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困境
與融資問題相伴而生的還有收益率。
以此次確定的補貼標準來看,即使資金問題能夠順利解決,但在考慮資金成本后,地面電站以及分布式光伏中的居民屋頂項目,最終收益率已大打折扣,基本上與同期銀行存款的水平相差無幾。
而真正具有投資比較優勢的,則是擁有較多閑置資金的投資者,或者是一些工商業用電大戶。
根據國泰君安的測算,國內工商業用電的高峰電價普遍在1元/度以上,使用分布式光伏發電已具有經濟性,0.35元~0.45元/度的補貼將可使IRR(內部收益率)達到15%左右。
這意味著,即便在扣除融資成本后,一些工商業企業仍可實現8%左右的收益率。
不過,對于工商業屋頂項目而言,上述收益率是基于其自發自用的基礎上的。如果企業因為各種原因不能繼續經營,其發電量的補貼模式也將改變為單純的上網電價模式,將使其收益率出現大降。因此,如何尋找到合適的屋頂,則成為了重中之重。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與工業建筑相比,商業建筑用電量的穩定性會更好一些。畢竟,其不會像工業企業那樣,遭遇訂單不足、設備檢修等問題。
除了工商業用電大戶外,另外一個理想的光伏電站投資者,應該是擁有較多閑置資金者。而這則可能需要借助信托、私募等第三方的融資渠道來實現。
除了具有收益率優勢外,上述兩類投資者的加入,對于緩解當前光伏制造環節所面臨的困境、促進光伏業的上下游協調發展也將起到更大作用。
畢竟,對于現有的光伏電站投資者而言,與中上游制造業完全脫鉤的、純粹投資電站的少之又少。更多的跡象還表明,一些在電站投資方面已經初具規模的企業,依然并沒有完全排除“上下游通吃”的想法。而這,顯然并非可持續的產業生態。
如何打破目前日益封閉的供應鏈,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如何能夠吸引更多的社會投資者進入光伏終端應用領域,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的圈內人“自娛自樂”,應該引起各界的關注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