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比較而言,您覺得分布式光伏電站和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哪個更具有優勢?
郭家寶:我覺得它們沒有優劣之分。目前,從公共建設方面來講,分布式電站既可以是屋頂的,也可以是地面的,因為可用于建設光伏電站的屋頂資源非常有限,不足以實現未來能源結構改善的目標。
對于大型荒漠地面電站,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發了電送不出來。原因不止是波動大,對電網安全性和電力調度的影響,以及線路容載率很低、輸送效率不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需要考慮怎么平衡光伏電力的波動問題。現在推行的辦法是儲能,用光熱或者風光儲來平衡,目的是為了使光伏系統發電更平緩一些,更接近常規發電,但儲能技術的成熟度還有待提高。
分布式光伏發電基本不存在電力消納難題,這方面的優勢相對比較明顯,但東部發達地區的資源有限,一是光照資源有限,二是地面或者是屋頂資源有限,怎么利用好,也需要規劃和設計。
我覺得,分布式是光伏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產物,在目前這個發展階段是比較合適的。政府現在推分布式光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會對整個光伏產業帶來拉動。因為西部地區的電站現在曬太陽的概率比較大,短期內也沒有條件那么快把電網建好。可產業的發展不能等,因此要利用好東部用電終端有限的屋頂資源。
從長遠來講,要解決能源問題,僅有分布式是不夠的。最后的主體可能還是要大型地面電站,尤其我們國家西北地區有那么多的荒漠,這也是資源。但如果解決不了電力輸出和儲能的問題,西部大型地面電站的發展就有些盲目。
因此,光伏發電的發展要有統一的規劃,不能大把資金投資在西北建設電站,建成的電站卻只能在那里曬太陽。而長距離輸送電力的電網也要有大的改造,這有一個過程。
目前要大力發展,只能兩條腿走路,在西北地區建地面電站,在東部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兩個部分都不能偏頗,既要利用好東部地區的有限資源,西部也要抓緊規劃逐漸創造大規模建設和電力輸出的條件。如果只發展分布式,把西部全扔掉也不行,因為東部的容量在短期內對產業的拉動作用有限。因此,這兩方面的發展都需要,兩者之間是一個相互支撐的作用。我個人認為,如此才能相輔相成,實現光伏的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最終實現能源安全。
記者:在您看來,光伏電力與傳統電網的結合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郭家寶:主要的問題,還是傳統電網沒有為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做好準備,如果要大規模接入,需要改造的地方不少。可再生能源對電網的確是有影響的,但不是因為有影響就不能接入,而是電網結構本身需要改造,因為它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除了間歇性、波動性會對區域電網造成一定影響外,光伏電力對電網的影響也不能夸得太大,因為電網本身也有一個容忍度,而且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配置一些設備或者利用相應的技術手段來解決。
電網和電源之間實際上是一種互動關系,如果電源的水平沒法提高,就只能由電網來解決。如果能在電源上做一些改造,則最好選擇改造電源,因為電網的改造相對更麻煩、投入也更大一些,在電源方面投入改造比改造電網更有效。
目前,不少國家都已有這種設想,就是可再生能源配上一部分儲能,通過減少可再生能源發電輸出的波動,來讓電網接受起來更容易。我們在張北做的風光儲輸示范項目,實際上就是在探尋這樣一種電網和電源的友好互動模式。
記者:隨著光伏電站越建越多,以及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光伏電站的交易可能會逐漸興起,作為光伏電站的設計者,您認為投資者有哪些辦法可以評估電站的品質及其投資價值?
郭家寶:我覺得首先還是企業品牌,就是電站建設者或業主的企業形象和聲譽,這是較為可靠的參考條件。
其實,企業和個人一樣,做事基本上還是有一定風格的,它會延續過去追求品質的習慣。
在可參考條件較少的情況下,這是相對可靠的辦法。去看建設者過去的企業品質和底蘊,還有電站的設計者、施工者的品質及過往工程業績,以及所用設備的品牌等。
從技術評估的角度來說,則要考慮電站的各項性能指標。比如,根據資源數據測算發電量預期;了解和測試系統的安全可靠性,包括設計是否合理、各種器件的壽命如何、品質是否有保障等;還要對區域電網環境進行評估,會不會存在裝機時沒問題但過兩年要限電的問題,等等。
目前行業內收購電站的慣例,是按內部收益率來評估收購價值。而評估一個電站的可靠性,也是基于回報率的,包括系統后期的衰減程度,同樣是基于收益率來考慮。
我個人覺得,目前收購光伏電站存在的最大風險,還是限電的問題。限電實際上是一個電網接入條件問題,這可以通過對區域電網環境的評估作出風險評價。
除此以外,則是組件的衰減和逆變器的性能以及集電線路問題,因為這些都是外部看不見的,可能存在著以次充好的現象,對長期發電輸電可能存在風險。
另外,也有設計的風險,目前行業內的設計單位相對有些混亂,有些機構有設計資質但可能不懂光伏電站,有些機構懂光伏電站卻又可能沒有設計資質,這都有可能給電站的長期投資價值埋下隱患。(吳軍杰)
