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漢能控股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完成對美國薄膜太陽能企業MiaSolé的并購。MiaSolé首席執行長John Carrington(左)在會上展示該公司生產的薄膜片,其身旁是漢能控股負責全球并購工作的高級副總裁周捷三。
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長李河君
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長李河君
1月9日,中國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漢能控股”)宣布完成對美國薄膜太陽能企業MiaSolé的并購。據漢能控股稱,這筆交易已獲得中美兩國監管部門的批準。該公司將獲得目前全球最高的薄膜太陽能轉化技術,量產后轉化率將達15.5%,實現對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趕超。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漢能控股在過去一年來第二次收購處于困境中的海外太陽能公司。去年6月,漢能控股收購了德國太陽能企業Q-Cells SE旗下的Solibro,但未披露交易金額。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太陽能產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在這一背景下,漢能控股依然執意投資昂貴的薄膜技術,引發外界疑慮。
漢能控股則不以為意。在昨日于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長李河君拒絕透露整個收購交易的具體金額。但他表示,漢能控股幸運地以MiaSolé最高估值的十分之一完成了收購交易。據漢能控股稱,MiaSolé目前市值超過20億美元。
MiaSolé在2008年時的最高估值為12億美元,之前有媒體報道稱漢能控股斥資3000萬美元完成此項收購。這一說法在昨日被李河君否認,其稱“3000萬美元”只是用來償還MiaSolé債務的金額。
MiaSolé位于美國硅谷,號稱擁有目前世界領先的薄膜太陽能技術,已量產薄膜太陽能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可以達到15.5%,并且預計到2014年達到17%以上,生產成本也將降低到0.5美元每瓦。
漢能控股成立于1994年,自稱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企業。自2009年起,李河君借新能源政策東風,搭車“4萬億”刺激計劃,攜手多地政府和銀行,目標是構建一個總投資額近2000億元的太陽能帝國。不過,這一龐大計劃曝光后,已頻遭質疑。
據漢能控股昨日稱,在將MiaSolé納入囊中后,其薄膜太陽能產能已達到3GW(吉瓦),超過美國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寒冬”里逆勢擴張
漢能控股彼時宣稱的“2000億”計劃已遭質疑,其此時的美國收購舉動更是發生在光伏產業深陷“寒冬”之際,由此業界質疑之聲再起。
光伏發電技術分為晶硅電池和太陽能薄膜,前者仍是行業目前的主流。且正是從2009年起,晶硅技術的主要原料——多晶硅料價格開始大幅下滑,成本大大降低。此前,太陽能薄膜曾有過短暫的春天,但在尚德、英利等中國企業大力擴張產能后,晶硅電池進一步擠壓了薄膜技術的市場份額。而且太陽能薄膜組件需要更大面積來吸收太陽能,還需算上土地成本。
除成本劣勢外,薄膜技術在轉化率方面亦不具優勢——MiaSolé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薄膜技術,轉換率達到了15.5%,也只是剛剛追平了多晶硅電池的平均水平。
昨日,當被問及為何在當前的行業低潮時期進行擴展,李河君給出的理由是,目前過剩是相對的過剩,前幾年光伏利潤高,多晶硅電池產能上的太快,很多不掌握技術的中小企業,投資個三五千萬就可以把產能做起來。但這種過剩是產能的過剩,而不是技術過剩。
“薄膜因其無污染、耗能低、溫度系數好、弱光發電強等特性,可做成透光和柔性電池,具有廣闊的應用范圍。”李河君預計全球太陽能產業將在今年下半年復蘇。
小眾技術CIGS
與Solibro一樣,MiaSolé主要生產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漢能控股的薄膜電池路線是硅基薄膜電池,并非CIGS薄膜電池。前者的缺點在于轉化效率低、壽命短。
“如果(硅基薄膜)做成組件,最高效率就是10%,而晶硅組件做得好的,效率可以達到14%到15%。”Martec邁哲華(上海)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能源電力總監曹寅告訴早報記者,“晶硅組件使用壽命為20年,好的話可以到25年,(那時)也只不過衰減到原來效率的90%到80%。但是,硅基薄膜5年后的效率可能就剩下80%了,對電站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很虧的事情。”
