別是氫化這塊,直接影響到成本。
“當時樂山提出了一個"體外循環"的計劃,做化工產業園,打造硅化工循環利用產業鏈,意思就是,多晶硅企業的副產物不用處理干凈,交給化工產業園幫你處理,現在看來這種方式是不對的。應該是每家采用多晶硅生產技術把副產物利用起來,回到多晶硅的再使用,也就是要把氫化這道工序做好。”呂錦標表示。
樂山的多晶硅項目當初大多選擇采用改良西門子法的熱氫化技術,熱氫化需要1250攝氏度的高溫,能耗較大。
“雖然當年樂山的多晶硅項目也提過采用更為先進的硅烷法或者其他技術,但國企做事,就是市場調查做得不夠,后面發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同時由于項目小而分散,很多企業不能做到循環生產,有大量硅料最后是浪費的,導致成本在這一環節提高了很多,喪失了競爭力。”上述企業人士說。
隨著市場的進一步惡化,當初聚集在樂山投資多晶硅的企業也自2011年下半年陸續以技改的名義進行停產,甚至割肉退出。
到目前,樂山電力與*ST天威合作投資22億元的樂電天威已停產技改兩年多,何時投產仍是未知。川投能源與*ST天威等投資12.9億元的新光硅業,也因一直無法復產,作為大股東的川投能源引入民企通威集團,兩者正對其進行洽談重組。而東方電氣集團迫于虧損壓力,在2012年就關閉了已投資18.33億元的多晶硅項目。現在,樂山地區只有永祥股份維持生產。
在經歷了兩三年的寒冬之后,國內多晶硅市場正在恢復,那么樂山“一號工程”中的企業將何去何從?
黎展榮表示,樂山當初有將多晶硅發展成千億規模產業的想法,但隨著多晶硅市場的不景氣,后來就沒有人再專門抓這件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