郭家寶:我覺得它們沒有優劣之分。目前,從公共建設方面來講,分布式電站既可以是屋頂的,也可以是地面的,因為可用于建設光伏電站的屋頂資源非常有限,不足以實現未來能源結構改善的目標。
對于大型荒漠地面電站,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發了電送不出來。原因不止是波動大,對電網安全性和電力調度的影響,以及線路容載率很低、輸送效率不高,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以,需要考慮怎么平衡光伏電力的波動問題。現在推行的辦法是儲能,用光熱或者風光儲來平衡,目的是為了使光伏系統發電更平緩一些,更接近常規發電,但儲能技術的成熟度還有待提高。
分布式光伏發電基本不存在電力消納難題,這方面的優勢相對比較明顯,但東部發達地區的資源有限,一是光照資源有限,二是地面或者是屋頂資源有限,怎么利用好,也需要規劃和設計。
我覺得,分布式是光伏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產物,在目前這個發展階段是比較合適的。政府現在推分布式光伏,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會對整個光伏產業帶來拉動。因為西部地區的電站現在曬太陽的概率比較大,短期內也沒有條件那么快把電網建好。可產業的發展不能等,因此要利用好東部用電終端有限的屋頂資源。
從長遠來講,要解決能源問題,僅有分布式是不夠的。最后的主體可能還是要大型地面電站,尤其我們國家西北地區有那么多的荒漠,這也是資源。但如果解決不了電力輸出和儲能的問題,西部大型地面電站的發展就有些盲目。
因此,光伏發電的發展要有統一的規劃,不能大把資金投資在西北建設電站,建成的電站卻只能在那里曬太陽。而長距離輸送電力的電網也要有大的改造,這有一個過程。
目前要大力發展,只能兩條腿走路,在西北地區建地面電站,在東部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兩個部分都不能偏頗,既要利用好東部地區的有限資源,西部也要抓緊規劃逐漸創造大規模建設和電力輸出的條件。如果只發展分布式,把西部全扔掉也不行,因為東部的容量在短期內對產業的拉動作用有限。因此,這兩方面的發展都需要,兩者之間是一個相互支撐的作用。我個人認為,如此才能相輔相成,實現光伏的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最終實現能源安全。
記者:在您看來,光伏電力與傳統電網的結合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郭家寶:主要的問題,還是傳統電網沒有為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做好準備,如果要大規模接入,需要改造的地方不少。可再生能源對電網的確是有影響的,但不是因為有影響就不能接入,而是電網結構本身需要改造,因為它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
除了間歇性、波動性會對區域電網造成一定影響外,光伏電力對電網的影響也不能夸得太大,因為電網本身也有一個容忍度,而且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配置一些設備或者利用相應的技術手段來解決。
電網和電源之間實際上是一種互動關系,如果電源的水平沒法提高,就只能由電網來解決。如果能在電源上做一些改造,則最好選擇改造電源,因為電網的改造相對更麻煩、投入也更大一些,在電源方面投入改造比改造電網更有效。
目前,不少國家都已有這種設想,就是可再生能源配上一部分儲能,通過減少可再生能源發電輸出的波動,來讓電網接受起來更容易。我們在張北做的風光儲輸示范項目,實際上就是在探尋這樣一種電網和電源的友好互動模式。
記者:隨著光伏電站越建越多,以及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光伏電站的交易可能會逐漸興起,作為光伏電站的設計者,您認為投資者有哪些辦法可以評估電站的品質及其投資價值?
郭家寶:我覺得首先還是企業品牌,就是電站建設者或業主的企業形象和聲譽,這是較為可靠的參考條件。
其實,企業和個人一樣,做事基本上還是有一定風格的,它會延續過去追求品質的習慣。
在可參考條件較少的情況下,這是相對可靠的辦法。去看建設者過去的企業品質和底蘊,還有電站的設計者、施工者的品質及過往工程業績,以及所用設備的品牌等。
從技術評估的角度來說,則要考慮電站的各項性能指標。比如,根據資源數據測算發電量預期;了解和測試系統的安全可靠性,包括設計是否合理、各種器件的壽命如何、品質是否有保障等;還要對區域電網環境進行評估,會不會存在裝機時沒問題但過兩年要限電的問題,等等。
目前行業內收購電站的慣例,是按內部收益率來評估收購價值。而評估一個電站的可靠性,也是基于回報率的,包括系統后期的衰減程度,同樣是基于收益率來考慮。
我個人覺得,目前收購光伏電站存在的最大風險,還是限電的問題。限電實際上是一個電網接入條件問題,這可以通過對區域電網環境的評估作出風險評價。
除此以外,則是組件的衰減和逆變器的性能以及集電線路問題,因為這些都是外部看不見的,可能存在著以次充好的現象,對長期發電輸電可能存在風險。
另外,也有設計的風險,目前行業內的設計單位相對有些混亂,有些機構有設計資質但可能不懂光伏電站,有些機構懂光伏電站卻又可能沒有設計資質,這都有可能給電站的長期投資價值埋下隱患。(吳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