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褚君浩看來,“內外交困”正是目前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的艱難時世。對內,是產能過剩和非理性競爭;對外,則遭遇了歐債危機和美國“雙反”調查。
身為一個科技工作者,褚君浩對中國光伏產業技術的發展有著自己的擔憂,“許多新的研發成果都在國外,一旦技術更新換代,龐大的產能就會轉變成落后的產能。”或許提高科技水平也是走出寒冬的一條路徑。
作為一名諫言者,褚君浩經常利用各種場合進行“游說”,希望引起對節能環保問題的重視,強調太陽能行業可以解決常規能源污染、不可持續等問題,并帶動產生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現在能源與環境是人類今后五十年所面臨十個問題中的兩個,其他還有貧困、戰爭、疾病、人口等等,其中能源與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問題,所以現在要發展低碳技術,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褚君浩在去年某個論壇上發表演說,他義正言辭且十分堅信:光伏行業雖然處在嚴冬,但是未來發展前景可喜、可期。
太陽能是無限的,所以人類對太陽能利用的需求是永恒的。“過去是間接的利用,到現在來說,可以說,人類對太陽能的直接利用,這將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也就是說我們從事太陽能事業的科研、教學、產業,都是一件非常永恒的重要的事業,”褚君浩強調。
褚君浩常年從事紅外光電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工作,當問及為什么會進入光伏行業的時候,褚君浩向記者解釋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前開展用于紅外探測器的窄禁帶半導體碲鎘汞(HgCdTe)和鐵電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工作,窄禁帶半導體做紅外探測器的原理就是PN結,這跟光伏電池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區別就是紅外探測器是探測非常微弱的紅外光,太陽能電池是感應非常強的太陽光,紅外探測器做的很小,太陽能電池面積做的很大,因為要接受太陽光,紅外探測器主要是獲取紅外的信息,太陽能電池主要是獲取太陽光的能量,但是都是把光變為電,而且都是在PN結里面實現光電的轉換,所以這些是相通的。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科研工作者的成就感要與國家榮譽、社會責任緊密相連。“近幾年我比較關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力爭開發太陽能。我們科研團隊通過對物理法多晶硅提純展開自主科研攻關,已經生產出6N純度的太陽能電池硅產品,逐步確立了中國在國際光伏產業鏈的地位。”作為連任兩屆的全國人大代表,褚君浩經常利用各種場合進行“游說”,希望引起對節能環保問題的重視。他提交了《關于修改<可再生能源法>以促進太陽能應用的議案》,并在議案中建議政府通過立法增加太陽能應用的補貼,在醫院、政府辦公樓等地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褚君浩還建議全國人大建立一個長效監督機制,加強對節能減排等問題的重點監督。
在大家的推動下,由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技物所和張江集團公司共同組建的上海太陽能電池研究與發展中心已經正式成立,同時中科院也成立了太陽電池研究中心(籌)。該中心旨在支持和推動國家和上海地區太陽能光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希望通過新能源開發,解決常規能源污染、不可持續等問題,帶動產生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產能過剩”乃表象
隨著美國和歐洲“雙反”的到來,整個光伏行業似乎已進入嚴冬,很多人認為光伏產業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褚君浩認為,目前造成光伏行業發展困難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美國的“雙反”,這是它對本國光伏企業的保護措施。為了遏制中國光伏企業的發展,美國通過加稅來提高中國企業產品的售價,使美國用戶更多地選擇本國的產品。二是歐洲的“雙反”,原本歐洲對太陽能應用實行鼓勵政策,像西班牙等國家,已經大量使用太陽能技術。現在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歐洲對于太陽能應用的補貼開始減少或取消,因此中國企業出口歐盟的產品也受到很大影響。三是國內光伏企業的“產能過剩”。現在很多大企業,如果有4條生產線,只能開工兩條。即使只開工兩條,生產的電池或電池組件還是賣不出去,只能降價出售。即使降價銷量也不好,很多產品積壓在倉庫里賣不出去。這就是造成目前光伏行業“產能過剩”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