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国产高清中文手机在线观看-麻豆最新国产av原创精品-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源行業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加大資源環境稅費改革,加大輸配電價改革

   2013-05-14 世紀新能源網馬仁輝20070
核心提示:國務院領導強調要加大資源環境稅費改革,按照價、稅、費、租聯動機制,適當提高資源稅稅負,加快開征環境稅,完善計征方式;要積極探索運
國務院領導強調要加大資源環境稅費改革,按照價、稅、費、租聯動機制,適當提高資源稅稅負,加快開征環境稅,完善計征方式;要積極探索運用稅費手段提高環境污染成本,降低污染排放。值得關注環保和輸配電問題的投資者細讀。

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加大資源環境稅費改革,加大輸配電價改革

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近日撰文指出,要加大資源環境稅費改革,按照價、稅、費、租聯動機制,適當提高資源稅稅負,加快開征環境稅,完善計征方式;要積極探索運用稅費手段提高環境污染成本,降低污染排放。

5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志第九期刊發馬凱的文章“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文中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是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具體措施即包括上文所述資源環境稅費改革。

馬凱提出的其他建議措施還包括: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合理調整資源性產品價格,引導資源節約利用。創新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優化水電、核電及可再生能源發電定價機制,完善居民階梯電價改革方案,有序推進競價上網和輸配電價改革。繼續探索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試點,完善政府、企業、消費者共同參與協商的定價機制;

健全資源補償和交易制度。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設立國家生態補償專項資金,推行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制度。培育節能量和碳排放量第三方核證機構,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節能量交易和碳交易。健全水權制度,開展水權交易,規范水權轉讓。深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

完善統計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強化領導干部的生態文明意識,根據主體功能區定位探索設立不同的考核目標,增加生態文明相關指標權重,逐步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

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完善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制度,健全最嚴格的環境執法體系,提高環境違法成本,依靠強有力的法制調節和規范社會行為。

馬凱認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長期過程,依賴于一個規范、長期、穩定的制度環境,形成“硬約束”的長效機制。

據財政部條法司3月下旬透露,環境保護稅法(送審稿)當時正在履行會簽程序。目前,中國的環境保護費用主要由環境保護部門征收,依據為國務院2003年頒布施行的《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

而在2010年年初,時任財政部長的謝旭人即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提出,要開征環境保護稅。次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研究開征環境保護稅,發展排污權交易市場。此后,財政部官員在發表文章時及公開場合中,多次表示要推進環境保護稅費改革。

