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思想家,我是實踐者。我和他玩笑,說我做得比他說的還好。”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只有英文版時,漢能控股集團(以下簡稱漢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就被杰里米·里夫金書中的觀點觸動。
在曾經的一次視頻對話中,現場主持人向視頻中的里夫金這樣介紹李河君:這肯定是在中國買你著作最多的企業家。9月初,里夫金第一次來到中國,便登門造訪漢能總部。二人終得相見,便有了前面的那句話。
“反思在新能源領域的從業經驗,里夫金關于工業革命的判斷越來越讓人信服”。一年之后,《 英才》記者再次對話李河君。李河君依舊談笑自若,甚至開口就是企業家精神和第三次工業革命這般宏大的命題。
“企業家精神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戰略能力和前瞻性,但很多人做不到。如果只是作為跟隨者,對于真正的商機首先是看不到,第二看不懂,第三看不起,最終是來不及。”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內的光伏企業正經歷著最冷的寒冬,而李河君則出手了三個引業界矚目的收購。
漢能先后將德國Solibro、美國MiaSol和Global Solar Energy三家全球領先的薄膜太陽能技術收入囊中。
在李河君看來,全球新能源產業在歷經多年的跌宕發展之后,行業里的不少人還是沒有完全摸透其趨勢和本質,“需要到市場一線去摸爬滾打一下,到聽得到炮聲、看得到硝煙的地方去。不能總是閉門造車,然后弄出個研究報告和規劃什么的”。
三年前,在水電領域“悶聲發大財”的李河君突然以“黑馬”姿態殺入光伏,其選擇了很多企業繞行的太陽能薄膜技術路線,并迅速在全國范圍內砸下重金“跑馬圈地”。伴隨漢能在光伏產業下行周期里的迅速崛起,圈里圈外的各種議論和質疑從未間斷。
“我們前后投入大概300億元左右。在產業低谷殺入光伏,有人會認為是個笑話。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就像股市一樣低買高賣,等我們兩三年后產能完全釋放時,正好踩在了市場的點上”。
如今,漢能已手持7項薄膜技術,并建成四川雙流、廣東河源、浙江長興等9個薄膜電池生產基地,產能達到3GW,超過了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的2.8GW,成為世界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和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商。
除了光伏,漢能還坐擁600萬千瓦水電和131兆瓦風電,李河君的清潔能源帝國初具雛形。但這遠遠不是漢能“理想國”的全部,在太陽能薄膜領域實現至少1000萬千瓦的產能,將漢能一步步打造成萬億市值、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公司,才是其終極目標。
盡管外界總稱李河君是“新能源狂人”,但李河君始終只有一句話應對:“在過去近20年的時間里,我始終就做一件事——發展可再生能源”。
光伏產業一刀切
在過去20多年里,禿頂、唇上留著小胡子、目光深邃的沃頓商學院教授里夫金,顛覆了前人關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理論體系和重要觀點。
里夫金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包含能源革命和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這是一場能源互聯網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而催生的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大變革。其中,可再生能源的轉變、分散式生產、儲存(以氫的形式)、通過能源互聯網實現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共同構成新經濟模式的五個支柱。
實際上,2006-2012年間,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能、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的年復合增長率仍高達19%,2012年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全球性投資已達到2687億美元。其中,2007-2012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從8.3GW增加至96.7GW,5年增長10倍以上。
在公開場合,里夫金也表示,隨著中國企業在新能源應用領域的不斷突破,中國極有可能成為亞洲的龍頭,并帶領亞洲及世界進入下一個偉大的經濟時代,從而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
“我們的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不再是一個輔助性產業,而是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開始逐漸替代傳統能源。”李河君告訴《英才》記者,他對里夫金的觀點做了延伸解讀: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新能源革命,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是光伏革命,而柔性化、薄膜化是全球太陽能發展總趨勢和方向。
“太陽能發電是對太陽能的直接利用,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利用能源的方式。這就像植物利用葉綠素做光合作用一樣直接簡單,是人類對能源的終極利用方式”——這種革命的顛覆性,除了能源利用方式外,更大的特點是可以突破舊的能源利益格局,并為全球的能源變革提供了無限的市場可能。
由于過去,中國企業只把光伏電池作為一種出口產品,而沒有上升到“新能源革命”的高度來認識,也沒有在國內擴大運用。結果,用本土的高耗能和出口的低價位支持了歐洲能源變革,卻最終換來了當頭悶棍。
讓李河君不爽的是,當歐美雙反到來時,國內又不懂得光伏電池有晶硅和薄膜兩種產品的區分,做出“光伏產能過剩”的以偏概全的判斷,導致金融機構一刀切地給光伏企業“斷奶”,“這就等于,別人打傷了我們的左手,我們又自捆右臂”。
