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浙江省能源局的最新信息顯示,受歐美“雙反”調查影響,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光伏產業產值僅200多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1%。與此同時,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光伏企業總虧損約30億元,全年全省光伏企業行業虧損面將達到80%。
浙江光伏產業的現狀,只是中國光伏產業困境的縮影。
“雙反”引發行業虧損
先是美國“雙反”,再是歐盟跟進,現在連與我國光伏產品貿易額只有16億元的印度也跟著加入了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的大軍。用“屋漏偏逢連夜雨”來形容眼下的中國光伏產業,一點都不為過。
“今年以來我們歐洲的訂單下降超過40%。美國的業務現在也基本停滯。”浙江公元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乘風說。
訂單的下滑讓原本過剩的產能愈發“過剩”,企業開工嚴重不足。據中國太陽能協會的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全行業已經有7成企業停產。浙江作為僅次于江蘇的國內第二光伏制造大省,自然也不能幸免。
來自浙江省能源局的信息顯示,受歐美“雙反”調查影響,目前省內從事光伏產業相關領域的企業中,單晶硅硅片生產企業96%停產;光伏電池、組件生產企業中,除了個別企業開工率較好外,中小企業開工率約為50%。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月至9月,浙江省光伏產業產值僅200多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1%。整個光伏產業就業人員從2011年的近10萬名縮減至目前約5萬名。
利潤的直線下滑,最終導致了整個產業的全面虧損。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光伏產業毛利-5%,前三季度全省光伏企業總虧損約30億元,今年全省光伏企業行業虧損面將達到80%;Wind資訊數據則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光伏類上市公司流動負債同比增長了21.05%;而且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負值的公司較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
“‘雙反’的最大傷害不是銷量的下降,而是整個市場對光伏產業的信心。”浙江昱輝陽光能源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鄭志東告訴記者,由于之前整個產業都非常依賴于歐美市場,因此當它們陸續發起“雙反”,中國光伏產業遭遇“滅頂之災”的說法便不絕于耳。加上產能過剩導致了大量光伏產品的積壓,令一部分小企業最先“信心動搖”開始降價甩庫存。接著由于光伏產品價格不斷下降,貿易商形成買漲不買落的心態,進而迫使更多的廠家加入拋售光伏產品。“最后,每個企業都搏得只剩下了最后一滴血,全行業虧損也就不難理解了。”鄭志東說。
行業洗牌勢必加速
9月底出臺的《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被認為是國家出手“救市”的重要標識。在該通知中,全國31個省(區、市)一期申報支持的總裝機量的上限從一個月之前的10GW大幅度提高至15GW。
10月26日國家電網公司公布了《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的工作意見》,不但指出要歡迎民間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而且從11月1日開始,電網企業為總裝機容量不超過6兆瓦的分布式小光伏發電項目業主提供免費設計和接入服務。
“這樣的利好,超過我們的預期。”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協會會長陳哲艮教授說。據悉,過去光伏并網一個接入點的價格就要幾十萬,1兆瓦的項目需要多個接入點。“這樣一來,1個1兆瓦的項目僅省下的接入費用就以百萬元計。”
而為了幫助浙江光伏企業渡過目前面臨的嚴重生存危機,引導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浙江省發改委、浙江省能源局除了積極與國家對接、協調獲得更多的示范性項目指標外,還在努力申請將我省建設成為國家級光伏應用省。
“這些利好消息彰顯了我國各級政府對光伏產業的重視和認可,但光伏產業要實現良性健康發展,還要靠自己的努力。”陳哲艮說,“整個行業的加速洗牌依然在所難免。”
洗牌加速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產能過剩導致國內光伏企業之間低價競爭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觀。過去6年中,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了86.6%,系統價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光伏產品毛利率均處于微利甚至負毛利率狀態。因此,即便未來光伏市場需求重新回暖,但企業如果繼續為消化庫存而低價銷售產品,那么光伏企業的盈利能力仍長期無法恢復到正常水平。