漢能控股繼續走硅基薄膜看來走不通,也不可能“轉投”晶硅市場,因為晶硅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產能已經嚴重過剩。那么剩下的路子就是較新興的薄膜技術。
不過曹寅表示,CIGS本身還是一個比較小眾的技術,國際上做得比較好的非常少。Solibro在2011年的出貨量為全球第二,僅次于日本的Solar Frontier,但該數值也僅為66兆瓦。
曹寅認為MiaSolé已經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MiaSolé的還是可以接受的,它產能現在在150到200兆瓦左右,一年滿打滿產的話,每瓦成本在1.5美元到1美元之間,如果生產得少,成本就多一點。”
CIGS在性能上、價格上的突破空間較大,與此同時,晶硅技術要再往上提升效率、往下降低成本,都面臨巨大困難。但未來CIGS到底能否成為主流技術似乎很難說。
“CIGS現在來看還是屬于不成熟的技術,最大的困難,就是銅、銦、鎵、硒四種元素控制起來很困難。”曹寅解釋,“CIGS電池是鍍膜的方式,四種元素一層層鍍在底板上,厚度只是幾十納米。對膜的厚度、幾種元素之間的距離,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這也是為什么現在接觸這種技術的人這么少(的原因)。”
即便CIGS技術前景可待,眼下整個薄膜市場的情況并不比廝殺成一團的“晶硅系”樂觀多少。
漢能控股上一個獵物——Solibro的母公司Q-Cells由于未能與債權人就資產重組達成協議,于2012年4月申請破產,它也曾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之一,政府補貼的削減和來自中國同行的競爭,使歐洲太陽能行業出現嚴重虧損和破產。可查資料顯示,Solibro的年產能為135兆瓦,由此可算出其在2011年的產能利用率僅為48.9%。
即使是曾經風光無限的美國First Solar,也于2012年關閉了其德國分廠,因為歐洲未來裝機的趨勢是屋頂項目,在寸土寸金的屋頂上,太陽能薄膜電池面臨的瓶頸就是光電轉化率的提高。
漢能控股樂觀依舊:“目前,MiaSolé的薄膜光伏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5%,預計在2014年,其轉化率將提高至17%以上,并在兩年內,將生產成本降低到0.5美元每瓦。”
“印鈔機”水電站
業務橫跨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和能源服務的漢能控股,一直致力于將業務范圍擴大至水力發電以外的領域。據新華社報道,漢能控股在2011年獲得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人民幣300億元(合48億美元)的信用額度,用于建造太陽能和水力發電廠以及投資海外市場。
漢能控股的“財大氣粗”源自其水電資產中規模最大的云南金安橋水電站,這是被全國工商聯、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譽為民營企業進入電力壟斷行業的標志性工程。該水電站裝機容量300萬千瓦,有分析人士認為其并網發電后不啻于開動了一臺“印鈔機”,“一度電2-3毛錢,一年上百億度電,水電站每年的現金流就有幾十億人民幣了。這幾十億人民幣就可以作為杠桿,翹起來幾百億人民幣的貸款,每年還本息金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此前有媒體質疑,一旦漢能控股的2000億元太陽能帝國計劃敗北,那么多地政府和銀行將一起被拖下水。
據財新網報道,漢能控股內部人士透露,漢能在各地投資依據“三三制原則”,即:政府出資三分之一,銀行出三分之一,漢能自己出三分之一,有時在數據上做些手腳,漢能連三分之一都不用出。
據財新網在2012年12月份稱,漢能控股“大部分的項目處于半建半停工狀態,生產出來的產品受市場行情影響無法外銷只能在自己的廠房上擺著,還有不少項目至今沒有開工”。
據漢能控股網站信息,目前,其在四川、廣東、海南、浙江、山東、江蘇等地投資建設太陽能產業研發制造基地。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綁架”地方政府和銀行一說有些“過了”,因為在光伏業里,這種做法很普遍,關鍵還看有沒有還錢的能力。
“就看漢能有沒有本事把故事說圓了。漢能這條路,幾乎是背著一身罵名走到現在,不過,尚德被大家捧到現在,又怎么樣呢?給它一些空間,看過幾年到底怎樣吧。”上述分析人士說。不過,他個人并不看好漢能控股,“因為晶硅便宜,便宜是王道。技術這個事情,你拿不出來一個好的價格,拿到歐洲什么的,經銷商根本沒人理你。”
野心勃勃的漢能控股
廣東河源客家人李河君從2009年開始大規模進軍光伏產業,目前已在全國興建了8個專攻薄膜光伏組件的生產基地,號稱總投資額近2000億元。李河君不久前剛當選新一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據財新網報道,李河君出生于1967年,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當時李拒絕了國家分配的工作選擇下海經商,從賣電子元器件開始,涉足領域包括礦業、房地產、鐵路運輸等。
漢能控股在其官方網站上稱其是“當今國內規模最大、專業化程度最高,橫跨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和能源服務的民營清潔能源企業”。