不過,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行業轉暖的跡象逐漸顯現。數據統計顯示,2013年上半年,A股太陽能板塊36家上市公司中,27家均實現盈利,比去年同期增長5.4個百分點。同時,36家上市公司2013年上半年合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2萬元。雖然這一數字仍稍顯“微不足道”,但相較于2012年上半年的虧損3.6億元,可謂“咸魚翻身”。
有研報認為,在此輪產業洗牌中,70%的晶硅企業將可能被淘汰。而光伏產業在經歷第一波的發展和洗牌后,一場“葉綠素式革命”的好戲可能才剛剛拉開序幕。
新一輪產業機會
“像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科技企業,只要找準了商業模式,往往就發展非常快;傳統能源企業容易上體量,但到一定規模后,便很難持續高速的成長。”而李河君要做的,則是把二者的特點疊加起來。
漢能介入光伏產業時,李河君卻沒有選擇賺錢快、門檻低的主流晶硅領域,而是劍走偏鋒“薄膜路線”。
“太陽能薄膜產業第一次將高科技和能源兩種看似矛盾的產業有效結合起來,從而可以實現1+1=11的幾何級增長。”相比晶硅路線,薄膜兼具高科技、高門檻的特點。
在李河君看來,行業和路線選擇至關重要——做紐扣,做到10億元規模,那已經非常了不起。但是做石油,做到1000億也就是中等規模。如果是做薄膜太陽能,萬億規模也并不為過。當然,光有技術,沒銀子也不行,“沒有幾百億投進去根本起不來。”
一位光伏行業長期研究者認為,漢能3GW的產能投資300億算是正常,晶硅生產線大概每瓦投資在6-7元,薄膜的生產線稍貴。漢能業務模式是全產業鏈,最終產品是電站,自持或出售根據市場情況而定,這意味著漢能從土地獲得、生產線引進、市場都是內部循環,各個環節都需要融資。
在“一基兩翼”的產業架構下,漢能集團旗下金安橋300萬千瓦的水電站,加上享有權益的水電站總計有600萬千瓦,每年可貢獻60億元的現金流,支持薄膜領域的資金投入。
在漢能之前,也有包括正泰等一些有規模和資金實力的企業嘗試薄膜路線,但最終退出者眾,業界的分析是,薄膜路線在轉換率和成本方面與晶硅比缺乏優勢。
李河君則認為,一些企業在進入時間點的選擇上有問題,過早的進入,受到壓力或傷害后迅速退出,然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此外,一些企業雖有規模,但長時間不掌握核心技術,最終也被迫離開。
“如果對時政沒有前瞻性的判斷,對這個行業沒有深刻的理解,沒有人敢拿300億賭這個行業。”不久前,李河君還與圈內的朋友交流,做地產的王健林是中國首富,但他敢貿然拿300億來做光伏產業嗎?同樣,漢能肯定也不敢拿300億去做地產,“因為我對那個行業不熟悉。”
李河君已鐵了心要在薄膜路線上一走到底,“企業家要有點定力,可以說中國90%的民營企業禁不起誘惑,因此行業定位混亂,后果很少有好的”。
幾年前,幾位民營企業家出訪韓國,和韓國企業家交流時,多數中國企業家介紹自己涉足領域很廣,這令在場的韓方半天搞不清楚這個企業到底是干什么的。輪到李河君和海航陳峰發言時,兩人獲得了掌聲,“因為我們用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企業的特點:一家是中國最大的民營航空公司;一家是中國最大的民營水電公司。”
漢能大手筆投資的最大動力,還是對太陽能前景的預期。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行業的轉暖,也讓更多的光伏企業有了走下去的信心。開拓國內市場被業界視為拯救中國光伏產業的關鍵。
2013年7月,被稱為光伏國八條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直接開啟國內市場的火爆商機;加之國家之前出臺的并網政策,合力提升了國內市場的投資預期;截至今年7月底,國網經營區域光伏發電并網同比增長134%。
在新一輪的產業進程中,漢能的步伐還在加快。
李河君告訴《英才》記者,漢能已完成全產業鏈的整合。其中,光伏上游即高端裝備環節的業務一直保持優異業績;光伏下游發電項目業務主要是以項目的形式運作,其中以柔性薄膜產品為代表的應用項目盈利空間更大一些;而中游組件生產環節加快工藝升級,隨著規模經濟效應的逐步展現,經營業績將持續改善。
“還是我常說的那句話,‘我們往往高估了1—2年的變化,而低估了10年的變化’,未來光伏產業的發展將遠超我們的想象。”李河君判斷,到2020年國內光伏裝機量至少超過100GW吧,全球市場裝機量超過500GW。
并購掉技術壁壘
“有人說你在‘抄底’,也有人說你在‘豪賭’,還有人說你是光伏行業真正的‘隱形巨頭’,這三種稱謂你喜歡哪一個?你是否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彭曉峰或施正榮呢?”在去年底央視的一次節目錄制現場,有網友向李河君發出這樣的提問。
在“抄底”、“豪賭”、“隱形巨頭”中李河君選擇了“抄底”:“對于漢能來講,逆勢擴張不只是規模上的擴張,那樣沒有意義,核心還是技術上的擴張。”
“如果一些有規模的光伏企業也受到大的威脅,說明本身的技術升級還是不夠。”尚德、賽維的敗案中,李河君顯然找到了“命門”所在。“漢能要在新能源領域、特別是光伏領域保持競爭力,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在核心技術上保持全球領先。”
新能源改變了傳統的能源競爭方式,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其核心競爭方式與傳統能源相反,不是資源競爭,而是核心技術的競爭,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主動權。也是基于這樣的判斷,漢能開始了對全球薄膜技術的整合行動,并陸續完成了對全球三家領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的收購。
2012年9月25日,漢能收購德國Q-CELLS子公司、銅銦鎵硒(CIGS)薄膜電池制造商Solibro。該企業的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全球最高的模組轉換效率;2013年1月9日,漢能完成對美國企業MiaSol的并購,使漢能獲得全球轉化率最高的銅銦鎵硒(CIGS)技術。2013年7月25日,漢能再次成功并購美國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
漢能對外宣稱,對GSE的并購使漢能成為全球首家實現柔性薄膜太陽能組件大規模量產的公司,同時也標志著漢能通過全球技術整合,占據了薄膜光伏技術的最前沿。通過三次逆勢的技術并購,漢能目前已掌握非晶硅-鍺、非晶硅-納米硅、銅銦鎵硒等7條薄膜技術路線。
業界的疑問在于,跨國的技術并購歷來艱難,而一年三個,漢能何以如此“輕松”,并購的巨資又如何解決?
