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電站的液流電池車間
自2006年,德國政府率先對光伏應用的實行補貼政策以來,全球光伏行業得以蓬勃發展,同時也將使用清潔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觀點植入人心。時至今日,在德國,光伏發電成本已經低于常規電力,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平價上網。
2013年,德國政府取消了“重金砸出”的光伏產業補貼政策,但并未停止推動本國清潔能源與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初衷,將補貼政策重心轉向與新能源發展密切相關的儲能領域。5月1日,德國政府宣布,為實現國家能源戰略的轉型,同時緩解分布式發電給電網運行帶來的壓力,正式推出針對光伏儲能系統的補貼政策。各種儲能技術路線有望延續全球光伏產業的“發展路徑”,在高額補貼的刺激下獲得實質性突破發展。輝倫太陽能市場部經理袁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德國能源儲能補貼政策對市場的推動作用可與上網電價補貼(FIT)在光伏產業內所起到的作用相當。”
技術百花齊放
近年來,隨著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的應用,儲能系統作為破解這些新能源間歇性、波動性的解決方案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在新能源領域,儲能產業起步略顯稍晚,但生活中卻從不缺乏儲能的身影。如傳統電池、鉛酸電池、鋰離子電等,較為成熟的技術路線已被廣泛應用。
在新能源大規模的應用中,儲能行業卻任重而道遠。如何將更多的新能源電力穩定納入電網,成為當前新能源行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難題。有行業專家表示:“解決能源問題最終是要解決儲能問題。”
“相對光伏產業單一的應用,整個儲能行業的情況復雜很多。由于應用范圍非常廣泛,涉及到電力的輸發配、新能源、電動汽車等各個領域,儲能的技術路線也相對分散,難以形成如光伏晶硅為主流的較為單一的技術路線。”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儲能專委會會長俞振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儲能領域還沒有一種通用技術可以滿足全部的需求。”
看似艱難的前景并沒有打消業內對儲能技術開發的熱情。目前,以“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風能儲能電池”等多種儲能路線為代表的新型能源產品已成為天能集團新的經濟增長點。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新能源動力電池,新能源儲能電池,廢舊電池的再生利用,利國利民利企,未來企業往這個方向走定了。”
如今,多種儲能技術路線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多種技術路線下人才濟濟。在近日舉辦的,2013(第八屆)北京動力鋰離子電池技術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來自中國工程院的6位院士:陳立泉、屠海令、陳清泉、楊裕生、郭孔輝、鐘志華就電池安全性技術進行了探討,為鋰離子電池安全問題尋找破解之路。同樣在第85屆國際釩技術委員會會員大會上,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新西蘭、奧地利、芬蘭等國際釩生產企業負責人,圍繞全釩液流電池的發展和產業化現狀進行分析,得出釩電池儲能技術將在2018年左右逐漸形成產業化應用的結論。“電池技術路線比較多,產品也比較多,未來多種儲能技術結合將是一個發展趨勢。” 俞振華說。
市場空間巨大
儲能產業作為新興戰略性產業,已被列入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綱要中強調儲能是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加強城鄉電網建設和增強電網優化配置的依托技術。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工信部等部門已開始醞釀儲能領域的多項政策,助力清潔能源發展,加大對儲能行業的支持力度。
政策信號的釋放,加快了儲能行業的發展。
在我國現階段儲能市場,儲能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大量的出現的棄風、棄光的現狀。大規模風電、光伏并網以及分布式能源是儲能最大的需求方,隨著新能源裝機容量的擴容,解決新能源儲能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我國是2009年開始扶持儲能行業的,要實現儲能部分技術路線產業化還需要幾年的推廣期。”俞振華說。
俞振華介紹,全國大約有近40個示范項目,而規模在MW級的除了國網主要投資的張北風光儲輸項目外,就是南方電網投資建設的總容量10MW儲能項目,該項目現已有4MW投運,但是這些儲能項目都僅有示范、探索性,不具備產業化意義。據介紹,目前張北風光儲輸的項目主要由國網公司投資,科技部和財政部僅僅提供部分科研項目經費和金太陽工程補助。
從市場方面來說,相關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國內整個儲能產業的市場規模至少可達6000億元。
而儲能技術在智能電網的構建中存在著確定性的投資機會。不同儲能技術在技術成熟度、應用領域、產業化進程等方面存在差異,主要的市場機會集中在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鎳氫動力電池、鋰離子動力電池、鈉硫電池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