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反傾銷重稅將再次重創中國光伏企業。
從歐盟委員會主動邀請中方前往布魯塞爾談判,繼而否決中方方案,再提前泄露密談內容,告知媒體三個星期后才正式與中國談判的一系列做法,中方懷疑進入了一場對方事先設計好的“圈套”。
中歐光伏貿易戰“火藥味”十足。
2013年5月21日深夜12點,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機電商會)的官方網站上貼出了一條“中歐光伏雙反價格承諾談判需要誠意”的聲明,聲明直指歐盟在該案件處理上的傲慢態度導致了首輪談判破裂。
這則聲明立即引發了軒然大波——這起涉及210億歐元的歐盟史上最大的對華反傾銷案已鬧了半年有余,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即將抵達歐洲訪問,試圖通過高層政治斡旋解決貿易爭端的前一晚,這一談判突然宣告“破裂”,讓所有人都摸不著頭腦。
聲明稱,“我方懷著極大誠意、本著合作共贏的原則與歐委會進行溝通,提出務實可行的價格承諾方案,但歐方直接回絕了中方業界提出的談判方案,也不回應談判工作組提出的問題和解釋。”“由于歐方完全沒有表現出通過磋商解決問題的誠意,導致首輪談判無果而終,宣告破裂。”隨即,商務部網站轉發了這則聲明。
歐盟的反應速度超出了中方預期。第二天一上班,機電商會就收到了一封來自歐盟委員會的郵件。機電商會的內部人員拒絕透露郵件的具體內容,但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歐委會在郵件中提到了雙方簽署過的保密協定,就機電商會擅自發表聲明的做法表示異議。
隨即,5月23日,歐委會即通過發言人克蘭西(John Clancy)對中方“談判破裂”的說法予以公開否認,稱歐盟與中國之間“尚未就太陽能板反傾銷案進行正式磋商”。
布魯塞爾密談
引起爭議的談判發生在5月15日,歐盟總部布魯塞爾。
這是一場少見的企業與政府間的談判——通常情況下,歐盟反傾銷案件的談判主要分為三個不同層次:中國政府與歐盟委員會(以下簡稱歐委會)之間的政治談判;中國企業與歐盟產業界之間的商業談判;中國政府與歐盟主要成員國之間的談判,以游說爭取各成員國的投票為主。
除此之外,若啟動價格談判程序,還涉及一場中國企業直接對陣歐盟委員會的價格承諾談判——在認定存在反傾銷的前提下,中國企業需向調查機構作出將改變價格或者停止以傾銷價格出口的價格承諾,本次談判即屬此類。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遭遇21個國家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77起,涉及金額達27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6%和369%。在機電商會過去處理過的數百起貿易摩擦中,啟動價格談判程序的案例僅有2002年的彩電案與2006年的鑄鐵井蓋案。
中方派出的談判代表是機電商會,談判對象是歐委會貿易總司旗下的貿易救濟司,其職能相當于中國商務部公平貿易局。
在赴布魯塞爾之前,機電商會對談判心懷期待——皆因這次機電商會率團親自前往是受歐委會的主動邀請。“如果對方不打算談更深的內容,完全沒有必要讓我們親自前往,派律師就可以解決。”
更重要的是,按照歐盟法律規定,歐盟對傾銷以及由傾銷造成的損害作出肯定的初裁決定前,不得尋求或者接受價格承諾。6月5日是歐盟公布初裁結果的日子,按中方的理解,歐盟應該已經對反傾銷做出了“肯定性”裁決,才會主動向中方尋求價格承諾。
據相關官員透露,歐委會此前“至少三次”答應將“肯定性裁決”的書面調查結果披露給中方,但到5月15日談判當天,卻稱有特殊原因臨時變卦,改為將調查結論口頭通報給中方,這讓中方代表大為光火。
歐盟口頭通報結論的主要內容是:歐委會經過調查,認為中國對歐出口的太陽能產品的確存在傾銷且對歐產業造成損害,決定對中國出口產品征收平均47.6%的懲罰性關稅。按知情人士的說法,這一裁決結果已于5月15日以書面形式由歐委會下發給各成員國,但歐委會在談判中卻“出爾反爾”,不將書面文件披露給中國。
其后,歐委會發言人更對媒體表示“要在6月5日裁決公布后進行價格談判”——這意味著,歐盟實際已經做出了裁決,卻要等裁決“公布后再跟中國談”。
“對方利用了法律規定的模糊之處,將時間成功地向后拖了三個星期。”一位中方律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中方現在面臨最大的問題,即“歐委會現在不跟你談”。