李河君表示還是因為抓住了市場下行的一個關鍵點,得以用最實惠的價格獲得了全球領先的技術,“對三家公司的并購,我們付出的資金其實不到最初議價的1/8,非常實惠,如果再晚一些去買,肯定不止那個數。”
“抄底”開始前,漢能組織專家篩選了歐美、日本等總共700多家太陽能企業,并從中篩選出技術領先公司,“我們列出了一個表,誰排第一、誰排第二,具體的技術路線優勢是什么,并購成功幾率有多大。”
漢能最早接觸是美國企業MiaSol。這是美國硅谷光伏企業的典型代表,在過去10年,華爾街頗具傳奇色彩的風險投資家約翰-杜爾等風投向這家公司投資了近6億美元,公司估值在20億美元左右。其薄膜光伏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5%,研發轉化率最高達到18.1%。MiaSol的目標是在2014年將量產轉化率提高至17%以上,并將其生產成本降低至0.5美元/瓦。
早在并購成功前一年,漢能便通過中介機構找到了MiaSol,希望能夠與后者合作。稍顯尷尬的是,在第一次接觸過程中,MiaSol的CEO連辦公室的門都沒讓李河君進去。MiaSol張口要價12億美元,這個價格超過了漢能的預期。漢能于是立馬轉攻德國的Solibro,并很快將其收入囊中。
產業持續下潛,一些薄膜技術公司已經很難獲得晶硅母公司的資金支持,面臨倒閉;另一方面,部分獨立的薄膜技術公司也因市場波動而“斷炊”。2012年下半年,也就在漢能把Solibro的并購款付掉不到兩個月,MiaSol突然主動找到漢能商談并購事宜。彼時,投資人約翰-杜爾剛開除了原來的CEO,“他可能意識到第一個CEO對漢能不太禮貌,這次想跟漢能真心談。”
何以出現這樣大的態度反差?約翰-杜爾告訴李河君,除了產業低谷的市場擠壓,美國大量的頁巖氣開發也對太陽能企業形成沖擊,而他將MiaSol賣給漢能有兩個原因:漢能已經收購了德國的Solibro,也有能力并購MiaSol,且雙方都想把新能源做起來;杜爾的團隊在做了一番調研后認為,全球只有漢能才能把它的技術產業化。
有海外媒體報道稱此次收購金額為3000萬美元。但李河君澄清,3000萬美元只是用來支付MiaSol的欠賬,并不是實際并購價格,“我們用不到初次議價的1/10買下了MiaSol。”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Solibro與美國MiaSol兩家公司技術,原來由于商業原則而相互保密,各有缺憾,現在同屬漢能集團旗下,解除了商業上的顧慮,也可以實現技術上的互通有無“這兩個工藝包,我們全部搞明白了。”
電站成投資主流
“第一次工業革命由英國領銜,第二次是美國,漢能有一個愿景,就是依托可再生能源,讓咱們中國人也來領銜一把。” 李河君篤信,通過類似的整合,中國可在薄膜太陽能領域至少保證5年以上的技術領先。
但無法否認的事實是,薄膜太陽能量產轉化率與晶硅電池的轉換率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國內多晶硅電池的轉換率在16%左右,單晶硅電池能夠達到18%以上。國內光伏巨頭英利的熊貓電池量產轉換率甚至達到了19.5%。
業內人士分析,這種差距也正是漢能全球并購的動因。對于漢能來說,接下來的難題便是如何將這些技術路線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形成產量。李河君告訴《英才》記者,漢能在保留歐美研發的同時,會將這些技術國產化,以降低成本。
“我們很快就會并購第四家”,李河君表示,漢能在海外的技術并購戰車仍然在發出轟鳴聲。
問題是,從過往不同產業發展歷程觀察,一個新興的技術領域,如果核心技術僅被一兩家企業控制,或者被某一小部分人掌握在手里的時候,這個領域反而不容易做起來。
李河君并不擔心漢能會在薄膜太陽能領域變成“孤獨求敗”,因為,全球薄膜太陽能大的競爭格局正在形成。其中,包括美國第一太陽能、漢能、夏普和日本的Frontier四家公司處于行業的領先地位。
事實上,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國內市場,漢能都并不“孤獨”。
長期跟蹤光伏產業的矽亞投資副總裁張蘭丁告訴《英才》記者,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0個國家正在開展對下一代低成本高效率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實用化的研究與開發。德國Manz公司已經攜其14%轉化率的CIGS產品與國內光伏電站承建商取得了合作。美國Global Solar公司和Ascent Solar公司也已經將產能提升到100兆瓦。
而在國內,僅天津濱海新區與南開大學光電所合作的CIGS薄膜共蒸發法863項目技術就已經完成17%轉化率產品的中試。同時,電子十八所、上海英萊新能、神煤集團等院所和企業的CIGS薄膜電池技術也已經進入到中試階段。此外,山東孚日、河南燕垣光伏、深圳鑫明光集團等企業也紛紛建成了合計約100兆瓦的CIGS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線。
目前,薄膜太陽能在全球光伏產業中的占比約15%,一些業內人士判斷,到2015年前,其占比將在20%-30%之間。
李河君給《英才》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把中國20%的建筑物裝上太陽能薄膜,其發電量可達1000GW(十億瓦特),相當于目前中國所有的電力裝機量。而薄膜柔性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直接市場規模可超過10萬億人民幣,間接市場規模達30萬億。
同時,這個行業涉及到國家七大戰略新興產業里的四個,可以帶動85行業的發展,帶動1026個中小企業的發展。
與傳統的供電模式不同,分散化、小型化、互聯化將是未來全球供電模式的方向。李河君認為發展光伏分布式是“一箭三雕”的好事,一是投資變消費,家家戶戶可以發電,除了自用,余量還可以上網;二是有利于節能減排,緩解氣候問題;三是從根本上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雖然歐美在光伏分布式市場已先行一步,但綜合政策、市場、技術和資源等因素,在第三次革命中,中國完全可以占得先機。“歐洲有技術和市場,但缺少資金,產業化能力不足;而日本和韓國有資金,但缺少市場。只有中國三者兼備。”
政策上支持仍不可或缺。為了鼓勵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8月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建設的通知》,公布第一批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名單。該批名單涉及7省5市、總共18個示范區項目,橫跨2013—2015年、裝機容量共計1823兆瓦(1兆瓦等于1000千瓦)。
相關上市公司以及諸多研究/投資機構普遍預期,隨著新政策的落地,光伏電站盈利水平將超過8%。雖然政策給力,在國家能源局的多份文件中,“分布式”取代光伏電站,成為政策關注的重點。在提法上,光伏電站被要求“有序推進”,而分布式則要“大力推廣”。但就目前的現實來看,大型地面電站仍是光伏企業投資的主流。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會長孟憲淦告訴《英才》記者,目前至少70%以上的光伏裝機容量都來自大型光伏地面電站。
當光伏遇上頁巖氣——美國人走偏了
“美國在新能源的路徑選擇上,則是完全走偏了。”李河君說。
2009年奧巴馬就職演講時,為了突出自己在綠色經濟上的信心,總統就職典禮主色調也由傳統的紅色變成了綠色。彼時,奧巴馬重點提到未來美國的汽車和工廠可以“由太陽能和風能來驅動”,且認為可再生能源前景“寬廣而有潛力”。
但在2013年1月21日奧巴馬做第二任期就職演講時,20分鐘里,對可再生能源的推廣,僅以“道阻且長”一帶而過。
兩次就職演講之間的微妙變化中,美國頁巖氣被提上日程,并被寄予“能源獨立”的厚望,一場頁巖氣革命的風潮也開始波及全球。
“美國為什么放棄光伏而支持頁巖氣?這其實是美國政府與傳統能源利益集團的一種妥協,可以說是被傳統能源利益集團給綁架了。”在李河君看來,頁巖氣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清潔能源,還是石化能源的衍生品。
頁巖氣要實現大規模的市場化,必須跨過三道門檻:技術可采,經濟可行,環境容許。就目前的情況看,對世界很多國家而言,這三個因素都還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離頁巖氣革命還很遠,但離光伏革命僅一步之遙。只要太陽能的成本低于火電,那人們為什么還要用會產生污染的能源呢?”
