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1年和2012年我市新建300個公交候車廊后,今年,我市又將新建、更新200個公交候車廊。據悉,目前項目招投標已經結束,進入最后的審批階段,預計首批80多個新公交候車廊6月初開建。新公交候車廊與普通候車廊有哪些區別?與之前相比,今年新建的候車廊又有什么不同之處?記者日前對此進行了采訪。
200個候車廊覆蓋25條主要道路
據市交運集團城西公交有限公司物業管理中心副主任嚴維鋒介紹,這批200個公交候車廊由市財政投入600多萬元資金建設,覆蓋25條主要道路。其中,新建候車廊設置路段為甌海大道(瞿溪-機場全線)、溫瞿公路(浦西-瞿溪段)、過境公路(雙嶼-仰義段)、溫瑞大道(甌海大道-茶山高教園區段)、甌江路全線等。
對于候車廊樣式,其設計與去年相同,達到城市整體候車廊樣式的統一和美觀。根據使用及功能,共有3種功能、5款樣式,分為1款古典型、1款通透型、3款智能型。嚴維鋒說,今年200個新公交候車廊,其中通透型125個,擬設在郊區及后有店面站點;古典型9個,擬設在望江路等沿江一線;都市智能型66個,擬設在飛霞北路、環城東路、百里路等處。
“飛霞北路、環城東路、百里路是作為2013年公交候車廊樣板試點路段。”嚴維鋒表示,這些路段的智能型樣式候車廊,將會配置公交智能化信息調度系統,能為市民提供車輛到站信息、公益信息、換乘查詢等服務。通過該系統,市民通過站牌屏幕,就能對公交車行駛位置、到站時間以及是否是末班車等信息了如指掌。“如果市民在車上丟失物品,或者司機撿到東西,也可以通過調度系統,在屏幕上發布尋物或招領啟事。”嚴維鋒說道。
據介紹,古典型和通透型今后也會逐步安裝智能化系統。目前,已建的候車廊里已經預留了設備位置和對接端口。
首次引入太陽能、風能環保技術
在人民路智能型候車廊中,還存在著一批特殊的“成員”,即引入太陽能、風能等技術。這也是我市首次采用這兩種技術。之所以這么設計,主要是因為人民路沿線都是商鋪,缺少外接電源。
溫州一年中將近有一半的天數沒有陽光,光靠太陽能發電是無法滿足LED照明,而充分利用溫州豐富的風力資源,與太陽能搭配,可以進行互補。
人民路上這一批智能型候車廊建成以后,會在內部安裝上蓄電池,在候車廊頂部安上太陽電池板和風力發電裝置。白天蓄電,晚上放電,一天的蓄電量可維持七八個小時的LED照明。一般候車廊的LED照明時間是從下午5點30分開始,至第二天凌晨1點,恰好能夠保證照明電量。
由于太陽能發電和風能發電,都要“靠天吃飯”,候車廊里依然會安裝上電源,三管齊下,確保候車廊不斷電。
雖然與一般的智能型候車廊相比,引入太陽能、風能技術的候車廊造價高出近一倍。但是從長遠來看,使用太陽能和風能,既節能,又環保,這筆錢的投入是值得的。
頂部傾斜5度,避免乘客被雨打濕
與已建成的候車廊相比,今年新建、更新的200個候車廊,還多了一些小變化。
針對遇下雨天,乘客上下車容易被雨打濕;候車廊里的凳子,不能承受重物,容易斷裂;站牌上的LED燈光分布不均等問題,他們也進行了改善。“乘客上下車被雨打濕,主要是因為候車廊的頂部是平的。”嚴維鋒說,一旦下雨,雨水就會順著四邊滴落,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市民在上車的過程中,就很容易被滴落的雨水打濕。為改變這一情況,在今年新建的候車廊中,頂部設計都會向后傾斜5度,前端就會微微翹起,如此一來,雨水就會順著坡度向后流,市民上下車不必再擔心會被淋濕。
今年,還有一個細微的改動就是LED照明,不同于以往的LED燈條,今年全部采用了對射的LED燈條。這樣的好處,就是減少了LED燈條的數量,降低建造成本,同時又能提高亮度,使站牌燈光分布均勻。
此外,使用LED更是起到節能環保的作用。據他們估算,使用LED,一個候車廊每年能節省電費上千元。記者葉德初記者葉德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