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中國人不敢冒這個險,絕對不敢。
所以才有了“價格承諾”協議的誕生。
談判人員不敢迎戰,可能并不是他們自己沒有骨氣缺乏血性,而是怕萬一談崩了,承擔不起破壞和平的罪名。其實,即便中國在所有相關或者不相關的產品上大膽對歐盟進行貿易制裁的初裁,也不會造成不可控制的后果;就算古赫特是個瘋子,我們也依然可以在終裁時再通過談判來控制節奏,也就是說,中國本來可以在貿易戰中采取收放自如的手段的。這一招,我們不敢用,但古赫特用了,而且用得恰到好處。他們用貿易戰爭對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進行了訛詐,而且成功了。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貿易戰爭方面的經驗,遠比我們這個處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的初級階段的國家要豐富得多,盡管從莫爾的烏托邦算起,社會主義已經500年了。
既然已經成為事實,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價格承諾協議會給中國光伏企業帶來什么。
從這兩天光伏企業的股票暴漲的情況看,大家都認為是對光伏企業的利好。果真如此嗎?
從歐盟光伏市場第一線得來的消息,目前,東南亞在歐盟的光伏組件的銷售價格在0.45歐元/瓦左右,臺灣、日本、韓國在歐盟的光伏組件的銷售價格在0.49歐元/瓦左右(均為CIF歐洲主要港口的到岸價)。因此,中國的0.56歐元/瓦的價格,比這些產品高出了15%,雖然與德國本土的組件價格相當,但與亞洲其它國家相比,處于明顯的劣勢。
歐盟的發電商和系統集成商面對這15%的價格差,會不動心嗎?不要忘了馬克思的基本原理,資本是逐利的。裝機成本低15%,回收期就能夠減少15%。歐盟的光伏用戶當然不會不動心。
那么,問題就是,中國以外的亞洲這些國家的光伏組件產能加上歐盟本土的產能,能否滿足歐盟的需求?如果能,那么7GW配額就失去了任何意義。
據歐盟光伏行業協會EPIA的數據,2012年歐盟裝機量為17GW,今年歐盟的年需求量預計會下降,估計在15GW以下。7GW大約占了去年的一半以上、今年的47%。歐盟的產能大約為8GW,因此,除了歐盟本土的產品以外,剩余的產能由中國產能來填補,皆大歡喜。
可惜,世界上不是只有中國和歐盟才有光伏產品的。臺、日、韓、印、新馬泰等亞洲國家的光伏組件產能,目前已經達到10GW;扣除其本土的裝機,至少有5GW可以賣到歐盟。除了亞洲以外,還有北非的廠家,東歐的廠家,中東的廠家;我們先不提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姑且假定現在他們的成本比歐盟高。
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德國光伏發電集成商會優先采購價格低廉的亞洲其它國家的組件,剩余的缺口,在中國與德國價格相當的條件下,必然優先采購德國本土的產品。剩下來的,才會考慮中國的0.56歐元/瓦的組件。按照目前亞洲各國的產能,除了滿足其本國的需求外,給中國廠家出口到歐盟的份額,能夠有3GW就不錯了。
而且,亞洲其它各國的光伏組件產能不斷迅猛擴產(這里面有不少是來自中國的投資者),產能將很快填補歐盟的光伏市場中由于中國產品缺位帶來的缺口。
還有價格下降的因素。光伏組件的成本依然在不斷的下降,到年底,預計亞洲各國到歐洲的光伏組件的價格會降低到0.45歐元/瓦,那時,由于中歐的價格承諾協議并沒有彈性,中國的產品價格將比歐盟市場價格高出20%以上,還會有人問津嗎?