有研報分析,粘合政策、企業等各方的力量,太陽能發電成本未來3—4年內就將可以降到火電的成本之下。李河君認為,0.5美元/千瓦的光伏發電成本,是新能源發展的里程碑,因為所有的化石能源的發電成本,包括環境成本大約在0.5美元/千瓦左右。
“在21世紀到來之際,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將實現在家庭、辦公室區域以及工廠中自助生產綠色能源的夢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如此描繪未來25年的前景,同時提出,從傳統的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轉變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這需要一個完整的方案。
事實上,在全球范圍內,分布式已占光伏累計總裝機容量的68.9%,在美國超過83%,德國超過85%,日本更高達90%以上。在國內,伴隨國內應用市場的開發,分布式光伏發電也在中國悄然興起。分布式的光伏設備主要安裝在家庭、工廠的屋頂上,自發自用,多余的電量再上傳電網。
除了客觀條件,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人” 的因素也極為關鍵,那就是企業家精神。
2011年,李河君和其他四位企業家去英國參加中國經濟對話。外方有渣打、匯豐等5個跨國企業的CEO出席。
李河君在給匯豐CEO遞名片的時候感受到一個細節,“那神態就是特別小瞧你,他認為自己是世界級銀行的CEO,不懈和我們聊。”還好時間足夠,兩人PK了20分鐘以后,那位CEO被李河君打壓得沒話了。
“這些職業經理人基本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養尊處優,根本不具備企業家精神,氣場他都不夠,問他一二三可以,四五六就不會了。那我們是什么呢?改革開放30年,民營企業能活過來的,基本上都是從火坑里爬出來的,永遠在市場的風雨中前進。歐美企業發展新能源的動力不足。”
獨家高端領袖對話
李河君 新能源戰爭的模式
看不到硝煙的貿易戰
《英才》:在過去的一年里,光伏行業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漢能這一年里變化大嗎?
李河君:漢能業務還是有很大進展的,比計劃中還要好一點點。
《英才》:美國和歐洲對中國光伏的“雙反”相繼落錘,你如何看待歐美的光伏貿易戰?
李河君:“雙反”從側面證明,我所認同的薄膜太陽能的確是光伏產業未來的技術趨勢。歐美國家發動光伏“戰爭”,一是為了抬高市場進入的門檻,二是搶奪薄膜太陽能技術的制高點。我認為,這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新能源戰爭的主要模式——看不到硝煙的貿易戰,決勝千里的技術之戰。中國光伏產業應對之策無外乎兩條:盡快實現技術上的更新換代;再就是開拓國內市場。
從資源到技術的轉移
《英才》:你如何看待能源與歷史上兩次工業革命的關聯?
李河君:傳統的能源競爭,是哪兒有油田,就可能會打仗。但是,陽光普照大地,太陽能對世界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它的核心競爭方式與傳統能源相反,不是資源競爭,而是核心技術競爭。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能源。
歷史上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都是能源,第一次是煤炭,第二次是石油,與前兩次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工業革命不同,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新能源革命。我認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就是光伏革命。
大規模替代來臨
《英才》:但就目前來看,太陽能作為新能源仍然只是能源供給的補充,作為人類能源利用的終極方式似乎還遠。
李河君:太陽能發電技術進步之快,超乎大家想象。新能源不是補充而是替代。這種替代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是增量的替代,就是通過增加清潔能源生產,滿足全社會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多建太陽能電站,少建或者不建火電廠;而后將是存量的替代,就是建更多的太陽能電站,關掉一定數量的火電廠以及核電站。
美國政府規劃,2025年美國電力總量的1/4將來自太陽能。德國預計到2020年,太陽能將占全國電力需求的35%。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推算,到2030年,將有30%的傳統能源被新能源所替代。我相信,到2035年,全球將有50%的傳統能源被新能源所替代。
路線選擇很重要
《英才》:在光伏領域,技術路線之爭一直持續不斷,你怎么看?
李河君:現在,很多人還是不了解光伏,一提到光伏,認為只有多晶硅、單晶硅。其實,太陽能電池主要分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兩種。晶硅電池是第一代太陽能電池,薄膜電池是第二代及第三代太陽能電池。薄膜的優勢在于:沒有污染、低耗能、應用范圍非常廣和度電成本低。
《英才》:但業內好像有個共識,薄膜的量產轉化率仍低于晶硅。
李河君:轉化率只是評價標準之一,事實上兩條路線的轉化率已不相上下。如果按度電成本來講,薄膜已經低于晶硅。此外,薄膜還在溫度系數、弱光發電方面有明顯優勢。比如,根據國際權威機構的測試結果,在美國西部、中東等溫度較高地區,與晶硅電池相比,薄膜電池夏季最高可多發電30%。即使在德國西北部等緯度較高的地區,全年平均也可多發電10%—15%。
從發展前景上看,薄膜電池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發展潛力。事實上,薄膜的理論最高轉化率為30%,晶硅約29%,薄膜比晶硅的理論值要高。在可預計的10-20年內,很難有技術替代薄膜。
《英才》:在漢能進入光伏領域之前,其實也有不少企業在薄膜路線上有過嘗試,但后來很多企業都退出來了,為什么呢?
李河君:很多企業選擇晶硅路線,避開薄膜路線,原因不外乎三條,一是晶硅賺錢快,二是門檻低,三是絕大多數企業都沒有薄膜路線的技術,沒能力走這條路線。
“頁巖氣革命”是偽命題
《英才》:頁巖氣目前是能源領域最熱門的話題,美國的頁巖氣革命能否在世界其他地區復制?
李河君:頁巖氣在全球范圍內開發顯然還有眾多障礙。首先,地質條件的巨大差異會使頁巖氣開采受阻,急功近利的開采夢想并不現實。其次,頁巖氣在使用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并且開采過程中使用的化學品可能對蓄水層造成污染,環境風險較高。第三,天然氣價格的持續低迷會打擊企業的投資熱情,在美國,這一現象已非常明顯。第四,在北美以外的市場,普遍缺乏足夠的儲存、液化和傳輸等非常規天然氣的基礎設施,這將大大限制市場開發的進程。
《英才》:美國為什么放棄光伏等新能源而支持頁巖氣?