“我們認為,光伏產業的艱苦期遠遠沒有過去,接下去的優勝劣汰,也許會很殘酷。”陳哲艮認為,接下來一批沒有盈利能力、缺乏技術優勢的企業將首先被淘汰。“但這種洗牌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是必須的。”
鄭志東則認為雖然現在政策有了,但是配套的跟進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效益的體現也需要時間。“比如2009年,推出金太陽、建筑一體化等項目,但直到現在,很多電站還不能并網。再比如現在,國家有關部門才對2010年的光伏項目給予補貼。”鄭志東說。
尋找核心競爭力
已經逐漸開啟的國內市場雖然為廣大企業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但卻不代表可以“雨露均沾”。要想搶抓機會,需要光伏企業苦練自身內功。“技術的不斷創新將是企業未來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不二法門,不論是深耕新興市場,還是重回歐美傳統市場。”陳哲艮說。
“壓力之下,企業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內在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在浙江省太陽能光伏產業對外貿易預警示范點負責人、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趙永紅博士看來,找準定位是眼下光伏企業應首先認真思考的事。
一些并未“疲軟”的企業為趙永紅的觀點提供了支撐。今年3月1日,全球單體應用最大的“導流板安裝系統”屋頂光伏電站項目——京東方北京8.5代線廠房光伏發電項目竣工。杭州帷盛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為其提供了安裝系統的產品研發、設計方案優化和整體施工安裝服務。據悉憑借自主研發的太陽能光伏支架,帷盛的銷售額從2010年成立時的不足千萬元到2011年年底的超億元,同比迅速增長了十多倍。
杭州聯合新材科技股份公司開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氟合晶型太陽能電池背板,不僅為寒冬中的光伏組件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也為自己贏得了市場。“2011年,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個億。現在半年未到,銷售額已超過8000萬,今年破2億元應該沒問題。”公司總經理李旻風說。
“有舍才有得。一個企業要想在全產業鏈上都掌握核心技術并不現實。所以,企業制定未來的發展路徑時更重要的是看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而后再用長處和其他企業進行合作分工,這和傳統制造業中細分專業領域的道理是一樣的。”趙永紅說。
光伏“雙反”大事記
一年來我國遭遇光伏“雙反”歷程:
2011年10月,美國太陽能電池生產商Solar World要求對中國75家相關企業展開“雙反”調查。
2011年10月1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予以立案調查。
2011年11月8日,美國商務部對華光伏產品“雙反”調查立案。
2011年11月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從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給美國相關產業造成了損害。
2012年3月,美國商務部初裁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2.9%至4.73%的反補貼稅。
2012年5月17日,美國商務部發表聲明稱,初步裁定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主要是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額反傾銷稅。
2012年7月,德國SolarWorld公司向歐盟正式提交申訴請求,要求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反傾銷調查。
2012年9月6日,歐盟委員會決定對華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2012年11月8日,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終裁落地,美方將針對中國相關生產和出口企業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傾銷關稅,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補貼關稅。
2012年11月8日,歐盟委員會再次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及其主要部件啟動反補貼調查。
2012年11月23日,印度反傾銷局對外宣布,其根據印度太陽能生產商協會申請,決定對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北、馬來西亞和美國的太陽能電池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
期待更有質量的增長
胡丹
由于我國光伏產業對外依存度很高,因此“雙反”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中國光伏企業不再有價格優勢,銷售業績直接下降。但如果將這場危機完全歸咎于“雙反”顯然也不妥。產能的過剩、技術的落后、市場的失衡,眼下這場危機是中國光伏產業七年間無序增長后的必然結果,各國接踵而來的“雙反”只是全面引爆這場危機的“導火索”。