漢能控股成立于1994年,總部設在北京,在國內多個省份以及北美、歐洲、亞太等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目前,水電項目權益總裝機容量超過600萬千瓦,風電總裝機131兆瓦,以太陽能光伏產業為主導,在四川、廣東、海南、浙江、山東、江蘇等地投資建設太陽能產業研發制造基地。漢能控股在全球進行電站資源開發,已與新疆、內蒙古、寧夏、江蘇、海南、山東、河北等省區和歐洲等地簽訂了逾1000萬千瓦的太陽能電站建設協議。按照這個計劃,終極產能達到1000萬千瓦后,僅漢能控股一家就超過了目前全球薄膜光伏組件的年產能。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漢能控股在過去一年來第二次收購處于困境中的海外太陽能公司。去年6月,漢能控股收購了德國太陽能企業Q-Cells SE旗下的Solibro,但未披露交易金額。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太陽能產業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在這一背景下,漢能控股依然執意投資昂貴的薄膜技術,引發外界疑慮。
漢能控股則不以為意。在昨日于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長李河君拒絕透露整個收購交易的具體金額。但他表示,漢能控股幸運地以MiaSolé最高估值的十分之一完成了收購交易。據漢能控股稱,MiaSolé目前市值超過20億美元。
MiaSolé在2008年時的最高估值為12億美元,之前有媒體報道稱漢能控股斥資3000萬美元完成此項收購。這一說法在昨日被李河君否認,其稱“3000萬美元”只是用來償還MiaSolé債務的金額。
MiaSolé位于美國硅谷,號稱擁有目前世界領先的薄膜太陽能技術,已量產薄膜太陽能組件的光電轉換效率可以達到15.5%,并且預計到2014年達到17%以上,生產成本也將降低到0.5美元每瓦。
漢能控股成立于1994年,自稱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民營清潔能源企業。自2009年起,李河君借新能源政策東風,搭車“4萬億”刺激計劃,攜手多地政府和銀行,目標是構建一個總投資額近2000億元的太陽能帝國。不過,這一龐大計劃曝光后,已頻遭質疑。
據漢能控股昨日稱,在將MiaSolé納入囊中后,其薄膜太陽能產能已達到3GW(吉瓦),超過美國第一太陽能(First Solar),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
“寒冬”里逆勢擴張
漢能控股彼時宣稱的“2000億”計劃已遭質疑,其此時的美國收購舉動更是發生在光伏產業深陷“寒冬”之際,由此業界質疑之聲再起。
光伏發電技術分為晶硅電池和太陽能薄膜,前者仍是行業目前的主流。且正是從2009年起,晶硅技術的主要原料——多晶硅料價格開始大幅下滑,成本大大降低。此前,太陽能薄膜曾有過短暫的春天,但在尚德、英利等中國企業大力擴張產能后,晶硅電池進一步擠壓了薄膜技術的市場份額。而且太陽能薄膜組件需要更大面積來吸收太陽能,還需算上土地成本。
除成本劣勢外,薄膜技術在轉化率方面亦不具優勢——MiaSolé號稱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薄膜技術,轉換率達到了15.5%,也只是剛剛追平了多晶硅電池的平均水平。
昨日,當被問及為何在當前的行業低潮時期進行擴展,李河君給出的理由是,目前過剩是相對的過剩,前幾年光伏利潤高,多晶硅電池產能上的太快,很多不掌握技術的中小企業,投資個三五千萬就可以把產能做起來。但這種過剩是產能的過剩,而不是技術過剩。
“薄膜因其無污染、耗能低、溫度系數好、弱光發電強等特性,可做成透光和柔性電池,具有廣闊的應用范圍。”李河君預計全球太陽能產業將在今年下半年復蘇。
小眾技術CIGS
與Solibro一樣,MiaSolé主要生產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漢能控股的薄膜電池路線是硅基薄膜電池,并非CIGS薄膜電池。前者的缺點在于轉化效率低、壽命短。
“如果(硅基薄膜)做成組件,最高效率就是10%,而晶硅組件做得好的,效率可以達到14%到15%。”Martec邁哲華(上海)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能源電力總監曹寅告訴早報記者,“晶硅組件使用壽命為20年,好的話可以到25年,(那時)也只不過衰減到原來效率的90%到80%。但是,硅基薄膜5年后的效率可能就剩下80%了,對電站投資者來說是一個很虧的事情。”
漢能控股繼續走硅基薄膜看來走不通,也不可能“轉投”晶硅市場,因為晶硅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產能已經嚴重過剩。那么剩下的路子就是較新興的薄膜技術。
不過曹寅表示,CIGS本身還是一個比較小眾的技術,國際上做得比較好的非常少。Solibro在2011年的出貨量為全球第二,僅次于日本的Solar Frontier,但該數值也僅為66兆瓦。
曹寅認為MiaSolé已經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MiaSolé的還是可以接受的,它產能現在在150到200兆瓦左右,一年滿打滿產的話,每瓦成本在1.5美元到1美元之間,如果生產得少,成本就多一點。”
