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建92.61千瓦總投入80多萬元發電:日均400度左右,一年14.6萬度
補貼:0.42元/度(國家補貼)×14.6萬度=6.132萬元省去:14.6萬度×0.8元/度=11.68萬元收益:6.132萬元+11.68萬元=17.812萬元
回本:80萬元÷17.812萬元/年=4.49年
算賬:電站設計使用年限為25年,剩下的20年可以免費用電
章丘曹范鎮的蔡承潤最近投資80余萬元,在自己的廠房屋頂上建設了功率為92.61千瓦的分布式光伏電站,本月中旬剛并網發電。不同于山東各地已經建成的光伏電站,它沒有獲得政府一分錢的建設補貼,是山東首家由小微企業自主投資建設的分布式項目。這個光伏電站5年即可以收回投資。
蔡承潤在廠房頂上建起的光伏電站
現場探訪
一天發電400多度,霧霾天150多度
22日下午,天空蔚藍,陽光穿透力很強。記者驅車來到曹范鎮一個小村莊,蔡承潤的廠子就建在這里。與其說這是一個廠子,還不如說是一個作坊。廠房多是簡單搭起來的棚子,生產設備也相當簡陋。“我們生產一些鋼絲刷等。”蔡承潤說著,就迫不及待地展示光伏電站。在一個屋子里存放著逆變器等設備,上面顯示,截至下午3點,當天已發電400多度,21日、20日分別發電413度、395度,19日是個霧霾天,發電152度……“發電效果受天氣、氣溫影響很大。”電站承建方山東奧太公司項目負責人孟先生說,濟南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秋季涼爽干燥,最適合發電;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少雪,發電效果要差一些。蔡承潤的優勢在于廠房都是平房,有充足的屋頂鋪設太陽能電池板。
算經濟賬
5年收回投資,白用20年
建光伏電站的社會效益不言而喻,有助于節能減排等。但作為小企業主,蔡承潤考慮更多的是投入產出比,并毫不避諱對利潤的追求,以至于他在介紹自己名字時說:“蔡承潤,利潤的潤,企業沒有利潤沒法存活呀!”
目前建設光伏電站,1瓦平均投入在9元左右,蔡承潤總共建了92.61千瓦,占地600多平方米,總投入80多萬元。這相當于他兩年多的純利潤。“我算了一下,還是有利可圖的,甚至比我做鋼絲刷利潤空間更大。”蔡承潤說,該電站日均發電量400度左右,一年就是14.6萬度。目前蔡承潤的廠子用電價格為0.8元/度左右,另外光伏發電國家還有0.42元/度的補貼,如果發的電全部自用,每年省下的電費加上國家補貼為17.8萬元。粗略估算,5年就能收回投資。電站的設計使用年限為25年,剩下的20年就可以白用電賺錢了。
投資初衷
電價太高,只為降低生產成本
“我這個鋼絲制刷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蔡承潤說,技術含量不高,利潤率低,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去年,由于他的產品報價相對較高,他一個合作10多年的客戶停止了合作。“沒辦法,哪怕價格高一點點,也不會跟你合作”。
此前,蔡承潤想過多種辦法降低生產成本,比如改進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原來一道工序需要9個人,現在只需要1個人。無奈,各種成本越來越高。
這時,蔡承潤把目光轉向了電。“用國家電網上的電,平均8毛錢一度,成本高,雷打不動。”蔡承潤說,到了生產高峰期,還時常被限電,只能用柴油機發電,成本更高,4元/度,影響正常生產。
一個偶然的機會,蔡承潤到江蘇客戶那里走訪,發現當地很多企業屋頂上安裝了光伏電站,自己發電自己用。經過一年多考察,他決定建設這個電站,“絕不是頭腦發熱,只是為降成本。”
未來愿望
希望山東每度2毛錢補貼盡快“落地”
建電站的確有助于改善環境。孟先生介紹,該電站每年可節約標準煤43.5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14噸,二氧化硫0.37噸,氮氧化物0.32噸。持續運行25年,可節約902.16噸標準煤,并減少排放2587.7噸二氧化碳。
事實上,山東一些企業已經在屋頂上建了光伏電站,但要么屬于示范項目,要么是金太陽工程,在建設前后都或多或少拿到了一些政府部門的補貼。蔡承潤則完全是自己投資,目前沒拿到政府一分錢。當然還有一些環保人士在自家屋頂建了電站,但多是為了環保,較少考慮投入產出問題。
蔡承潤注意到,山東省物價局最近發出通知,在光伏發電國家補貼0.42元/度的基礎上,山東準備再補貼0.2元/度,以促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發展。蔡承潤希望相關部門能盡快將該政策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