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足以讓光伏行業刻骨銘心。
放眼世界,隨著中國尚德電力——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面板制造商、德國Q-Cells——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美國太陽能信托——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項目開發權持有者的相繼申請破產,全球光伏產業寒風陣陣。
聚焦國內,歐美“雙反”制裁下的國產光伏產業,出口驟降,全行業虧本,虧得少的有一、二個億,虧得多的有十幾個億,最多的有幾十個億——奇怪的是,億元級虧損下的中國光伏企業,卻依然為春天即將到來的點滴溫暖而躁動不安。底氣與耐力何來?
2011年《能源評論》9月刊——“中國光伏產業,家在何方?”,本刊曾大力呼吁,“解決中國光伏企業困境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加快啟動國內市場。”
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們并未見到實效。曾經被寄予厚望的“金太陽”工程,在以次充好、虛報面積、開工延期等問題的質疑聲中或將隱退。產能是否依然過剩?依然是個謎團。
救,還是不救?也許本不需要回答。
自2012年9月以來,政府和電網公司祭出一系列組合拳,逐步逐項落實光伏發展的必要條件,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莫過于如下兩件事:國家發改委向部分政府機構、相關光伏發電企業下發《關于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通知》的意見稿和國家電網公司面向國家層面提交的《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前者明確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實施方向,后者掃除了大小用戶光伏并網的后顧之憂。
截至目前,國家電網公司累計受理光伏并網相關咨詢業務5741件,報裝業務352戶,發電容量82.99萬千瓦,其中43戶完成并網,發電容量6.52萬千瓦,累計發電731.61萬千瓦時。數據間,傳遞的是國內新能源產業發展方式調整轉變的訊息。
利好隨之而來:先是有媒體報道稱,政府正在醞釀“分布式光伏示范區項目實施細則”、“電價補貼機制改革方案”、“光伏行業準入標準”、“光伏產品出口退稅”等政策;接著有消息稱,歐洲超過1000家光伏企業要求歐盟委員會放棄對中國太陽能企業征收懲罰性關稅。
這令中國在美上市的光伏股票集體大漲。截至發稿時,尚德電力領銜上漲29.17%,賽維LDK上漲23%,英利綠色能源、大全新能源、晶澳太陽能、晶科能源等公司股價均有14%~20%的上漲。低迷多時的光伏行業,似乎看到了回暖的曙光。
然而,無論是新能源股的上漲還是國內光伏企業訂單的增多,都只是資本市場放出的“煙霧彈”。就光伏產業供需情況看,基本面并沒有明顯好轉。
掣肘在哪里?各方都把矛頭指向了政策端。
利好并不表明一個美好的未來。原因何在?政策不能落地。有了方向,必須配套各種政策和舉措;有了原則,必須配套實施細則;有了優惠,必須讓真正的努力者受益;有了企業的實際行動,政府扶持與引導也要同步跟上。政府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只拋下一只靴子,剩下的就只是等了。
有鑒于此,《能源評論》分派記者前往北京、上海、河北、浙江、江蘇、山東、江西、廣東、海南等地,實地調查光伏企業的生存狀態、個人參與分布式光伏的意愿。
我們發現,中國的光伏企業,并沒有因為施正榮的倒下而一蹶不振。
無論是理論界的執著求證,還是領導者的呼吁表態;無論是電網公司的先行一步,還是光伏企業的打道回府……多少人在重重壓力下苦苦堅守,都只為讓中國的太陽——“有能”;
然而,當下中國,萬事俱備,唯欠東風。主宰行業進步的最關鍵角色——負責出臺政策、法規的相關政府部門,“任你尋它千百度,那人仍在無動于衷處”。
于是,一個問題再次被尖銳提出——
到底,誰讓中國的太陽——無能?
放眼世界,隨著中國尚德電力——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面板制造商、德國Q-Cells——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美國太陽能信托——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項目開發權持有者的相繼申請破產,全球光伏產業寒風陣陣。
聚焦國內,歐美“雙反”制裁下的國產光伏產業,出口驟降,全行業虧本,虧得少的有一、二個億,虧得多的有十幾個億,最多的有幾十個億——奇怪的是,億元級虧損下的中國光伏企業,卻依然為春天即將到來的點滴溫暖而躁動不安。底氣與耐力何來?
2011年《能源評論》9月刊——“中國光伏產業,家在何方?”,本刊曾大力呼吁,“解決中國光伏企業困境的最有效辦法,就是加快啟動國內市場。”
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我們并未見到實效。曾經被寄予厚望的“金太陽”工程,在以次充好、虛報面積、開工延期等問題的質疑聲中或將隱退。產能是否依然過剩?依然是個謎團。
救,還是不救?也許本不需要回答。
自2012年9月以來,政府和電網公司祭出一系列組合拳,逐步逐項落實光伏發展的必要條件,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莫過于如下兩件事:國家發改委向部分政府機構、相關光伏發電企業下發《關于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通知》的意見稿和國家電網公司面向國家層面提交的《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前者明確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實施方向,后者掃除了大小用戶光伏并網的后顧之憂。
截至目前,國家電網公司累計受理光伏并網相關咨詢業務5741件,報裝業務352戶,發電容量82.99萬千瓦,其中43戶完成并網,發電容量6.52萬千瓦,累計發電731.61萬千瓦時。數據間,傳遞的是國內新能源產業發展方式調整轉變的訊息。
利好隨之而來:先是有媒體報道稱,政府正在醞釀“分布式光伏示范區項目實施細則”、“電價補貼機制改革方案”、“光伏行業準入標準”、“光伏產品出口退稅”等政策;接著有消息稱,歐洲超過1000家光伏企業要求歐盟委員會放棄對中國太陽能企業征收懲罰性關稅。
這令中國在美上市的光伏股票集體大漲。截至發稿時,尚德電力領銜上漲29.17%,賽維LDK上漲23%,英利綠色能源、大全新能源、晶澳太陽能、晶科能源等公司股價均有14%~20%的上漲。低迷多時的光伏行業,似乎看到了回暖的曙光。
然而,無論是新能源股的上漲還是國內光伏企業訂單的增多,都只是資本市場放出的“煙霧彈”。就光伏產業供需情況看,基本面并沒有明顯好轉。
掣肘在哪里?各方都把矛頭指向了政策端。
利好并不表明一個美好的未來。原因何在?政策不能落地。有了方向,必須配套各種政策和舉措;有了原則,必須配套實施細則;有了優惠,必須讓真正的努力者受益;有了企業的實際行動,政府扶持與引導也要同步跟上。政府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只拋下一只靴子,剩下的就只是等了。
有鑒于此,《能源評論》分派記者前往北京、上海、河北、浙江、江蘇、山東、江西、廣東、海南等地,實地調查光伏企業的生存狀態、個人參與分布式光伏的意愿。
我們發現,中國的光伏企業,并沒有因為施正榮的倒下而一蹶不振。
無論是理論界的執著求證,還是領導者的呼吁表態;無論是電網公司的先行一步,還是光伏企業的打道回府……多少人在重重壓力下苦苦堅守,都只為讓中國的太陽——“有能”;
然而,當下中國,萬事俱備,唯欠東風。主宰行業進步的最關鍵角色——負責出臺政策、法規的相關政府部門,“任你尋它千百度,那人仍在無動于衷處”。
于是,一個問題再次被尖銳提出——
到底,誰讓中國的太陽——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