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光伏組件產量2014年有機會達到50GW,一線光伏廠商仍主要采用常規技術路線
NPD Solarbuzz上海辦公室,2013年10月29日---根據NPD Solarbuzz最新研究報告PV Equipment Quarterly,多晶組件將主導2014年的太陽能光伏市場,62%的組件生產采用P型多晶技術。
目前太陽能光伏生產商正計劃將2014年的組件產量提高25%,達到49.7GW,2013年的組件產量為39.7GW。這與NPD Solarbuzz將明年太陽能光伏終端市場需求量預測提高到45-55GW相一致。
NPD Solarbuzz副總裁Finlay Colville表示:“光伏制造商在整個價值鏈中仍將降本放在首位,并通過高質量的多晶硅片達到增效降本的目的。雖然可能出現短期供應不足的問題,但硅料和硅片的供應被認為可以滿足2014年45-50GW組件發貨的需求。中國電池片和組件供應商將繼續采取靈活的制造戰略,預計將在明年下半年增加產能。”
薄膜產品市場份額預計將繼續縮小,從今年的9.4%降到明年的8.9%。2013年是過去八年來對新薄膜生產設備投資最少的一年,但由于現有和新供應商的產能提高,預計2015年薄膜設備投資將有顯著增加。全球前兩位薄膜供應商First Solar和Solar Frontier2014年的產量將占所有薄膜組件產量的85%。
標準P型多晶組件技術將繼續領導太陽能光伏生產,占2014年組件產量的35%。但是,2014年增長勢頭最強勁的將是改進P型多晶技術,包括二次印刷、離子注入、選擇性發射極、MWT/EWT,以及背面鈍化等。此類技術的占比將從2013年的23.8%增長到2014年的27.2%。
雖然采用高效P型和N型單晶技術的組件占比將從2013年的29.6%下降到2014年的29.3%,但由于行業產量整體增加,所以這兩種技術的產品產量將在2014年增長2.8GW。高效晶硅組件產量的增長歸功于屋頂太陽能光伏應用,例如日本終端市場的爆發,以及像SunPower和松下這樣的一線供應商通過下游渠道繼續保持組件價格優勢。
圖一、2014年不同技術的太陽能光伏組件產量占比
Source: NPD SolarbuzzPV Equipment Quarterly
中國領先的供應商將在2014年繼續增加P型多晶產品產量,這是將利潤率恢復到2012年之前水平的捷徑。此外,他們也非常謹慎的將下一代技術從實驗室引入量產。這種雙重戰略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繼續阻礙其他技術成為主流技術路線。
NPD Solarbuzz上海辦公室,2013年10月29日---根據NPD Solarbuzz最新研究報告PV Equipment Quarterly,多晶組件將主導2014年的太陽能光伏市場,62%的組件生產采用P型多晶技術。
目前太陽能光伏生產商正計劃將2014年的組件產量提高25%,達到49.7GW,2013年的組件產量為39.7GW。這與NPD Solarbuzz將明年太陽能光伏終端市場需求量預測提高到45-55GW相一致。
NPD Solarbuzz副總裁Finlay Colville表示:“光伏制造商在整個價值鏈中仍將降本放在首位,并通過高質量的多晶硅片達到增效降本的目的。雖然可能出現短期供應不足的問題,但硅料和硅片的供應被認為可以滿足2014年45-50GW組件發貨的需求。中國電池片和組件供應商將繼續采取靈活的制造戰略,預計將在明年下半年增加產能。”
薄膜產品市場份額預計將繼續縮小,從今年的9.4%降到明年的8.9%。2013年是過去八年來對新薄膜生產設備投資最少的一年,但由于現有和新供應商的產能提高,預計2015年薄膜設備投資將有顯著增加。全球前兩位薄膜供應商First Solar和Solar Frontier2014年的產量將占所有薄膜組件產量的85%。
標準P型多晶組件技術將繼續領導太陽能光伏生產,占2014年組件產量的35%。但是,2014年增長勢頭最強勁的將是改進P型多晶技術,包括二次印刷、離子注入、選擇性發射極、MWT/EWT,以及背面鈍化等。此類技術的占比將從2013年的23.8%增長到2014年的27.2%。
雖然采用高效P型和N型單晶技術的組件占比將從2013年的29.6%下降到2014年的29.3%,但由于行業產量整體增加,所以這兩種技術的產品產量將在2014年增長2.8GW。高效晶硅組件產量的增長歸功于屋頂太陽能光伏應用,例如日本終端市場的爆發,以及像SunPower和松下這樣的一線供應商通過下游渠道繼續保持組件價格優勢。
圖一、2014年不同技術的太陽能光伏組件產量占比
Source: NPD SolarbuzzPV Equipment Quarterly
中國領先的供應商將在2014年繼續增加P型多晶產品產量,這是將利潤率恢復到2012年之前水平的捷徑。此外,他們也非常謹慎的將下一代技術從實驗室引入量產。這種雙重戰略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繼續阻礙其他技術成為主流技術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