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家住臨海市尤溪鎮指巖村的何賢軍一不小心拿了個“浙江第一”。2月7日,國家電網公司的技術人員上門,為建在他家住房房頂上的5千瓦分布式光伏電站進行了并網施工。這也意味著,浙江首例家庭住宅光伏屋頂項目成功并網發電。轉眼間,這個家庭“小電站”發電已近“滿月”,實際運行又如何?本報記者近日前往探營——
26天發了255度電
3月5日當記者電話聯系上何賢軍時,他家的光伏小電站已運行26天,一共發了255度電。何賢軍向記者解釋,整個2月份的天氣不是很好,基本上是陰雨天,陽光飄忽不定,但是發電量比預期的要多。“近三天太陽都好,每天都發電超過23度。”何賢軍每天可以從手機上看到自家的發電量,他告訴記者,他家平均每天用電6度左右,現在并網后,白天發的電供自家使用,多余的電并入電網,晚上用電時再從電網取電,電力公司免費提供的雙向電表會自動計量。
何賢軍一家三口住的是臺州農村常見的一幢4層樓房,現代家庭一般必備的空調、冰箱、電磁爐、微波爐等家用電器應有盡有。白天在一家塑料廠做管理工作,業余時間何賢軍卻對微電子技術著迷不已,沒事就搗鼓電路設計、安裝之類的。之前,他在自家屋頂上裝上太陽能電池板,配上蓄電池、逆變器等設備,全家的燈具照明、空調電視等用電都能基本自給。“不過很不穩定,有太陽就有電用,沒太陽就不行,空調只能開一臺,而且蓄電池每兩年就要換一次,這種普通鉛酸蓄電池對環境污染較大。”
去年10月26日,國家電網出臺政策,鼓勵分布式光伏發電分散接入低壓配電網,并承諾對6兆瓦以下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免費接入電網,全額收購富余電力,這意味著國家電網打開了家庭光伏發電并入電網之門。這讓何賢軍十分激動。政策出來的第三天,他就以私人業主身份向當地電力局申請分布式發電系統并網。不過,畢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從電力局的受理到上門勘測、接入方案、復核、安裝智能光伏電表等等,所有的程序對于電力部門和普通用戶來說都是第一次經歷,期間頗費周折。
屋頂小電站不遙遠
何賢軍家的屋頂小電站,共使用了24塊245W的多晶硅光伏組件和一臺由三晶新能源提供的雙路MPPT逆變器以及一套能和手機、電腦聯網的智能監控軟件,總共花了3萬多元。“按目前的造價,如果算1分利息,1元錢1度電,估計8年能收回成本。而標準的光伏組件使用壽命均超過25年。”何賢軍希望通過自己的實踐,讓更多的身邊人認識到,“綠色環保不吃虧”。
何賢軍是有眼光的。眼下,隨著一系列利好政策的相繼出臺,國內光伏發電市場日漸清晰。據了解,我省輻射強度、日照時數都處于三類地區,平均每天光伏發電的有效光照時間在3到4小時,理論上2千瓦的裝機能夠每天發出6到8千瓦時(度)的電力。“今后,一戶普通居民,只要花上1萬元左右,就能給家庭安裝一套2千瓦的光伏發電設備。”省經信委巡視員鄭一方告訴記者,由于白天居民在家用電時間少,這樣還可以將多余的電量上網賣給國家。浙江一個三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量大約在3000度左右,照此計算,一戶三口之家花1萬元安裝家庭光伏發電系統,5到7年就能收回成本。
記者同時了解到,隨著分布式光伏發電免費并網政策實施,光伏發電有望成為光伏產業發展新轉機。目前我省嘉興正著力打造10平方公里的光伏產業創新園,嘉興、紹興兩地還實施2萬戶家用光伏屋頂示范基地、推進和落實“百萬光伏屋頂計劃”。可以預見,當更多家庭小電站涌現,浙江中小光伏企業或將迎來一個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