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國光伏產業由于歐美舉起“反傾銷、反補貼”大棒而遭受滅頂之災、哀鴻遍野之際,已經有外資巨頭開始了對中國光伏產業鏈的收購和戰略布局。一家名叫“SMA太陽能科技集團”的德國太陽能龍頭企業,已經完成了對江蘇兆伏愛索新能源有限公司72.5%股權的收購。
業內人士說,這一表面上十分正常的跨國收購引起了國內其他同行企業的不安和恐懼,他們擔心這很可能是外資太陽能巨頭為控制中國即將爆發的太陽能市場,而采取戰略行動的第一步。而且這家外資巨頭和歐美掀起的雙反浪潮似乎有著某種關聯,這讓外界充滿了疑惑和猜疑。或許中國光伏產業的真正挑戰才剛剛開始。
2012年12月20日,全球光伏逆變器巨頭——SMA太陽能科技集團公告說,已經與江蘇兆伏愛索新能源有限公司簽署合同收購其72.5%的股權。經計算的收購價格為1.6億元人民幣。對此,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劉澄稱,這是歐美發達國家商界慣用的手法。
劉澄:應該說德國企業對中國光伏企業的收購是西方壟斷資本一貫打壓發展中國家產業的通常做法。當中國光伏企業這幾年快速蓬勃起來的時候,由于中國光伏企業的主要的市場是在歐美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過程,中西方國家普遍激起了“雙反”的大旗,對中國光伏企業設置了很多外貿的壁壘,導致中國企業經營困難。這時候西方壟斷資本殺一個回馬槍,從火中取栗,以低價的形式獲得了中國企業的控制權,導致好不容易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光伏企業就這樣被西方的壟斷資本所控制了。
業內人士說,這次收購可以說是占有全球市場40%份額的SMA正式進軍中國市場,爭奪未來3年200億元的逆變器銷售市場。
光伏逆變器是太陽能光伏電站的核心設備之一,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中,太陽能通過太陽電池組件轉化為直流電能,再通過光伏逆變器中的功率變換及控制系統將直流電能轉化為符合電網電能質量要求的交流電。它不僅具有直交流變換功能,還具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太陽電池性能和系統故障保護功能。因此,一直以來在光伏產業鏈上占據重要地位。
而令此次收購案顯得撲朔迷離的背景在于,SMA與在歐美對中國光伏產業發動“雙反”的背后推手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和聯系。此輪收購到底存在怎樣的邏輯關系,正成為中國光伏企業有待破解的疑問。
另一家曾經被SMA列為在華收購目標的企業人士稱,這次收購可能對年輕的中國逆變器行業造成長遠的損害。并認為其蓄謀已久。但是,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姜長云,并不認同上述觀點。
姜長云:我覺得目前還很難說這個影響是怎么樣,因為實際上適當的引入一點競爭的話,有可能對鍛煉光伏企業的成長會有好處。但是類似的收購行為,如果進一步擴張的話,就會導致比較好的光伏企業就被國外收購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都可能有的。
對于SMA與兆伏愛索的這起并購,有人贊賞SMA靈敏商業嗅覺的同時,更佩服其在本次收購中的“一石多鳥”策略。首先,歐美光伏企業推動了“雙反”調查,使中國光伏企業集體陷入低迷,客觀上為SMA創造了低價收購中國公司的絕佳機會。
根據SMA的公告,兆伏愛索的企業價值確定為3.19億元,在此基礎上扣除負債后,才得到公司股權的價值,也就是收購價格。根據業內人士的估計,兆伏愛索的負債在1億元左右,那么兆伏愛索的股權估值為2.2億元,所以,SMA所收購的72.5%股權價值1.6億元。也就是說,SMA僅以1.6億元人民幣的代價,控股了一家國內排名前5的公司。
因此,業內人士認為,“歐美‘雙反’所造成的中國逆變器行業的困境,使兆伏愛索低價割肉,也是SMA砍價的好時機。”其次,SMA通過并購消除了競爭威脅,同時為進入中國市場做好了準備,通過并購本地企業解決潛在的市場準入門檻。
業內人士稱,在國外一些區域市場,中國企業與SMA形成競爭。比如,格瑞特、陽光電源在歐洲,兆伏愛索在澳洲,冠亞電源在泰國。但是,SMA的大本營——德國市場,中國產品由于競爭力、市場渠道和貿易保護方面的種種原因,幾乎無法進入。
SMA的本次并購可以在局部市場上起到消除競爭威脅的效果,更重要的是,SMA通過此次并購可以真正進入中國市場,為分享中國市場的大蛋糕做了準備。姜長云認為,外企的介入對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
姜長云:通過這種方式進入中國市場比它自己投資可能成本要低一點,更方便一點,這肯定是這樣的。但是國內的光伏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可能比較大,當然這種競爭壓力,如果利用好的話可能導致一部分企業在競爭中成長,如果利用不好的話就有可能被他們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