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整合促使中國供貨商得以擴張海外版圖,但日本和美國市場仍為當地供貨商所領導
根據NPD Solarbuzz最新發行的光伏組件季度追蹤報告Module Tracker Quarterly指出,全球前20名光伏組件供貨商在2013年第一季度占全球組件總出貨量的近70%。
“光伏制造廠商間的持續整合為領先的一線組件廠帶來機會。”NPD Solarbuzz高級分析師廉銳表示, “全球前20名組件廠商的市場占有率在過去幾個季度持續增長,從2012年第一季度的58%提高到70%。”
隨著光伏產業持續呈現終端市場全球化,一線光伏組件供貨商也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以增加市場占有率,尤其是中國前十大一線組件供貨商,例如英利(Yingli Green Energy)、天合(Trina Solar)、阿特斯(Canadian solar)、晶科(Jinko Solar)和昱輝(Renesola)等。
中國光伏組件供貨商持續主導全球供應端,在過去的四個季度里全球41%的組件出貨來自中國前十大組件商。新興的中國一線廠商,如晶澳(JA Solar)和海潤(Hareon Solar),過去專注在電池片的制造,也增加了光伏組件的出貨而獲取不少市場份額。
廉銳補充道, “在部分有著強勁的當地組件廠商或是光伏政策特別優厚的國家,中國前十大組件供貨商還未能占據領先地位。像是在美國和日本光伏市場,其國內的組件制造商仍居于該國組件出貨量的前幾位。”
在過去的四個季度,美國的組件供貨商First Solar和SunPower為美國市場組件出貨量的前兩名。在日本,其國內供貨商Sharp,Kyocera,Panasonic和Solar Frontier過去四個季度的出貨表現也優于中國競爭者。
不同于美國和日本的情況,歐洲、中國、澳大利亞和其他新興光伏市場均由中國一線光伏組件供貨商主導。以澳大利亞為例,在過去四個季度有將近50%的組件供應來自五家中國一線組件廠,以天合為首,其后是昱輝、尚德、阿特斯和中電光伏。
圖一、Q2’12-Q1’13 期間澳大利亞光伏組件主要供貨商
數據源: NPD Solarbuzz Module Tracker Quarterly report
歐洲的一線組件供貨商如Conergy和SolarWorld,仍然以其高品牌知名度和較高價的特性主打歐洲和北美光伏市場。但是此一策略的代價卻是全球市占率的萎縮。以全球前20大組件供貨商的出貨量中所占比重來看,這兩家供貨商的合計比重從2012年第一季度的10%衰退到今年第一季度僅有7.5%。
盡管光伏組件的價格在全球各主要終端市場高低互見,2013年第一季度前20大一線組件廠的平均銷售單價穩定在2012年第四季度的每瓦0.76美元左右,而2012年第一季度時均價在每瓦1.03美元左右。
“2013年第一季度組件價格的穩定主要得益于終端市場區域的變化,來自日本高售價市場的強勁需求阻止了全球平均價格的下跌。然而不同地區的價格仍有較大差異,另外不同的組件技術類別也會導致銷售價格的不同。”
貿易爭端和本地生產獎勵政策正對組件出口到各終端市場形成了諸多限制,所以在未來幾季,一線組件供貨商在制訂全球布局策略時,將更加重視供貨商在各區域的市場占有率和的差異化銷售價格定位。
根據NPD Solarbuzz最新發行的光伏組件季度追蹤報告Module Tracker Quarterly指出,全球前20名光伏組件供貨商在2013年第一季度占全球組件總出貨量的近70%。
“光伏制造廠商間的持續整合為領先的一線組件廠帶來機會。”NPD Solarbuzz高級分析師廉銳表示, “全球前20名組件廠商的市場占有率在過去幾個季度持續增長,從2012年第一季度的58%提高到70%。”
隨著光伏產業持續呈現終端市場全球化,一線光伏組件供貨商也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以增加市場占有率,尤其是中國前十大一線組件供貨商,例如英利(Yingli Green Energy)、天合(Trina Solar)、阿特斯(Canadian solar)、晶科(Jinko Solar)和昱輝(Renesola)等。
中國光伏組件供貨商持續主導全球供應端,在過去的四個季度里全球41%的組件出貨來自中國前十大組件商。新興的中國一線廠商,如晶澳(JA Solar)和海潤(Hareon Solar),過去專注在電池片的制造,也增加了光伏組件的出貨而獲取不少市場份額。
廉銳補充道, “在部分有著強勁的當地組件廠商或是光伏政策特別優厚的國家,中國前十大組件供貨商還未能占據領先地位。像是在美國和日本光伏市場,其國內的組件制造商仍居于該國組件出貨量的前幾位。”
在過去的四個季度,美國的組件供貨商First Solar和SunPower為美國市場組件出貨量的前兩名。在日本,其國內供貨商Sharp,Kyocera,Panasonic和Solar Frontier過去四個季度的出貨表現也優于中國競爭者。
不同于美國和日本的情況,歐洲、中國、澳大利亞和其他新興光伏市場均由中國一線光伏組件供貨商主導。以澳大利亞為例,在過去四個季度有將近50%的組件供應來自五家中國一線組件廠,以天合為首,其后是昱輝、尚德、阿特斯和中電光伏。
圖一、Q2’12-Q1’13 期間澳大利亞光伏組件主要供貨商
數據源: NPD Solarbuzz Module Tracker Quarterly report
歐洲的一線組件供貨商如Conergy和SolarWorld,仍然以其高品牌知名度和較高價的特性主打歐洲和北美光伏市場。但是此一策略的代價卻是全球市占率的萎縮。以全球前20大組件供貨商的出貨量中所占比重來看,這兩家供貨商的合計比重從2012年第一季度的10%衰退到今年第一季度僅有7.5%。
盡管光伏組件的價格在全球各主要終端市場高低互見,2013年第一季度前20大一線組件廠的平均銷售單價穩定在2012年第四季度的每瓦0.76美元左右,而2012年第一季度時均價在每瓦1.03美元左右。
“2013年第一季度組件價格的穩定主要得益于終端市場區域的變化,來自日本高售價市場的強勁需求阻止了全球平均價格的下跌。然而不同地區的價格仍有較大差異,另外不同的組件技術類別也會導致銷售價格的不同。”
貿易爭端和本地生產獎勵政策正對組件出口到各終端市場形成了諸多限制,所以在未來幾季,一線組件供貨商在制訂全球布局策略時,將更加重視供貨商在各區域的市場占有率和的差異化銷售價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