李河君:這其實是美國政府與傳統能源利益集團的一種妥協。妥協和折中就是一種偽命題。頁巖氣終究也是化石能源,美國所謂的“頁巖氣革命”也并不能證明這就是新能源革命。我們是否也必須對國內的頁巖氣開發熱潮也打上個問號?拋開“龐氏騙局”的陰謀論不談,基本的市場規律還是必須要尊重的,而不能僅被所謂的“能源獨立”所鼓吹和左右。
在曾經的一次視頻對話中,現場主持人向視頻中的里夫金這樣介紹李河君:這肯定是在中國買你著作最多的企業家。9月初,里夫金第一次來到中國,便登門造訪漢能總部。二人終得相見,便有了前面的那句話。
“反思在新能源領域的從業經驗,里夫金關于工業革命的判斷越來越讓人信服”。一年之后,《 英才》記者再次對話李河君。李河君依舊談笑自若,甚至開口就是企業家精神和第三次工業革命這般宏大的命題。
“企業家精神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戰略能力和前瞻性,但很多人做不到。如果只是作為跟隨者,對于真正的商機首先是看不到,第二看不懂,第三看不起,最終是來不及。”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內的光伏企業正經歷著最冷的寒冬,而李河君則出手了三個引業界矚目的收購。
漢能先后將德國Solibro、美國MiaSol和Global Solar Energy三家全球領先的薄膜太陽能技術收入囊中。
在李河君看來,全球新能源產業在歷經多年的跌宕發展之后,行業里的不少人還是沒有完全摸透其趨勢和本質,“需要到市場一線去摸爬滾打一下,到聽得到炮聲、看得到硝煙的地方去。不能總是閉門造車,然后弄出個研究報告和規劃什么的”。
三年前,在水電領域“悶聲發大財”的李河君突然以“黑馬”姿態殺入光伏,其選擇了很多企業繞行的太陽能薄膜技術路線,并迅速在全國范圍內砸下重金“跑馬圈地”。伴隨漢能在光伏產業下行周期里的迅速崛起,圈里圈外的各種議論和質疑從未間斷。
“我們前后投入大概300億元左右。在產業低谷殺入光伏,有人會認為是個笑話。其實很簡單的道理,就像股市一樣低買高賣,等我們兩三年后產能完全釋放時,正好踩在了市場的點上”。
如今,漢能已手持7項薄膜技術,并建成四川雙流、廣東河源、浙江長興等9個薄膜電池生產基地,產能達到3GW,超過了美國第一太陽能公司(First Solar)的2.8GW,成為世界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和太陽能發電系統集成商。
除了光伏,漢能還坐擁600萬千瓦水電和131兆瓦風電,李河君的清潔能源帝國初具雛形。但這遠遠不是漢能“理想國”的全部,在太陽能薄膜領域實現至少1000萬千瓦的產能,將漢能一步步打造成萬億市值、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公司,才是其終極目標。
盡管外界總稱李河君是“新能源狂人”,但李河君始終只有一句話應對:“在過去近20年的時間里,我始終就做一件事——發展可再生能源”。
光伏產業一刀切
在過去20多年里,禿頂、唇上留著小胡子、目光深邃的沃頓商學院教授里夫金,顛覆了前人關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理論體系和重要觀點。
里夫金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包含能源革命和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這是一場能源互聯網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而催生的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大變革。其中,可再生能源的轉變、分散式生產、儲存(以氫的形式)、通過能源互聯網實現分配和零排放的交通方式共同構成新經濟模式的五個支柱。
實際上,2006-2012年間,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能、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的年復合增長率仍高達19%,2012年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全球性投資已達到2687億美元。其中,2007-2012年,全球光伏累計裝機容量從8.3GW增加至96.7GW,5年增長10倍以上。
在公開場合,里夫金也表示,隨著中國企業在新能源應用領域的不斷突破,中國極有可能成為亞洲的龍頭,并帶領亞洲及世界進入下一個偉大的經濟時代,從而引領第三次工業革命。
“我們的研究表明,可再生能源不再是一個輔助性產業,而是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開始逐漸替代傳統能源。”李河君告訴《英才》記者,他對里夫金的觀點做了延伸解讀: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新能源革命,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是光伏革命,而柔性化、薄膜化是全球太陽能發展總趨勢和方向。
“太陽能發電是對太陽能的直接利用,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利用能源的方式。這就像植物利用葉綠素做光合作用一樣直接簡單,是人類對能源的終極利用方式”——這種革命的顛覆性,除了能源利用方式外,更大的特點是可以突破舊的能源利益格局,并為全球的能源變革提供了無限的市場可能。
由于過去,中國企業只把光伏電池作為一種出口產品,而沒有上升到“新能源革命”的高度來認識,也沒有在國內擴大運用。結果,用本土的高耗能和出口的低價位支持了歐洲能源變革,卻最終換來了當頭悶棍。
讓李河君不爽的是,當歐美雙反到來時,國內又不懂得光伏電池有晶硅和薄膜兩種產品的區分,做出“光伏產能過剩”的以偏概全的判斷,導致金融機構一刀切地給光伏企業“斷奶”,“這就等于,別人打傷了我們的左手,我們又自捆右臂”。
不過,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行業轉暖的跡象逐漸顯現。數據統計顯示,2013年上半年,A股太陽能板塊36家上市公司中,27家均實現盈利,比去年同期增長5.4個百分點。同時,36家上市公司2013年上半年合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12萬元。雖然這一數字仍稍顯“微不足道”,但相較于2012年上半年的虧損3.6億元,可謂“咸魚翻身”。
