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發展 標準先行
“在美國進行技術交流的時候發現一個問題。美國在產品檢測方面做了很多標準,而在發電方面他們沒有發電集團,沒有實力很強的發電公司來牽頭做這件事情,他們在發電方面還是借鑒中國標準的經驗,他們沒有個強有力的組織,他們也很佩服中電聯在這方面的工作,”汪毅接著介紹,德國跟中國又有所不同,德國有些屋頂光伏標準寫的特別詳細,可操作性特別強,他們有很多年的經驗積累,同時德國人做事很嚴謹,電站如何布局走線都寫得很清楚,這是我們需要借鑒的地方,但是他們在整個行業方面沒有通局考慮的,而中電聯是站在整個行業角度,通盤考慮需要做哪些標準。
標準絕也不是拍拍腦袋就能制定出來的,指標數據必須經過反復討論實驗,要有科學嚴謹的依據才能確定,因為小數點后面一個微小的數字就可能決定一個甚至是一批企業的生死,這也就決定了它的編制周期相對較長。而且必須要有大量的技術、人力物力投入,去年我們就一個設計規范專門開了六次會進行討論,會上大家經常就一個指標討論到深夜,這是常有的事情。一般來說,做一個標準至少要投入幾十萬,大的項目要投入一兩百萬,甚至更多。除了政府給予少量補助之外,絕大多數資金都由中電聯及各編制單位自己來解決,經費壓力的確很大。
國外的情況則不同,國外的產業標準大多由行業協會負責制定管理。他們的資金來源有三大塊組成,一塊是政府支持,提供資金委托協會編制,并將需要政府控制的條款升級為技術法規。第二塊是協會會員單位的會費支持。最后一塊是賣標準,賣給需要標準的企業,這樣大概能回收三分之一的資金。汪毅認為國家對此的投資不夠,相比而言,美國政府對此的補貼更多一些。但是美國都補貼到科研方面,中國都補貼到企業上了。汪毅說,“在制定標準與企業科研上國家應該多予補貼,少在制造行業提供補助,這樣我們才能發展成為科技大國,制造大國不會站在技術前沿,不會賺到高端利潤。”
站在管理的角度,汪毅有著自己的深刻體會。他特別希望各個主管部門能給電力行業更多的支持,光伏發電站還有些標準,特別是運行階段的都是空白,如果不出事情是沒事情的,出了事情,人家一查你沒有標準的,運行沒有規范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所以汪毅希望主管部門的領導繼續給予支持,我們把這個標準體系全部建立起來。真誠希望各有關單位繼續支持和關注標準意見征集和研討工作。希望標準編寫工作大家積極參與。希望實施過程中將意見及時反饋。希望在國際標準化工作中發揮應有作用。
“我們感到光伏發電標準體系建設擔子很重,爭取在'十二五'末期基本建立起光伏發電的標準體系,兩年內針對重要的控制性標準提出立項計劃,后期進一步加強修訂工作。”汪毅說。
任重道遠,且行且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