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多晶硅的初生與峨半廠的創立
早在1957 年,國家在京設立代號為“338”的研究室,專事硅研究。次年,該室用鋅還原法獲得多晶硅—中國人首次有了自己的硅。但是這些都還只是處于實驗室階段,真正的開始是在1964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大三線建設的指示精神。冶金工業部于一九六四年十月九日下發(64)冶發基辦字1271號文,一九六四年十月十二日下發(65)冶發基辦字1305號文“關于堅決保證完成一九六四年遷建任務的緊急通知”。確定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338室(硅材料研究室)及與之配套的人員、裝置和職能管理部門內遷四川峨眉縣。定名:“冶金工業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第一研究所”,代號“七三九”。這就是峨半廠的開始,這也標志著中國多晶硅產業真正有了自己的生產地方。到了1965年,多晶車間、單晶車間全面投產。我們從在峨半廠搜集到的資料顯示。當時多晶硅設計年產量是803公斤,單晶硅設計年產量是200公斤。但是老工人告訴我們,這只是設計的,實際上沒有帶來一塊錢的產值,都是為了質量而放棄了數量。李錫清老人是朝鮮戰場的老兵,下了朝鮮戰場后而且隨后退伍來到了當時的峨半廠高純車間。這就又會提到峨半廠的第二個來源——沈陽冶煉廠高純車間。現在的峨半廠高純車間是唯一一個峨半廠內還在生產的車間,俗稱“五車間”,這里主要還生產著國家的重大戰略物資——磷,硼,砷等材料。當時沒有工廠,這些工人們自己充當了基建工人,自己開山,自己建廠。使峨半廠在峨眉縣的一座桃花山里建立了起來。
而在李老人的口中,我又聽到了一位英雄的故事,這也是一個時代的典型,這位就是李錫清老人的“徒弟”,其實就是一個好伙伴,老人眼中的好青年——黃文富。這是一位來自專業院校的第二代“峨半人”。這也是峨半的最重要的一代人。他是一代人的縮影。李老人告訴我們黃文富是高純金屬研究室的一位高級工程師,參加工作27 年來一直戰斗在科研第一線,先后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4 項.成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高級專家。他參加工作后干的第一次科研項目是研制高純砷。砷的氧化物就是砒箱,毒性大。按規定,這個專題是“三年一換崗” ,以保證職工的身體健康,而黃文富在這個專題“三進三出,,長達近10 年。他毫無怨言。在這期間,他提出了提純砷的先進方法,使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94 年5 月,黃文富承擔了開發硫化鋅化合物晶體的任務。這時他已明顯感到身體不適,同志們勸他去看病,他卻說:“等到拿出樣品后,再利用工休假去檢查身體帥。經過幾個月努力,終于在當年10 月試制出硫化鋅晶體。黃文富不幸病側在試制現場。診斷結果讓領導和同事們大為展驚:晚期肺癌。自知不久于人世的黃文富在病榻上仍牽掛粉承擔的工作,他對整個工藝條件怎樣改進、怎樣消除試制環境污染,一一做出詳細安排.寫出了《關于消除硫化鋅生產過程污染的建議書》,交給前來探望的廠領導。1995 年7 月,54 歲的黃文富與世長辭……
這就是峨半人,這也是中國第一代的工業人,科研人員。無數的英雄埋在了這座桃花山里,他們的事跡也寫在了東氣峨半的歷史,也記載在了中國多晶硅的歷史中。這就是峨半人“團結奮斗開拓創新”的真是寫照。這也是中國工業人,研究人員的真是事跡。
三、艱苦發展的中國多晶硅與峨半廠的頑強
李錫清老人是在1995年退休的,他也經歷了經過了一系列困難的中國工業和東氣峨半,這時的東氣峨半因為遠離城市,地處深山,仍然堅持著自己的科研精神,為了中國的工業夢努力著。但是峨半廠的產值卻遇到了急劇的滑坡,無法將生產變成效益,峨半人也隨著中國的工業環境遇到了瓶頸。
這時的峨半也迎來了一個人才輸出的時代。1972年7月4日根據冶金部要求,為支援七四一廠建設,廠、所第一批三十一名職工調離廠、所奔赴陜西華山半導體材料廠。而且峨半也隨著三線建設的減熱迎來了改名。7月15日:川冶(70)革字第314號文將“七三九廠”改稱“峨嵋半導體材料廠”,將“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改稱“峨嵋半導體材料研究所”。
而峨半廠也代表著中國進行著對外交流,派出了多個赴羅馬尼亞的交流團,并培養了羅馬尼亞的留學生,這也標志著我國的多晶硅產業在世界上已經可以走在前列。
可是科技是進步的,這時的外國,西門子法正在改良,這預示著多晶硅行業必將有一個大的改革。中國的多晶硅能否跟上步伐,峨半廠還能不能迎來春天。