有研報認為,在此輪產業洗牌中,70%的晶硅企業將可能被淘汰。而光伏產業在經歷第一波的發展和洗牌后,一場“葉綠素式革命”的好戲可能才剛剛拉開序幕。
新一輪產業機會
“像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科技企業,只要找準了商業模式,往往就發展非常快;傳統能源企業容易上體量,但到一定規模后,便很難持續高速的成長。”而李河君要做的,則是把二者的特點疊加起來。
漢能介入光伏產業時,李河君卻沒有選擇賺錢快、門檻低的主流晶硅領域,而是劍走偏鋒“薄膜路線”。
“太陽能薄膜產業第一次將高科技和能源兩種看似矛盾的產業有效結合起來,從而可以實現1+1=11的幾何級增長。”相比晶硅路線,薄膜兼具高科技、高門檻的特點。
在李河君看來,行業和路線選擇至關重要——做紐扣,做到10億元規模,那已經非常了不起。但是做石油,做到1000億也就是中等規模。如果是做薄膜太陽能,萬億規模也并不為過。當然,光有技術,沒銀子也不行,“沒有幾百億投進去根本起不來。”
一位光伏行業長期研究者認為,漢能3GW的產能投資300億算是正常,晶硅生產線大概每瓦投資在6-7元,薄膜的生產線稍貴。漢能業務模式是全產業鏈,最終產品是電站,自持或出售根據市場情況而定,這意味著漢能從土地獲得、生產線引進、市場都是內部循環,各個環節都需要融資。
在“一基兩翼”的產業架構下,漢能集團旗下金安橋300萬千瓦的水電站,加上享有權益的水電站總計有600萬千瓦,每年可貢獻60億元的現金流,支持薄膜領域的資金投入。
在漢能之前,也有包括正泰等一些有規模和資金實力的企業嘗試薄膜路線,但最終退出者眾,業界的分析是,薄膜路線在轉換率和成本方面與晶硅比缺乏優勢。
李河君則認為,一些企業在進入時間點的選擇上有問題,過早的進入,受到壓力或傷害后迅速退出,然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此外,一些企業雖有規模,但長時間不掌握核心技術,最終也被迫離開。
“如果對時政沒有前瞻性的判斷,對這個行業沒有深刻的理解,沒有人敢拿300億賭這個行業。”不久前,李河君還與圈內的朋友交流,做地產的王健林是中國首富,但他敢貿然拿300億來做光伏產業嗎?同樣,漢能肯定也不敢拿300億去做地產,“因為我對那個行業不熟悉。”
李河君已鐵了心要在薄膜路線上一走到底,“企業家要有點定力,可以說中國90%的民營企業禁不起誘惑,因此行業定位混亂,后果很少有好的”。
幾年前,幾位民營企業家出訪韓國,和韓國企業家交流時,多數中國企業家介紹自己涉足領域很廣,這令在場的韓方半天搞不清楚這個企業到底是干什么的。輪到李河君和海航陳峰發言時,兩人獲得了掌聲,“因為我們用一句話就說清楚了企業的特點:一家是中國最大的民營航空公司;一家是中國最大的民營水電公司。”
漢能大手筆投資的最大動力,還是對太陽能前景的預期。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行業的轉暖,也讓更多的光伏企業有了走下去的信心。開拓國內市場被業界視為拯救中國光伏產業的關鍵。
2013年7月,被稱為光伏國八條的《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直接開啟國內市場的火爆商機;加之國家之前出臺的并網政策,合力提升了國內市場的投資預期;截至今年7月底,國網經營區域光伏發電并網同比增長134%。
在新一輪的產業進程中,漢能的步伐還在加快。
李河君告訴《英才》記者,漢能已完成全產業鏈的整合。其中,光伏上游即高端裝備環節的業務一直保持優異業績;光伏下游發電項目業務主要是以項目的形式運作,其中以柔性薄膜產品為代表的應用項目盈利空間更大一些;而中游組件生產環節加快工藝升級,隨著規模經濟效應的逐步展現,經營業績將持續改善。
“還是我常說的那句話,‘我們往往高估了1—2年的變化,而低估了10年的變化’,未來光伏產業的發展將遠超我們的想象。”李河君判斷,到2020年國內光伏裝機量至少超過100GW吧,全球市場裝機量超過500GW。
并購掉技術壁壘
“有人說你在‘抄底’,也有人說你在‘豪賭’,還有人說你是光伏行業真正的‘隱形巨頭’,這三種稱謂你喜歡哪一個?你是否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彭曉峰或施正榮呢?”在去年底央視的一次節目錄制現場,有網友向李河君發出這樣的提問。
在“抄底”、“豪賭”、“隱形巨頭”中李河君選擇了“抄底”:“對于漢能來講,逆勢擴張不只是規模上的擴張,那樣沒有意義,核心還是技術上的擴張。”
“如果一些有規模的光伏企業也受到大的威脅,說明本身的技術升級還是不夠。”尚德、賽維的敗案中,李河君顯然找到了“命門”所在。“漢能要在新能源領域、特別是光伏領域保持競爭力,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在核心技術上保持全球領先。”
新能源改變了傳統的能源競爭方式,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其核心競爭方式與傳統能源相反,不是資源競爭,而是核心技術的競爭,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主動權。也是基于這樣的判斷,漢能開始了對全球薄膜技術的整合行動,并陸續完成了對全球三家領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的收購。
2012年9月25日,漢能收購德國Q-CELLS子公司、銅銦鎵硒(CIGS)薄膜電池制造商Solibro。該企業的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全球最高的模組轉換效率;2013年1月9日,漢能完成對美國企業MiaSol的并購,使漢能獲得全球轉化率最高的銅銦鎵硒(CIGS)技術。2013年7月25日,漢能再次成功并購美國Global Solar Energy公司。
漢能對外宣稱,對GSE的并購使漢能成為全球首家實現柔性薄膜太陽能組件大規模量產的公司,同時也標志著漢能通過全球技術整合,占據了薄膜光伏技術的最前沿。通過三次逆勢的技術并購,漢能目前已掌握非晶硅-鍺、非晶硅-納米硅、銅銦鎵硒等7條薄膜技術路線。
業界的疑問在于,跨國的技術并購歷來艱難,而一年三個,漢能何以如此“輕松”,并購的巨資又如何解決?