==============================================

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加大資源環境稅費改革(全文)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這是我們黨又一次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深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深入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
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生態文明的內涵,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生態是自然界的存在狀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生態文明則是人類文明中反映人類進步與自然存在和諧程度的狀態。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一樣,都是歷史范疇,伴隨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歷著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過程。
人與自然的關系自人類誕生就客觀地存在著,但人類提出“生態文明”的概念,則是隨著人們處理與自然界關系的實踐不斷發展、認識不斷升華的產物。人類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其一經產生便與自然發生關系,并在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特點。
在原始社會,大約距今400萬年左右,人類進入石器時代,勞動工具簡陋,只能被動地依賴自然、順從自然,從自然界獲取很少的資源,維持著自身極低水平的生存和繁衍,人口規模和平均壽命都很低。這一階段,人類主要生產方式就是捕獵和采摘,對自然的利用能力極為低下,其破壞作用也很小,沒有也不可能產生生態危機,人與自然維持著以人對自然的完全被動服從為特征的天人混沌一體的共存關系。
在農業社會,大約距今八九千年左右,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隨著勞動工具的改進,生產力水平有了進步;大約距今5000年左右,人類進入青銅器時代,人類主動利用自然、開發資源的能力增強,相應地對自然有所破壞,局部地區甚至還較嚴重;同時,隨著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局部地區出現過人口增長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狀況,乃至引發爭奪資源的戰爭。但從總體上看,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能力仍然低下,對自然的破壞也很有限;相對于人口規模和消費水平,資源環境還有較大容量,沒有出現全面性的生態危機。這一階段,人與自然維持著以局部性、階段性不和諧但整體相對平衡為特征的融洽關系。
到了工業社會,距今300年左右,人類進入機器時代,科技進步加快,大工業生產迅猛發展,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強,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質財富,人口數量大幅增加、人均壽命大幅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工業化的這些成果都是歷史的進步;但同時傳統工業化道路也使得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自然資源日趨匱乏,環境污染日漸嚴重,生態系統惡化加劇,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生態危機的重大威脅,人與自然的關系全面緊張,變得很不和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隨著西方工業化國家環境公害事件頻發,以及兩次世界石油危機,引起了人類對傳統工業化道路弊端的警醒。民間環保組織紛紛涌現,環保運動此起彼伏。有識之士不斷發出呼吁,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和1972年發表的《增長的極限》就是其重要代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表《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提出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護地球生態系統。與此同時,一些中外學者陸續提出并使用了“生態文明”的概念。可見,“生態文明”的理念是工業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與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尖銳的產物,是人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特別是傳統工業化增長模式導致越來越嚴重的生態危機進行深刻反思的結果。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生態問題。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1983年中央將環境保護確定為基本國策;1994年中國政府首次提出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長遠規劃;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2007年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五大目標之一,并首次將人與自然和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寫入黨章;2012年黨的十八大則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系統闡述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正確路徑。可以說,“生態文明”的概念雖然不是我們黨首先提出的,但揭示其本質、豐富其內涵,把它作為執政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全社會加以推行,則是我們黨前無古人的創舉。
生態文明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一方面,人類與其他生物一樣源于自然而產生、賴于自然而存在和發展,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因此人類絕不是可以任意支配自然的“主宰”;另一方面,人類與其他生物相比又有不同,人類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不斷改進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方式,并創造著人類自身的文明,因此人類也絕不是只能被動適應自然的“奴仆”。大自然本身是極其富有和慷慨的,但同時又是脆弱和需要平衡的;人口數量的增長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不可阻擋,相應地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也不斷擴大,但人類歸根結底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活動不能超過自然界容許的限度,即不能使大自然出現不可逆轉地喪失自我修復的能力,否則必將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生態文明所強調的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獲取有度,既要利用又要保護,促進經濟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的動態平衡,不斷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程度。
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從內心深處老老實實地承認人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宰,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報恩之意,絕不能有凌駕于自然之上的狂妄錯覺。順應自然,就是要使人類的活動符合而不是違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當然,順應自然不是任由自然驅使,停止發展甚至重返原始狀態,而是在按客觀規律辦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就是要求人類在向自然界獲取生存和發展之需的同時,要呵護自然、回報自然,把人類活動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之內,給自然留下恢復元氣、休養生息、資源再生的空間,實現人類對自然獲取和給予的平衡,多還舊賬,不欠新賬,防止出現生態赤字和人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態災難。
生態文明的特征。在空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全人類的共同課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生態危機是對全人類的威脅和挑戰,生態問題具有世界整體性,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從全球范圍考慮人與自然的平衡。在時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始終面臨人與自然關系這一永恒難題,生態文明建設永無止境。人類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認識的解決矛盾的過程,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產生,循環往復,促進生態文明不斷從低級向高級階段進步,從而推動人類社會持續向前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求人們要自覺地與自然界和諧相處,形成人類社會可持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
我們黨所追求的生態文明,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走出一條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產出、能循環、可持續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持續發展的一種高級形態的文明境界,其實質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種高級形態的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理性選擇。社會主義制度和價值觀的確立,摒棄了傳統工業社會一切為了資本增值的觀念,樹立了一切為了人(包括當代和后代)的全面發展的觀念,加之社會主義國家政府不是簡單的“守夜人”,可以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彌補市場經濟的不足,從而使高級形態的生態文明不但成為發展的必需,而且成為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選擇。
二、充分認識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重要性與現實緊迫性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方位全過程的一項神圣事業,我們必須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重要性與現實緊迫性。