早在1957 年,國家在京設立代號為“338”的研究室,專事硅研究。次年,該室用鋅還原法獲得多晶硅—中國人首次有了自己的硅。但是這些都還只是處于實驗室階段,真正的開始是在1964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大三線建設的指示精神。冶金工業部于一九六四年十月九日下發(64)冶發基辦字1271號文,一九六四年十月十二日下發(65)冶發基辦字1305號文“關于堅決保證完成一九六四年遷建任務的緊急通知”。確定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338室(硅材料研究室)及與之配套的人員、裝置和職能管理部門內遷四川峨眉縣。定名:“冶金工業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第一研究所”,代號“七三九”。這就是峨半廠的開始,這也標志著中國多晶硅產業真正有了自己的生產地方。到了1965年,多晶車間、單晶車間全面投產。我們從在峨半廠搜集到的資料顯示。當時多晶硅設計年產量是803公斤,單晶硅設計年產量是200公斤。但是老工人告訴我們,這只是設計的,實際上沒有帶來一塊錢的產值,都是為了質量而放棄了數量。李錫清老人是朝鮮戰場的老兵,下了朝鮮戰場后而且隨后退伍來到了當時的峨半廠高純車間。這就又會提到峨半廠的第二個來源——沈陽冶煉廠高純車間。現在的峨半廠高純車間是唯一一個峨半廠內還在生產的車間,俗稱“五車間”,這里主要還生產著國家的重大戰略物資——磷,硼,砷等材料。當時沒有工廠,這些工人們自己充當了基建工人,自己開山,自己建廠。使峨半廠在峨眉縣的一座桃花山里建立了起來。
而在李老人的口中,我又聽到了一位英雄的故事,這也是一個時代的典型,這位就是李錫清老人的“徒弟”,其實就是一個好伙伴,老人眼中的好青年——黃文富。這是一位來自專業院校的第二代“峨半人”。這也是峨半的最重要的一代人。他是一代人的縮影。李老人告訴我們黃文富是高純金屬研究室的一位高級工程師,參加工作27 年來一直戰斗在科研第一線,先后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4 項.成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高級專家。他參加工作后干的第一次科研項目是研制高純砷。砷的氧化物就是砒箱,毒性大。按規定,這個專題是“三年一換崗” ,以保證職工的身體健康,而黃文富在這個專題“三進三出,,長達近10 年。他毫無怨言。在這期間,他提出了提純砷的先進方法,使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94 年5 月,黃文富承擔了開發硫化鋅化合物晶體的任務。這時他已明顯感到身體不適,同志們勸他去看病,他卻說:“等到拿出樣品后,再利用工休假去檢查身體帥。經過幾個月努力,終于在當年10 月試制出硫化鋅晶體。黃文富不幸病側在試制現場。診斷結果讓領導和同事們大為展驚:晚期肺癌。自知不久于人世的黃文富在病榻上仍牽掛粉承擔的工作,他對整個工藝條件怎樣改進、怎樣消除試制環境污染,一一做出詳細安排.寫出了《關于消除硫化鋅生產過程污染的建議書》,交給前來探望的廠領導。1995 年7 月,54 歲的黃文富與世長辭……
這就是峨半人,這也是中國第一代的工業人,科研人員。無數的英雄埋在了這座桃花山里,他們的事跡也寫在了東氣峨半的歷史,也記載在了中國多晶硅的歷史中。這就是峨半人“團結奮斗開拓創新”的真是寫照。這也是中國工業人,研究人員的真是事跡。
三、艱苦發展的中國多晶硅與峨半廠的頑強
李錫清老人是在1995年退休的,他也經歷了經過了一系列困難的中國工業和東氣峨半,這時的東氣峨半因為遠離城市,地處深山,仍然堅持著自己的科研精神,為了中國的工業夢努力著。但是峨半廠的產值卻遇到了急劇的滑坡,無法將生產變成效益,峨半人也隨著中國的工業環境遇到了瓶頸。
這時的峨半也迎來了一個人才輸出的時代。1972年7月4日根據冶金部要求,為支援七四一廠建設,廠、所第一批三十一名職工調離廠、所奔赴陜西華山半導體材料廠。而且峨半也隨著三線建設的減熱迎來了改名。7月15日:川冶(70)革字第314號文將“七三九廠”改稱“峨嵋半導體材料廠”,將“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改稱“峨嵋半導體材料研究所”。
而峨半廠也代表著中國進行著對外交流,派出了多個赴羅馬尼亞的交流團,并培養了羅馬尼亞的留學生,這也標志著我國的多晶硅產業在世界上已經可以走在前列。
可是科技是進步的,這時的外國,西門子法正在改良,這預示著多晶硅行業必將有一個大的改革。中國的多晶硅能否跟上步伐,峨半廠還能不能迎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