李河君表示還是因為抓住了市場下行的一個關鍵點,得以用最實惠的價格獲得了全球領先的技術,“對三家公司的并購,我們付出的資金其實不到最初議價的1/8,非常實惠,如果再晚一些去買,肯定不止那個數。”
“抄底”開始前,漢能組織專家篩選了歐美、日本等總共700多家太陽能企業,并從中篩選出技術領先公司,“我們列出了一個表,誰排第一、誰排第二,具體的技術路線優勢是什么,并購成功幾率有多大。”
漢能最早接觸是美國企業MiaSol。這是美國硅谷光伏企業的典型代表,在過去10年,華爾街頗具傳奇色彩的風險投資家約翰-杜爾等風投向這家公司投資了近6億美元,公司估值在20億美元左右。其薄膜光伏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5%,研發轉化率最高達到18.1%。MiaSol的目標是在2014年將量產轉化率提高至17%以上,并將其生產成本降低至0.5美元/瓦。
早在并購成功前一年,漢能便通過中介機構找到了MiaSol,希望能夠與后者合作。稍顯尷尬的是,在第一次接觸過程中,MiaSol的CEO連辦公室的門都沒讓李河君進去。MiaSol張口要價12億美元,這個價格超過了漢能的預期。漢能于是立馬轉攻德國的Solibro,并很快將其收入囊中。
產業持續下潛,一些薄膜技術公司已經很難獲得晶硅母公司的資金支持,面臨倒閉;另一方面,部分獨立的薄膜技術公司也因市場波動而“斷炊”。2012年下半年,也就在漢能把Solibro的并購款付掉不到兩個月,MiaSol突然主動找到漢能商談并購事宜。彼時,投資人約翰-杜爾剛開除了原來的CEO,“他可能意識到第一個CEO對漢能不太禮貌,這次想跟漢能真心談。”
何以出現這樣大的態度反差?約翰-杜爾告訴李河君,除了產業低谷的市場擠壓,美國大量的頁巖氣開發也對太陽能企業形成沖擊,而他將MiaSol賣給漢能有兩個原因:漢能已經收購了德國的Solibro,也有能力并購MiaSol,且雙方都想把新能源做起來;杜爾的團隊在做了一番調研后認為,全球只有漢能才能把它的技術產業化。
有海外媒體報道稱此次收購金額為3000萬美元。但李河君澄清,3000萬美元只是用來支付MiaSol的欠賬,并不是實際并購價格,“我們用不到初次議價的1/10買下了MiaSol。”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Solibro與美國MiaSol兩家公司技術,原來由于商業原則而相互保密,各有缺憾,現在同屬漢能集團旗下,解除了商業上的顧慮,也可以實現技術上的互通有無“這兩個工藝包,我們全部搞明白了。”
電站成投資主流
“第一次工業革命由英國領銜,第二次是美國,漢能有一個愿景,就是依托可再生能源,讓咱們中國人也來領銜一把。” 李河君篤信,通過類似的整合,中國可在薄膜太陽能領域至少保證5年以上的技術領先。
但無法否認的事實是,薄膜太陽能量產轉化率與晶硅電池的轉換率仍有一定差距。目前,國內多晶硅電池的轉換率在16%左右,單晶硅電池能夠達到18%以上。國內光伏巨頭英利的熊貓電池量產轉換率甚至達到了19.5%。
業內人士分析,這種差距也正是漢能全球并購的動因。對于漢能來說,接下來的難題便是如何將這些技術路線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形成產量。李河君告訴《英才》記者,漢能在保留歐美研發的同時,會將這些技術國產化,以降低成本。
“我們很快就會并購第四家”,李河君表示,漢能在海外的技術并購戰車仍然在發出轟鳴聲。
問題是,從過往不同產業發展歷程觀察,一個新興的技術領域,如果核心技術僅被一兩家企業控制,或者被某一小部分人掌握在手里的時候,這個領域反而不容易做起來。
李河君并不擔心漢能會在薄膜太陽能領域變成“孤獨求敗”,因為,全球薄膜太陽能大的競爭格局正在形成。其中,包括美國第一太陽能、漢能、夏普和日本的Frontier四家公司處于行業的領先地位。
事實上,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國內市場,漢能都并不“孤獨”。
長期跟蹤光伏產業的矽亞投資副總裁張蘭丁告訴《英才》記者,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0個國家正在開展對下一代低成本高效率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實用化的研究與開發。德國Manz公司已經攜其14%轉化率的CIGS產品與國內光伏電站承建商取得了合作。美國Global Solar公司和Ascent Solar公司也已經將產能提升到100兆瓦。
而在國內,僅天津濱海新區與南開大學光電所合作的CIGS薄膜共蒸發法863項目技術就已經完成17%轉化率產品的中試。同時,電子十八所、上海英萊新能、神煤集團等院所和企業的CIGS薄膜電池技術也已經進入到中試階段。此外,山東孚日、河南燕垣光伏、深圳鑫明光集團等企業也紛紛建成了合計約100兆瓦的CIGS太陽能薄膜電池生產線。
目前,薄膜太陽能在全球光伏產業中的占比約15%,一些業內人士判斷,到2015年前,其占比將在20%-30%之間。
李河君給《英才》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把中國20%的建筑物裝上太陽能薄膜,其發電量可達1000GW(十億瓦特),相當于目前中國所有的電力裝機量。而薄膜柔性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直接市場規模可超過10萬億人民幣,間接市場規模達30萬億。
同時,這個行業涉及到國家七大戰略新興產業里的四個,可以帶動85行業的發展,帶動1026個中小企業的發展。
與傳統的供電模式不同,分散化、小型化、互聯化將是未來全球供電模式的方向。李河君認為發展光伏分布式是“一箭三雕”的好事,一是投資變消費,家家戶戶可以發電,除了自用,余量還可以上網;二是有利于節能減排,緩解氣候問題;三是從根本上調整能源消費結構。
雖然歐美在光伏分布式市場已先行一步,但綜合政策、市場、技術和資源等因素,在第三次革命中,中國完全可以占得先機。“歐洲有技術和市場,但缺少資金,產業化能力不足;而日本和韓國有資金,但缺少市場。只有中國三者兼備。”
政策上支持仍不可或缺。為了鼓勵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8月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建設的通知》,公布第一批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名單。該批名單涉及7省5市、總共18個示范區項目,橫跨2013—2015年、裝機容量共計1823兆瓦(1兆瓦等于1000千瓦)。
相關上市公司以及諸多研究/投資機構普遍預期,隨著新政策的落地,光伏電站盈利水平將超過8%。雖然政策給力,在國家能源局的多份文件中,“分布式”取代光伏電站,成為政策關注的重點。在提法上,光伏電站被要求“有序推進”,而分布式則要“大力推廣”。但就目前的現實來看,大型地面電站仍是光伏企業投資的主流。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會長孟憲淦告訴《英才》記者,目前至少70%以上的光伏裝機容量都來自大型光伏地面電站。
當光伏遇上頁巖氣——美國人走偏了
“美國在新能源的路徑選擇上,則是完全走偏了。”李河君說。
2009年奧巴馬就職演講時,為了突出自己在綠色經濟上的信心,總統就職典禮主色調也由傳統的紅色變成了綠色。彼時,奧巴馬重點提到未來美國的汽車和工廠可以“由太陽能和風能來驅動”,且認為可再生能源前景“寬廣而有潛力”。
但在2013年1月21日奧巴馬做第二任期就職演講時,20分鐘里,對可再生能源的推廣,僅以“道阻且長”一帶而過。
兩次就職演講之間的微妙變化中,美國頁巖氣被提上日程,并被寄予“能源獨立”的厚望,一場頁巖氣革命的風潮也開始波及全球。
“美國為什么放棄光伏而支持頁巖氣?這其實是美國政府與傳統能源利益集團的一種妥協,可以說是被傳統能源利益集團給綁架了。”在李河君看來,頁巖氣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清潔能源,還是石化能源的衍生品。
頁巖氣要實現大規模的市場化,必須跨過三道門檻:技術可采,經濟可行,環境容許。就目前的情況看,對世界很多國家而言,這三個因素都還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離頁巖氣革命還很遠,但離光伏革命僅一步之遙。只要太陽能的成本低于火電,那人們為什么還要用會產生污染的能源呢?”