所以,最終大家會發現,0.56歐元也好,7GW也好,這些數據將毫無意義,如鏡中花,如水中月。可笑的是,現在中國的不少光伏企業還在為7GW如何分配,打得頭破血流呢。
既然沒有血性和膽量與歐盟一戰,從而失去了可能讓歐盟投降的唯一機會,中國光伏只有靠自己國內的市場啟動了。當然,中國光伏企業可以將產能轉移到其它國家,最好轉移到歐盟,這樣就永遠不會擔心歐盟會對這些企業進行雙反了。
這正是歐盟所希望的。
作者:史珺博士、上海普羅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
所以才有了“價格承諾”協議的誕生。
談判人員不敢迎戰,可能并不是他們自己沒有骨氣缺乏血性,而是怕萬一談崩了,承擔不起破壞和平的罪名。其實,即便中國在所有相關或者不相關的產品上大膽對歐盟進行貿易制裁的初裁,也不會造成不可控制的后果;就算古赫特是個瘋子,我們也依然可以在終裁時再通過談判來控制節奏,也就是說,中國本來可以在貿易戰中采取收放自如的手段的。這一招,我們不敢用,但古赫特用了,而且用得恰到好處。他們用貿易戰爭對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進行了訛詐,而且成功了。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在貿易戰爭方面的經驗,遠比我們這個處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的初級階段的國家要豐富得多,盡管從莫爾的烏托邦算起,社會主義已經500年了。
既然已經成為事實,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價格承諾協議會給中國光伏企業帶來什么。
從這兩天光伏企業的股票暴漲的情況看,大家都認為是對光伏企業的利好。果真如此嗎?
從歐盟光伏市場第一線得來的消息,目前,東南亞在歐盟的光伏組件的銷售價格在0.45歐元/瓦左右,臺灣、日本、韓國在歐盟的光伏組件的銷售價格在0.49歐元/瓦左右(均為CIF歐洲主要港口的到岸價)。因此,中國的0.56歐元/瓦的價格,比這些產品高出了15%,雖然與德國本土的組件價格相當,但與亞洲其它國家相比,處于明顯的劣勢。
歐盟的發電商和系統集成商面對這15%的價格差,會不動心嗎?不要忘了馬克思的基本原理,資本是逐利的。裝機成本低15%,回收期就能夠減少15%。歐盟的光伏用戶當然不會不動心。
那么,問題就是,中國以外的亞洲這些國家的光伏組件產能加上歐盟本土的產能,能否滿足歐盟的需求?如果能,那么7GW配額就失去了任何意義。
據歐盟光伏行業協會EPIA的數據,2012年歐盟裝機量為17GW,今年歐盟的年需求量預計會下降,估計在15GW以下。7GW大約占了去年的一半以上、今年的47%。歐盟的產能大約為8GW,因此,除了歐盟本土的產品以外,剩余的產能由中國產能來填補,皆大歡喜。
可惜,世界上不是只有中國和歐盟才有光伏產品的。臺、日、韓、印、新馬泰等亞洲國家的光伏組件產能,目前已經達到10GW;扣除其本土的裝機,至少有5GW可以賣到歐盟。除了亞洲以外,還有北非的廠家,東歐的廠家,中東的廠家;我們先不提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姑且假定現在他們的成本比歐盟高。
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德國光伏發電集成商會優先采購價格低廉的亞洲其它國家的組件,剩余的缺口,在中國與德國價格相當的條件下,必然優先采購德國本土的產品。剩下來的,才會考慮中國的0.56歐元/瓦的組件。按照目前亞洲各國的產能,除了滿足其本國的需求外,給中國廠家出口到歐盟的份額,能夠有3GW就不錯了。
而且,亞洲其它各國的光伏組件產能不斷迅猛擴產(這里面有不少是來自中國的投資者),產能將很快填補歐盟的光伏市場中由于中國產品缺位帶來的缺口。
還有價格下降的因素。光伏組件的成本依然在不斷的下降,到年底,預計亞洲各國到歐洲的光伏組件的價格會降低到0.45歐元/瓦,那時,由于中歐的價格承諾協議并沒有彈性,中國的產品價格將比歐盟市場價格高出20%以上,還會有人問津嗎?
所以,最終大家會發現,0.56歐元也好,7GW也好,這些數據將毫無意義,如鏡中花,如水中月。可笑的是,現在中國的不少光伏企業還在為7GW如何分配,打得頭破血流呢。
既然沒有血性和膽量與歐盟一戰,從而失去了可能讓歐盟投降的唯一機會,中國光伏只有靠自己國內的市場啟動了。當然,中國光伏企業可以將產能轉移到其它國家,最好轉移到歐盟,這樣就永遠不會擔心歐盟會對這些企業進行雙反了。
這正是歐盟所希望的。
作者:史珺博士、上海普羅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