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和龍焱公司老總吳選之的對話《今天技術創新的小企業,明天行業的競爭力》(簡稱《競爭力》)發表之后,有網友“吐槽”:“這篇訪談太狗血,不懂FS為什么會成功卻在那里說的唾沫橫飛。談FS的成功必須要拋開技術、忽視產品,否則是笑話。FS為什么成功?政府支持的商業模式。”不久,網上一篇《first solar第二季度財報:擁技術者得天下》似乎已作回答。總之,第一太陽現象實在吸引眼球,而且角度各有不同,不同的解讀又各有千秋。
首先需要回答這位網友的是:《競爭力》一文雖然不少話題圍繞薄膜知識,其實筆者和吳選之真正想說的話卻是第四個小題目“從第一太陽能的成功看政府作用”;其實《競爭力》題目背后卻是它要說的一句話:國家扶持光伏產業不僅要關注規模企業,也要關注目前規模不大但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企業。總之,無一不是強調政府作用。所以雖然被斥“這篇訪談太狗血”,但仍十分高興:與網友之間,我們“英雄所見略同”。
雖然強調政府作用不可或缺,但是如果將第一太陽的成功僅僅定位于政府支持一定有失偏頗。第一太陽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政府支持、技術獨到、財務結構優化、終端市場戰略正確等。筆者以為善用資本收購手段提高技術競爭力,應當列為第一太陽的看家本領之一。
第一太陽的發展過程,幾乎就是一個通過資本手段不斷提高企業技術競爭力的過程。1999年以前,第一太陽的碲化鎘薄膜技術和第一太陽的名稱是分離的。1999年時,第一太陽通過收購的辦法將資本和技術實現完美結合,第一太陽“名至實歸”。從那以后,第一太陽便開始了通過自我創新和兼并吸收兩種方式不斷提高技術競爭力的歷史。
僅以今年為例,第一太陽在終端市場戰績輝煌的同時,通過資本手段提高技術競爭力也出手連連:5月份,收購多晶硅企業Tetrasun,因為其n型硅電池轉換效率已達21.4%,高出產業平均水準3個百分點;7月份,第一太陽又通過換股方式,把GE的碲化鎘電池實驗室19.6%的轉換效率技術納入旗下。此舉,既與GE這一雄厚資本形成戰略合作,又將自己的碲化鎘薄膜技術競爭力提高了一個百分點。按照業內說法,轉換率每提高百分之一,成本下降百分之七。
在筆者印象中,中國成功企業借助資本手段擴大市場份額者眾,提高技術手段者寡。在技術進步方面,中國企業似乎更加強調重金吸引人才,突出自我循環的研發能力,而鮮有通過資本收購技術案例。第一太陽告訴中國企業家的是:追求技術競爭力的意識十分重要,獲取技術競爭力的手段同樣十分重要。相對第一太陽,漢能的發展模式頗有相似之處,其主要通過收購辦法,目前已掌握非晶硅-鍺、非晶硅-納米硅、銅銦鎵硒等7條領先全球的產品技術路線。
研究光伏令人明白:光伏為規模經濟,非資本無以成立;研究第一太陽令人明白:資本不僅可以購買市場,更可以購買技術,購買技術就是購買市場。
(作者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光伏研究中心主任)
首先需要回答這位網友的是:《競爭力》一文雖然不少話題圍繞薄膜知識,其實筆者和吳選之真正想說的話卻是第四個小題目“從第一太陽能的成功看政府作用”;其實《競爭力》題目背后卻是它要說的一句話:國家扶持光伏產業不僅要關注規模企業,也要關注目前規模不大但有獨立知識產權的企業。總之,無一不是強調政府作用。所以雖然被斥“這篇訪談太狗血”,但仍十分高興:與網友之間,我們“英雄所見略同”。
雖然強調政府作用不可或缺,但是如果將第一太陽的成功僅僅定位于政府支持一定有失偏頗。第一太陽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政府支持、技術獨到、財務結構優化、終端市場戰略正確等。筆者以為善用資本收購手段提高技術競爭力,應當列為第一太陽的看家本領之一。
第一太陽的發展過程,幾乎就是一個通過資本手段不斷提高企業技術競爭力的過程。1999年以前,第一太陽的碲化鎘薄膜技術和第一太陽的名稱是分離的。1999年時,第一太陽通過收購的辦法將資本和技術實現完美結合,第一太陽“名至實歸”。從那以后,第一太陽便開始了通過自我創新和兼并吸收兩種方式不斷提高技術競爭力的歷史。
僅以今年為例,第一太陽在終端市場戰績輝煌的同時,通過資本手段提高技術競爭力也出手連連:5月份,收購多晶硅企業Tetrasun,因為其n型硅電池轉換效率已達21.4%,高出產業平均水準3個百分點;7月份,第一太陽又通過換股方式,把GE的碲化鎘電池實驗室19.6%的轉換效率技術納入旗下。此舉,既與GE這一雄厚資本形成戰略合作,又將自己的碲化鎘薄膜技術競爭力提高了一個百分點。按照業內說法,轉換率每提高百分之一,成本下降百分之七。
在筆者印象中,中國成功企業借助資本手段擴大市場份額者眾,提高技術手段者寡。在技術進步方面,中國企業似乎更加強調重金吸引人才,突出自我循環的研發能力,而鮮有通過資本收購技術案例。第一太陽告訴中國企業家的是:追求技術競爭力的意識十分重要,獲取技術競爭力的手段同樣十分重要。相對第一太陽,漢能的發展模式頗有相似之處,其主要通過收購辦法,目前已掌握非晶硅-鍺、非晶硅-納米硅、銅銦鎵硒等7條領先全球的產品技術路線。
研究光伏令人明白:光伏為規模經濟,非資本無以成立;研究第一太陽令人明白:資本不僅可以購買市場,更可以購買技術,購買技術就是購買市場。
(作者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光伏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