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國內企業正加大進入光伏輔材的力度外,國內的組件企業也開始應用國外一些新進入這個領域的企業的產品。
最近,位于江蘇的組件企業——江蘇賽拉弗光伏系統有限公司就表示,將在其單晶和多晶系列組件上應用富士膠片有限公司新近推出的光伏背板。
質量的考驗
有數據顯示,在一些關鍵的輔材中,國產化比例仍然較小,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
以背板為例,近80%的市場份額仍然被Isovoltaic、臺虹科技等幾家大公司占據,雖然目前國內的蘇州賽伍、蘇州中來、回天膠業、樂凱膠片等公司已經能生產一定量的背板,但仍處于起步階段,與前述打公司依然有一定的差距。
不過,從當前光伏制造企業的經營狀況以及行業發展趨勢來看,輔材國產化可能已是大勢所趨。
相關報告顯示,決定光伏輔材行業競爭的要素,主要包括產品質量、長期的客戶關系和價格等。而就國產輔材而言,除了具有價格優勢外,產品質量能否達標,則成為了決定其后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有市場調研報告顯示,由于光伏補貼電價下降過快,采用不合格輔材的組件正在進入市場,并有“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
盡管產品質量不合格與國產化并不能劃等號,但大量國產輔材的應用,無疑仍將會增加一些電站投資者的顧慮,尤其是專業的電站投資商。
市場分析人士表示,一些投資者正通過選擇第三方的檢測機構,以確保在設備采購、電站建設中的質量把控。航天機電總經理徐杰就認為,通過選擇第三方的檢測機構,可以增加投資者對光伏電站質量的信心,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投資光伏電站。
“對于當前的大部分電站投資者而言,其主要模式還是以BT或BOT為主。出于現金流等方面考量,不可能大規模持有電站。但在沒有保險等擔保機構介入的情況下,如何打消投資者對電站質量的疑慮,是當前的難題。”徐杰稱。
這種來自于下游市場的倒逼機制,有可能正在成為輔材國產化的最大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