有研報分析,粘合政策、企業等各方的力量,太陽能發電成本未來3—4年內就將可以降到火電的成本之下。李河君認為,0.5美元/千瓦的光伏發電成本,是新能源發展的里程碑,因為所有的化石能源的發電成本,包括環境成本大約在0.5美元/千瓦左右。
“在21世紀到來之際,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將實現在家庭、辦公室區域以及工廠中自助生產綠色能源的夢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如此描繪未來25年的前景,同時提出,從傳統的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轉變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這需要一個完整的方案。
事實上,在全球范圍內,分布式已占光伏累計總裝機容量的68.9%,在美國超過83%,德國超過85%,日本更高達90%以上。在國內,伴隨國內應用市場的開發,分布式光伏發電也在中國悄然興起。分布式的光伏設備主要安裝在家庭、工廠的屋頂上,自發自用,多余的電量再上傳電網。
除了客觀條件,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人” 的因素也極為關鍵,那就是企業家精神。
2011年,李河君和其他四位企業家去英國參加中國經濟對話。外方有渣打、匯豐等5個跨國企業的CEO出席。
李河君在給匯豐CEO遞名片的時候感受到一個細節,“那神態就是特別小瞧你,他認為自己是世界級銀行的CEO,不懈和我們聊。”還好時間足夠,兩人PK了20分鐘以后,那位CEO被李河君打壓得沒話了。
“這些職業經理人基本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養尊處優,根本不具備企業家精神,氣場他都不夠,問他一二三可以,四五六就不會了。那我們是什么呢?改革開放30年,民營企業能活過來的,基本上都是從火坑里爬出來的,永遠在市場的風雨中前進。歐美企業發展新能源的動力不足。”
獨家高端領袖對話
李河君 新能源戰爭的模式
看不到硝煙的貿易戰
《英才》:在過去的一年里,光伏行業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漢能這一年里變化大嗎?
李河君:漢能業務還是有很大進展的,比計劃中還要好一點點。
《英才》:美國和歐洲對中國光伏的“雙反”相繼落錘,你如何看待歐美的光伏貿易戰?
李河君:“雙反”從側面證明,我所認同的薄膜太陽能的確是光伏產業未來的技術趨勢。歐美國家發動光伏“戰爭”,一是為了抬高市場進入的門檻,二是搶奪薄膜太陽能技術的制高點。我認為,這就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新能源戰爭的主要模式——看不到硝煙的貿易戰,決勝千里的技術之戰。中國光伏產業應對之策無外乎兩條:盡快實現技術上的更新換代;再就是開拓國內市場。
從資源到技術的轉移
《英才》:你如何看待能源與歷史上兩次工業革命的關聯?
李河君:傳統的能源競爭,是哪兒有油田,就可能會打仗。但是,陽光普照大地,太陽能對世界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它的核心競爭方式與傳統能源相反,不是資源競爭,而是核心技術競爭。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掌握了能源。
歷史上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都是能源,第一次是煤炭,第二次是石油,與前兩次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工業革命不同,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新能源革命。我認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就是光伏革命。
大規模替代來臨
《英才》:但就目前來看,太陽能作為新能源仍然只是能源供給的補充,作為人類能源利用的終極方式似乎還遠。
李河君:太陽能發電技術進步之快,超乎大家想象。新能源不是補充而是替代。這種替代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首先是增量的替代,就是通過增加清潔能源生產,滿足全社會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多建太陽能電站,少建或者不建火電廠;而后將是存量的替代,就是建更多的太陽能電站,關掉一定數量的火電廠以及核電站。
美國政府規劃,2025年美國電力總量的1/4將來自太陽能。德國預計到2020年,太陽能將占全國電力需求的35%。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推算,到2030年,將有30%的傳統能源被新能源所替代。我相信,到2035年,全球將有50%的傳統能源被新能源所替代。
路線選擇很重要
《英才》:在光伏領域,技術路線之爭一直持續不斷,你怎么看?
李河君:現在,很多人還是不了解光伏,一提到光伏,認為只有多晶硅、單晶硅。其實,太陽能電池主要分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兩種。晶硅電池是第一代太陽能電池,薄膜電池是第二代及第三代太陽能電池。薄膜的優勢在于:沒有污染、低耗能、應用范圍非常廣和度電成本低。
《英才》:但業內好像有個共識,薄膜的量產轉化率仍低于晶硅。
李河君:轉化率只是評價標準之一,事實上兩條路線的轉化率已不相上下。如果按度電成本來講,薄膜已經低于晶硅。此外,薄膜還在溫度系數、弱光發電方面有明顯優勢。比如,根據國際權威機構的測試結果,在美國西部、中東等溫度較高地區,與晶硅電池相比,薄膜電池夏季最高可多發電30%。即使在德國西北部等緯度較高的地區,全年平均也可多發電10%—15%。
從發展前景上看,薄膜電池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發展潛力。事實上,薄膜的理論最高轉化率為30%,晶硅約29%,薄膜比晶硅的理論值要高。在可預計的10-20年內,很難有技術替代薄膜。
《英才》:在漢能進入光伏領域之前,其實也有不少企業在薄膜路線上有過嘗試,但后來很多企業都退出來了,為什么呢?
李河君:很多企業選擇晶硅路線,避開薄膜路線,原因不外乎三條,一是晶硅賺錢快,二是門檻低,三是絕大多數企業都沒有薄膜路線的技術,沒能力走這條路線。
“頁巖氣革命”是偽命題
《英才》:頁巖氣目前是能源領域最熱門的話題,美國的頁巖氣革命能否在世界其他地區復制?
李河君:頁巖氣在全球范圍內開發顯然還有眾多障礙。首先,地質條件的巨大差異會使頁巖氣開采受阻,急功近利的開采夢想并不現實。其次,頁巖氣在使用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并且開采過程中使用的化學品可能對蓄水層造成污染,環境風險較高。第三,天然氣價格的持續低迷會打擊企業的投資熱情,在美國,這一現象已非常明顯。第四,在北美以外的市場,普遍缺乏足夠的儲存、液化和傳輸等非常規天然氣的基礎設施,這將大大限制市場開發的進程。
《英才》:美國為什么放棄光伏等新能源而支持頁巖氣?
李河君:這其實是美國政府與傳統能源利益集團的一種妥協。妥協和折中就是一種偽命題。頁巖氣終究也是化石能源,美國所謂的“頁巖氣革命”也并不能證明這就是新能源革命。我們是否也必須對國內的頁巖氣開發熱潮也打上個問號?拋開“龐氏騙局”的陰謀論不談,基本的市場規律還是必須要尊重的,而不能僅被所謂的“能源獨立”所鼓吹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