有人說,中國國內市場的開發將會使得中國光伏產業迎來春天,但也許并沒有這么簡單。因為光伏的市場從開始到現在從來就沒有停止增長。只是當我們的產品市場每年以50%到70%的速度增長時,我們的產能產量卻在以150%的速度在飛奔。高額的利潤刺激著產業的瘋狂增長,但脫離了市場需求的增長,最后只能淹沒在自己挖的陷阱里。如果不解決產業的問題,不擺脫政策性產業的發展模式,更大的市場爆發只會帶來更大更嚴重的危機。
眼下最大的問題是“同質化”。同質化的產品,同質化的目標市場,同質化的營銷,除了企業的LOGO和規模,大部分的產品都是“孿生兄弟”。
同質化的結果便是帶來簡單的競爭方式,大打價格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市場競爭的唯一方式。我們的對手其實從來都不是歐美企業,而是自己本土企業。只不過,戰場從國內搬到了歐美而已。更可怕的是,從這種“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價格競爭中,我們的產品質量保障被打上了大大的問號,鞋服“MADE IN CHINA”的悲劇,在光伏這一新興產業上再度上演。
亡羊補牢,猶為未晚。我們愿意相信,經歷過生死劫難的中國光伏企業能夠“痛定思痛”,轉而走上致力于科技研發、提高市場競爭力,以求研發出適合國內的低成本的光伏產品,發展國內的高潔能源,為國人造福。而對于政府來說,現在更需要做的應該是幫助建立一個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例如整體推進光伏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聯盟的各項標準化問題。
期待更美好的未來,期待更有質量的增長。
浙江光伏產業的現狀,只是中國光伏產業困境的縮影。
“雙反”引發行業虧損
先是美國“雙反”,再是歐盟跟進,現在連與我國光伏產品貿易額只有16億元的印度也跟著加入了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的大軍。用“屋漏偏逢連夜雨”來形容眼下的中國光伏產業,一點都不為過。
“今年以來我們歐洲的訂單下降超過40%。美國的業務現在也基本停滯。”浙江公元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乘風說。
訂單的下滑讓原本過剩的產能愈發“過剩”,企業開工嚴重不足。據中國太陽能協會的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全行業已經有7成企業停產。浙江作為僅次于江蘇的國內第二光伏制造大省,自然也不能幸免。
來自浙江省能源局的信息顯示,受歐美“雙反”調查影響,目前省內從事光伏產業相關領域的企業中,單晶硅硅片生產企業96%停產;光伏電池、組件生產企業中,除了個別企業開工率較好外,中小企業開工率約為50%。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月至9月,浙江省光伏產業產值僅200多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1%。整個光伏產業就業人員從2011年的近10萬名縮減至目前約5萬名。
利潤的直線下滑,最終導致了整個產業的全面虧損。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光伏產業毛利-5%,前三季度全省光伏企業總虧損約30億元,今年全省光伏企業行業虧損面將達到80%;Wind資訊數據則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光伏類上市公司流動負債同比增長了21.05%;而且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負值的公司較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
“‘雙反’的最大傷害不是銷量的下降,而是整個市場對光伏產業的信心。”浙江昱輝陽光能源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鄭志東告訴記者,由于之前整個產業都非常依賴于歐美市場,因此當它們陸續發起“雙反”,中國光伏產業遭遇“滅頂之災”的說法便不絕于耳。加上產能過剩導致了大量光伏產品的積壓,令一部分小企業最先“信心動搖”開始降價甩庫存。接著由于光伏產品價格不斷下降,貿易商形成買漲不買落的心態,進而迫使更多的廠家加入拋售光伏產品。“最后,每個企業都搏得只剩下了最后一滴血,全行業虧損也就不難理解了。”鄭志東說。
行業洗牌勢必加速
9月底出臺的《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被認為是國家出手“救市”的重要標識。在該通知中,全國31個省(區、市)一期申報支持的總裝機量的上限從一個月之前的10GW大幅度提高至15GW。
10月26日國家電網公司公布了《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的工作意見》,不但指出要歡迎民間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而且從11月1日開始,電網企業為總裝機容量不超過6兆瓦的分布式小光伏發電項目業主提供免費設計和接入服務。
“這樣的利好,超過我們的預期。”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協會會長陳哲艮教授說。據悉,過去光伏并網一個接入點的價格就要幾十萬,1兆瓦的項目需要多個接入點。“這樣一來,1個1兆瓦的項目僅省下的接入費用就以百萬元計。”
而為了幫助浙江光伏企業渡過目前面臨的嚴重生存危機,引導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浙江省發改委、浙江省能源局除了積極與國家對接、協調獲得更多的示范性項目指標外,還在努力申請將我省建設成為國家級光伏應用省。