“延期談判”的“圈套”
這三個星期,足以改變很多事情的走向。
就在5月15日中國代表團到達布魯塞爾,與歐委會展開理想中的“談判”的同時,歐盟委員會與歐盟成員國就對華太陽能產品加征反傾銷臨時性關稅召開了閉門會議,成員國當天并沒有形成一致結果。
與此同時,歐委會對中方提出的價格承諾方案予以否決,未解釋任何原因。“他們讓我們拋方案,拋了方案只說不行,但不說為什么不行。”上述商會內部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結合歐委會先主動邀請中方前往布魯塞爾談判,繼而“沒有緣由”否決中方方案,再告知媒體6月5日以后才正式跟中國談判的一系列做法,中方開始懷疑自己進入了一場對方事先設計好的“圈套”。
據機電商會內部人士透露,其5月15日前后收集的情報顯示,歐盟27個成員國中,共有11個國家反對征稅,7-8個國家中立搖擺。“我們知道一些成員國的心態是,征稅認為太重了,不征稅又認為說不過去,現在本來要投反對票的就投贊成票,因為知道你們要和解了。”
“最關鍵的是,一旦歐委會因此獲得了較多的贊成票,6月5日以后進行價格談判時,就有更多籌碼向中國提出更高的價格。”上述人士擔憂。
5月21日,《紐約時報》引述美國和歐盟方面匿名貿易官員的說法,稱奧巴馬政府和歐盟已經決定通過協商解決中國太陽能產品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爭端,協商結果可能是中國制造商可能被要求在限制出口規模的同時提高價格。
這是中歐雙方秘密進行的價格承諾談判第一次曝光。這一轟動性報道一度遭到眾多產業界人士的懷疑,但中方談判人員卻深知報道的真實性,加之報道信息源是歐委會官員,再度激發中方不滿,“這一方面向搖擺成員國加強了和解信息,另一方面,歐盟也先違反保密協定,將價格談判透露給媒體。”
受多重因素影響,5月21日深夜,機電商會發表了那封帶有些火藥味的官方聲明——中方需要趕在5月24日投票之前,向歐盟成員國傳遞中歐并未達成和解方案的信息。
歐盟的時間差,中資光伏的噩夢
5月24日,歐盟成員國正式就是否同意向中國出口歐盟的太陽能產品征收反傾銷關稅進行投票,當天采取了書面投票方式,此舉讓各成員國間互不知曉投票結果。
事實上,歐盟各成員國的投票對6月5日歐盟是否對中國征收臨時性懲罰性關稅并不起決定性作用,成員國投票僅在2013年12月的終裁中起決定作用。不過,歐委會貿易委員卡洛·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如果不顧反對聲音,他依然能夠憑借自己的權力對中國進行為期6個月的懲罰——哪怕最終歐盟決定不對中國征稅,相當部分的中國企業都難以熬過這六個月。
“歐盟打了一個時間差,現在中國的銀行都在關注裁決結果,一旦征稅,立刻抽貸,哪怕是這個過程,中國都耗不起。”一家光伏企業的高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歐盟的咄咄逼人與卡洛·德·古赫特對中國的“特別關照”有關,這位貿易委員曾任比利時副首相,2010年2月起任職歐委會貿易委員,業界評價“強硬、偏執,對中國特別關照”。
除了發起對中國光伏領域金額高達204億美元的“雙反”調查,卡洛·德·古赫特最近還對華為和中興等中國電信網絡設備供應商也發起了頗具爭議性的調查。根據歐盟規則,卡洛·德·古赫特在未取得歐盟成員國支持的情況下也可以推動上述兩件案子。
5月2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瑞士表示,歐盟發起對華光伏和通信設備的反傾銷調查,是“損人不利己”之舉。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與李克強會晤后表示,德國主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歐中關于光伏等產業的分歧。
“在中歐之間眾多貿易救濟案件中,歐盟在初裁之前就向中國尋求價格承諾還是第一次,以往最多在終裁階段出現過。”一位了解本案的中方律師分析,這跟中國高層在政治層面的施壓有很大關系。眼下,中方仍在尋求6月5日公布初裁結果之前與歐盟重啟談判的可能性。
目前來看,即使價格談判達成,仍有諸多難題。比如,歐盟一旦決定對中國出口歐盟的太陽能產品進行“限額”,就涉及配額的分配——大企業擔心小企業會違反價格承諾,小企業則擔心在配額分配上容易滋生腐敗,向大企業傾斜。
“光是配額怎么個算法,就已經鬧翻天了。”一位光伏企業高管透露。
數據來源:南方周末記者謝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