CIGS在性能上、價格上的突破空間較大,與此同時,晶硅技術要再往上提升效率、往下降低成本,都面臨巨大困難。但未來CIGS到底能否成為主流技術似乎很難說。
“CIGS現在來看還是屬于不成熟的技術,最大的困難,就是銅、銦、鎵、硒四種元素控制起來很困難。”曹寅解釋,“CIGS電池是鍍膜的方式,四種元素一層層鍍在底板上,厚度只是幾十納米。對膜的厚度、幾種元素之間的距離,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這也是為什么現在接觸這種技術的人這么少(的原因)。”
即便CIGS技術前景可待,眼下整個薄膜市場的情況并不比廝殺成一團的“晶硅系”樂觀多少。
漢能控股上一個獵物——Solibro的母公司Q-Cells由于未能與債權人就資產重組達成協議,于2012年4月申請破產,它也曾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之一,政府補貼的削減和來自中國同行的競爭,使歐洲太陽能行業出現嚴重虧損和破產。可查資料顯示,Solibro的年產能為135兆瓦,由此可算出其在2011年的產能利用率僅為48.9%。
即使是曾經風光無限的美國First Solar,也于2012年關閉了其德國分廠,因為歐洲未來裝機的趨勢是屋頂項目,在寸土寸金的屋頂上,太陽能薄膜電池面臨的瓶頸就是光電轉化率的提高。
漢能控股樂觀依舊:“目前,MiaSolé的薄膜光伏組件量產轉化率已達15.5%,預計在2014年,其轉化率將提高至17%以上,并在兩年內,將生產成本降低到0.5美元每瓦。”
“印鈔機”水電站
業務橫跨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和能源服務的漢能控股,一直致力于將業務范圍擴大至水力發電以外的領域。據新華社報道,漢能控股在2011年獲得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人民幣300億元(合48億美元)的信用額度,用于建造太陽能和水力發電廠以及投資海外市場。
漢能控股的“財大氣粗”源自其水電資產中規模最大的云南金安橋水電站,這是被全國工商聯、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譽為民營企業進入電力壟斷行業的標志性工程。該水電站裝機容量300萬千瓦,有分析人士認為其并網發電后不啻于開動了一臺“印鈔機”,“一度電2-3毛錢,一年上百億度電,水電站每年的現金流就有幾十億人民幣了。這幾十億人民幣就可以作為杠桿,翹起來幾百億人民幣的貸款,每年還本息金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此前有媒體質疑,一旦漢能控股的2000億元太陽能帝國計劃敗北,那么多地政府和銀行將一起被拖下水。
據財新網報道,漢能控股內部人士透露,漢能在各地投資依據“三三制原則”,即:政府出資三分之一,銀行出三分之一,漢能自己出三分之一,有時在數據上做些手腳,漢能連三分之一都不用出。
據財新網在2012年12月份稱,漢能控股“大部分的項目處于半建半停工狀態,生產出來的產品受市場行情影響無法外銷只能在自己的廠房上擺著,還有不少項目至今沒有開工”。
據漢能控股網站信息,目前,其在四川、廣東、海南、浙江、山東、江蘇等地投資建設太陽能產業研發制造基地。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綁架”地方政府和銀行一說有些“過了”,因為在光伏業里,這種做法很普遍,關鍵還看有沒有還錢的能力。
“就看漢能有沒有本事把故事說圓了。漢能這條路,幾乎是背著一身罵名走到現在,不過,尚德被大家捧到現在,又怎么樣呢?給它一些空間,看過幾年到底怎樣吧。”上述分析人士說。不過,他個人并不看好漢能控股,“因為晶硅便宜,便宜是王道。技術這個事情,你拿不出來一個好的價格,拿到歐洲什么的,經銷商根本沒人理你。”
野心勃勃的漢能控股
廣東河源客家人李河君從2009年開始大規模進軍光伏產業,目前已在全國興建了8個專攻薄膜光伏組件的生產基地,號稱總投資額近2000億元。李河君不久前剛當選新一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據財新網報道,李河君出生于1967年,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當時李拒絕了國家分配的工作選擇下海經商,從賣電子元器件開始,涉足領域包括礦業、房地產、鐵路運輸等。
漢能控股在其官方網站上稱其是“當今國內規模最大、專業化程度最高,橫跨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和能源服務的民營清潔能源企業”。
漢能控股成立于1994年,總部設在北京,在國內多個省份以及北美、歐洲、亞太等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目前,水電項目權益總裝機容量超過600萬千瓦,風電總裝機131兆瓦,以太陽能光伏產業為主導,在四川、廣東、海南、浙江、山東、江蘇等地投資建設太陽能產業研發制造基地。漢能控股在全球進行電站資源開發,已與新疆、內蒙古、寧夏、江蘇、海南、山東、河北等省區和歐洲等地簽訂了逾1000萬千瓦的太陽能電站建設協議。按照這個計劃,終極產能達到1000萬千瓦后,僅漢能控股一家就超過了目前全球薄膜光伏組件的年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