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初的大氣污染、尤其是霧霾污染之后,全國各地紛紛采取措施治理PM2.5環境污染問題,但縱觀相關部門和各地方政府的應對策略,無論是推進提高車用燃油品質,還是完善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都只能治標,無法從根本上緩解和消除PM2.5污染問題。
從我國能源消費結構看,一次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僅有8%,而排放最大的煤炭占70%左右;全國發電量的近80%由煤電提供,全球超過一半的煤炭在我國燃燒。這產生的大量污染和排放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影響,而且由于中東部城市的能耗占比大,在這種能源結構和集中過度排放的情況下,嚴重的大氣污染必然還將持續發生。只有加快轉變能源生產和使用方式,徹底改變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并普及包括太陽能、風能等在內的清潔能源,才能從源頭上有效緩解并根本消除PM2.5的影響和避免霧霾污染頻現,從而確保我國環境安全,建設美麗中國。
光伏不是非主流能源
相對于歐美主要國家,我國光伏市場發展總體上還顯得滯后。國土面積僅有我國1/27、總發電裝機容量僅有我國1/7的德國,其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近5年快速增長,尤其近三年每年新增均超過7吉瓦,2012年太陽能發電占全國發電量的5%,并在2012年5月26日正午,光伏發電峰值達到22吉瓦時,相當于當時德國用電負荷的50%,即光伏發電在當天中午提供了德國一半的電力。按此比例,我國每年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應達到50吉瓦左右,年太陽能發電量應達到2500億千瓦時左右。然而,實際上,2012年國內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僅為4吉瓦,總量7吉瓦。2012年太陽能發電量僅35億千瓦時,占全國發電量的0.07%。這與我國世界第一的光伏組件生產大國不相匹配,更與我國巨大的能源消耗不相匹配。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從我國所擁有的光伏資源總量上講,光伏發電絕非僅能提供國內電力總需求的2%或5%,僅擔當敲敲邊鼓的非主流新能源角色,而是可以成為充分滿足我國狹義電力能源消耗,甚至總的一次能源消耗及其增長以后總能源消耗需求的主要能源供應和生產方式。
政策要及時跟上
因此,更應該加快解決光伏發電實際運行情況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細化上網電價法,放寬規模光伏電站的并網審批。最近,國家電網公司對光伏發電并網、特別是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給予了大力支持。并網已不是光伏發展的主要難題?,F在,問題主要集中在電價補貼上。國家發改委出臺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中,并未對收購年限給出具體規定,對于試圖進入光伏發電領域的企業來說,收購年限是其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甚至是其盈虧的分水嶺,這就決定了諸多企業將因收購年限不明而舉步不前,對國家政策持幣觀望。因此,根據光伏組件使用壽命一般在20~25年的能源生產特點,進一步明確收購年限至少為20年,或用市場化的方式大膽放開,并根據成本的實際變化和電網的承受能力,每兩到三年重新審核發布上網電價的具體標準,新制定的收購標準只針對其后建設的項目。同時,國家應放寬對光伏下游發電項目的行政審批,簡化審批流程,并將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的審批權限下放至省級財政部門。讓企業有可預期的良好投資前景,以鼓勵更多企業、資本、技術投入到行業之中,由此真正意義上推動規模光伏發電快速提升,實現能源生產方式的大轉變。
進一步優化國家相關光伏發電補貼方式。從2009年開始實施的金太陽工程,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相關的驗收標準和機制不健全,尤其補貼針對事前的規劃裝機容量進行,對后期監管不足,尤其是項目建成的運行情況及后續發電與否缺乏約束,不少項目建成之后根本發不了電,大量補貼資金反而被浪費。更重要的是,由此還造成公眾對光伏發電的諸多誤解,認為即使國家財政投入大量補貼資金,光伏發電也未能發展起來,將原因歸結于這個產業或技術的問題。事實上,我國光伏發電需要的是發電量而非裝機量,從2011年國家出臺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后,應統一實施針對發電量的上網電價法,并基于發電量進行補貼。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的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光伏電價高于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從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中進行補貼。但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12年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補貼資金缺口已達200億元,其中光伏發電的補貼缺口約為五六十億元。而2012年“金太陽”項目的第一期安裝量為1.71吉瓦,每瓦由財政補貼5.5元,總額高達94億元,第二期安裝量為2.83吉瓦,財政補貼總額達156億元,兩者合計250億元,數倍于當年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中光伏發電補貼資金缺口。因此,建議根據政策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盡快優化相關補貼方式,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用于上網電價的補貼,提升光伏發電效果,好鋼用在刀刃上,真正推動我國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