堅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緩解資源環境壓力,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當今世界,全球性的生態難題不斷增多,能源危機、淡水危機、氣候異常、物種滅絕等等此起彼伏,在我國也有所反映。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方式沒有根本改變,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付出了很高的代價,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對我國發展的制約日益增大。一是資源約束趨緊。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淡水、耕地、森林、煤炭、石油、鐵礦石、鋁土礦等,很多重要資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以及發展方式粗放,消耗大、浪費多,能源、資源供給矛盾變得十分突出。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未來一段時期內,各類能源、資源的人均消費量還要增加,能源、資源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約束將更加明顯,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面臨嚴重挑戰。二是環境污染嚴重。我國傳統的發展方式導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過大,有的超過了環境容量,水、土壤、空氣污染加重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有些地方農村人口還未喝上安全飲用水,部分城鎮人口飲用水源水質不合格。土壤污染面積擴大,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污染加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及部分大中城市大氣污染問題突出,部分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霧霾等極端天氣增多,環境污染給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危害。三是生態系統退化。森林生態系統質量不高,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質災害頻發、濕地湖泊萎縮、地面沉降、海洋自然岸線減少等問題十分嚴峻。全國近80%以上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總面積37%,海洋自然岸線不足42%。資源開采和地下水超采造成土地沉陷和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瀕危動物達258種,瀕危植物達354種,瀕危或接近瀕危狀態的高等植物有4000—5000種,生態系統緩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四是氣候變化問題突出。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速快。上述情況表明,我國的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已難以承載傳統的發展方式,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道路,才能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堅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維護代際公平,實現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大自然是整個人類的生命支持系統,不僅在久遠的過去哺育了我們的祖先,還要養育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孫后代直至遙遠的未來。在歷史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是宇宙的匆匆過客,是資源、環境的臨時托管人。聯合國曾提出這樣一句寓意深刻的話來警告世人,“我們不只是繼承了父輩的地球,而且是借用了兒孫的地球”。考慮生態的代際公平,既要注重當代人的福祉,也要顧及后代人的利益,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我們沒有權利為了滿足我們這一代的需要,剝奪子孫后代滿足他們需要的權利,更不能讓子孫后代承擔我們過度使用資源和破壞環境的惡果。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維護資源環境對人類的長遠供養能力,使后代具有生存和發展的公平機會,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和中華文明的代代相傳。
堅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百姓需求內容在不斷升級變化;不僅要滿足其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的需求,還要滿足其對生態產品越來越迫切的需求。對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產品需求滿足程度,日益成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生態環境的質量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標,生態產品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民生建設的“短板”,成為影響人民群眾幸福感的制約因素。在城市,群眾熱切期盼的“舌尖上的安全”、清潔空氣、潔凈飲水、良好氣候、優美環境等優質生態產品和健康需求還不能得到有效滿足;在農村,生存條件簡陋、環境臟亂差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相當一部分人喝不上干凈水。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老百姓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享用綠色的植被,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滿足城鄉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產品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這既是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對人民群眾生態產品需求日益增長的積極回應,還是提高人民福祉,建設美麗中國、幸福中國的目的所在。
堅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表明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濟建設是中心和基礎,政治建設是方向和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和血脈,社會建設是支撐和歸宿,生態文明建設是根基和條件,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筑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應該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他建設的自然載體和環境基礎,并滲透、貫穿于其他建設之中而不可或缺,一切發展建設都應以不損害生態環境為底線。如果生態文明建設缺失或滯后,那么,由于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關系失衡,經濟建設將不可持續;由于一部分當代人與另一部分當代人以及當代人與后代人關系失衡,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也將有失公平和偏頗;由于生存和發展條件惡化,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宗旨的社會建設也是難以實現的。當然,生態文明建設也離不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五位一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要五個建設一起抓,五個輪子一起轉。這樣,才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這不僅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完善、豐富和重大發展,也是對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理念、道路認識的升華,不僅是對中國的發展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而且是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
我們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對中華民族高度負責的精神,下大決心以壯士斷腕的氣魄抓緊抓好生態文明建設。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和重點任務
黨的十八大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確要求要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并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遵循以下重要原則。一是堅持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作為本質要求,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質量,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二是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作為基本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三是堅持把以人為本、可持續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為了人民,生態文明建設依靠人民,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四是堅持把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作為根本動力,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突出抓好重點工作。
切實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務院已頒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實施好這一規劃,有利于整體把握和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當前要加強頂層設計,逐步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快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一是加強規劃實施監督。推動各地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完善區域規劃,厘清中央、省、市、縣各自的責任。國務院各部門根據規劃精神落實相關工作,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進一步統籌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使規劃落到實處。二是完善政策保障。加快落實促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的財稅、投資、產業、土地等政策,中央要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等的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增強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政府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三是構建科學合理的“三大戰略格局”。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形成功能定位明晰、產業布局合理、體現區位優勢特色,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格局。促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保障全國耕地數量、質量和農產品供給,形成既體現我國主要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的新變化,又結合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現實狀況和特點的農業發展格局。切實保護好關系國家生態安全的區域,恢復和提升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功能,形成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四是堅持陸海統籌協調。強化海洋大國意識,把握好陸地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統一性,以及海洋系統的相對獨立性,處理好陸地開發與海洋開發以及海岸帶保護的關系。加快發展現代海洋產業,不斷壯大海洋經濟實力,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增強多樣化海洋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生產方式轉型。只有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才能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過度和污染排放問題,從根本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一是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向優勢企業集中,推動過剩產能向海外有序轉移。二是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從破解資源約束出發,加強全方位全過程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有效控制用水總量,合理開發礦產資源,嚴格管制土地用途。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三是推行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各行各業都要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實現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工業生產要徹底拋棄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持續推動節能減排,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農業生產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大幅度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合理引導消費行為,形成文明生活方式。消費行為和生活方式看似小事,實則是全社會的大問題,每時每刻都會對資源環境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也會間接影響生產方式。我們每個人都要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一是樹立健康的消費理念。持續開展資源短缺、環境脆弱的國情宣傳和深度教育,強化全體國民的環保理念和生態意識,引導人們自覺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每一粒糧,在全社會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新風尚,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成為13億中國人的主流價值觀。二是形成合理的消費行為。倡導綠色消費、集約消費,引導人們理性消費、科學消費,形成節儉辦事、減少污染、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城鄉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運用價格手段調節引導居民綠色居住和出行,擴大節能、低碳、環保的綠色產品消費。執行強制性的節能標準,推進可再生能源、環保材料的廣泛應用。加強綠色低碳社區建設,鼓勵個人、家庭和單位遏制浪費現象和不文明行為。三是創造整潔的生活環境。大力扶持綠色交通,推廣天然氣、沼氣、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減少機動車尾氣、工業排放和建筑揚塵,推行垃圾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改造地下排污管網,提高危險廢棄物集中處理能力,綠化、美化、凈化生活環境。特別要加強農村環境治理,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推行“戶集、村收、鎮運、集中處理”的垃圾處理方式,深入實施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建設“居住集中化、環境生態化、服務功能化”的農村新社區。
著力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營造良好生態環境。生態既要保護又要修復,要加大對已遭到破壞生態的修復和對生態脆弱地區的投入,促進形成自然生態和人居環境的良性循環。一是加強監測預防。加大環境監測力度,實行嚴格的環境質量控制標準,強化監督手段,為污染防治奠定基礎。加強氣象、地質、地震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完善防災減災體系,提高防御能力。二是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鞏固和擴大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成果,保護好林草植被和河湖、濕地,加強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水源地保護,加快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農田水利等重點工程建設,加快實施搬遷避讓。扎實推進城鄉造林綠化工作,構建重要生態屏障,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三是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加快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水、土壤、大氣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生態脆弱河湖和地區水生態修復與治理。加大治理重金屬污染和土壤污染的力度。通過多種手段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四是增強生態產品生產供給能力。生態產品直接惠及百姓,要大力加強林地、水源、濕地、草原等綠色生態資源的保護,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大力推進科技進步,支撐生態文明建設。解決資源環境面臨的問題,歸根結底要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能力和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能力。一是加快重點技術創新。在跟蹤國際新技術新進展的基礎上,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重點在節能技術、清潔能源技術、循環經濟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力爭搶占國際新技術競爭的制高點。積極發展先進煤電、核電等重大裝備制造核心技術,主要耗能領域的節能關鍵技術、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集成技術等,使主要工業產品單位能耗指標和排放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適應國際發展潮流,突破城市群大氣污染控制、非常規污染物控制、廢棄物等資源化利用的關鍵技術,減少排放并節約排放空間。二是加大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加強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的有機銜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制定配套政策,促進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規模化開發利用。運用價格調節、加速折舊、財政補貼等措施加快落后產能技術的淘汰更新,促進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環保產業、可再生能源產業等綠色產業發展,使企業從技術的轉化和應用中獲利,使人們廣泛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生態效益。
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完善生態文明制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個長期的過程,依賴于一個規范的、長期的、穩定的制度環境,形成“硬約束”的長效機制。一是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合理調整資源性產品價格,引導資源節約利用。創新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優化水電、核電及可再生能源發電定價機制,完善居民階梯電價改革方案,有序推進競價上網和輸配電價改革。繼續探索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試點,完善政府、企業、消費者共同參與協商的定價機制。二是加大資源環境稅費改革。按照價、稅、費、租聯動機制,適當提高資源稅稅負,加快開征環境稅,完善計征方式。積極探索運用稅費手段提高環境污染成本,降低污染排放。三是健全資源補償和交易制度。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研究設立國家生態補償專項資金,推行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制度。培育節能量和碳排放量第三方核證機構,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節能量交易和碳交易。健全水權制度,開展水權交易,規范水權轉讓。深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四是完善統計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強化領導干部的生態文明意識,根據主體功能區定位探索設立不同的考核目標,增加生態文明相關指標權重,逐步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五是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完善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制度,健全最嚴格的環境執法體系,提高環境違法成本,依靠強有力的法制調節和規范社會行為。
 
標簽: 國務院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強榜單全面開啟【申報入口】 2024第四屆中國高比例風光新能源電力 發展研討會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大荫蒂毛茸茸视频|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人狍大战|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网站免费| 亚洲春色cameltoe一区| 亚洲 自拍 另类小说综合图区 |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日韩av无码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传媒| 久久久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亚洲 欧美 另类 在线|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 小说 欧美 激情 另类|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是什么心态| 婷婷五月六月激情综合色中文字幕 |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影院| 97影院在线午夜| 国产后入清纯学生妹| 97人妻人人做人碰人人爽|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 免费三级网站| 熟女少妇丰满一区二区| 97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 | 天天av天天翘天天综合网| 中文字幕无码人妻aaa片| 久久国产精品二国产精品| 免费无遮挡禁18污污网站|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女人爽|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成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软件 |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奇米影视7777狠狠狠狠色|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 欧美人与动牲交xxxxbbbb| 日韩 欧美 动漫 国产 制服 | 18禁无遮挡无码国产免费网站|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