“這些利好消息彰顯了我國各級政府對光伏產業的重視和認可,但光伏產業要實現良性健康發展,還要靠自己的努力。”陳哲艮說,“整個行業的加速洗牌依然在所難免。”
洗牌加速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產能過剩導致國內光伏企業之間低價競爭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觀。過去6年中,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了86.6%,系統價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光伏產品毛利率均處于微利甚至負毛利率狀態。因此,即便未來光伏市場需求重新回暖,但企業如果繼續為消化庫存而低價銷售產品,那么光伏企業的盈利能力仍長期無法恢復到正常水平。
“我們認為,光伏產業的艱苦期遠遠沒有過去,接下去的優勝劣汰,也許會很殘酷。”陳哲艮認為,接下來一批沒有盈利能力、缺乏技術優勢的企業將首先被淘汰。“但這種洗牌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是必須的。”
鄭志東則認為雖然現在政策有了,但是配套的跟進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效益的體現也需要時間。“比如2009年,推出金太陽、建筑一體化等項目,但直到現在,很多電站還不能并網。再比如現在,國家有關部門才對2010年的光伏項目給予補貼。”鄭志東說。
尋找核心競爭力
已經逐漸開啟的國內市場雖然為廣大企業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但卻不代表可以“雨露均沾”。要想搶抓機會,需要光伏企業苦練自身內功。“技術的不斷創新將是企業未來參與全球市場競爭的不二法門,不論是深耕新興市場,還是重回歐美傳統市場。”陳哲艮說。
“壓力之下,企業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內在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么。”在浙江省太陽能光伏產業對外貿易預警示范點負責人、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趙永紅博士看來,找準定位是眼下光伏企業應首先認真思考的事。
一些并未“疲軟”的企業為趙永紅的觀點提供了支撐。今年3月1日,全球單體應用最大的“導流板安裝系統”屋頂光伏電站項目——京東方北京8.5代線廠房光伏發電項目竣工。杭州帷盛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為其提供了安裝系統的產品研發、設計方案優化和整體施工安裝服務。據悉憑借自主研發的太陽能光伏支架,帷盛的銷售額從2010年成立時的不足千萬元到2011年年底的超億元,同比迅速增長了十多倍。
杭州聯合新材科技股份公司開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氟合晶型太陽能電池背板,不僅為寒冬中的光伏組件企業降低了生產成本,也為自己贏得了市場。“2011年,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個億。現在半年未到,銷售額已超過8000萬,今年破2億元應該沒問題。”公司總經理李旻風說。
“有舍才有得。一個企業要想在全產業鏈上都掌握核心技術并不現實。所以,企業制定未來的發展路徑時更重要的是看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而后再用長處和其他企業進行合作分工,這和傳統制造業中細分專業領域的道理是一樣的。”趙永紅說。
光伏“雙反”大事記
一年來我國遭遇光伏“雙反”歷程:
2011年10月,美國太陽能電池生產商Solar World要求對中國75家相關企業展開“雙反”調查。
2011年10月1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予以立案調查。
2011年11月8日,美國商務部對華光伏產品“雙反”調查立案。
2011年11月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裁定,從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給美國相關產業造成了損害。
2012年3月,美國商務部初裁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2.9%至4.73%的反補貼稅。
2012年5月17日,美國商務部發表聲明稱,初步裁定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主要是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31.14%至249.96%的高額反傾銷稅。
2012年7月,德國SolarWorld公司向歐盟正式提交申訴請求,要求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反傾銷調查。
2012年9月6日,歐盟委員會決定對華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2012年11月8日,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終裁落地,美方將針對中國相關生產和出口企業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傾銷關稅,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補貼關稅。
2012年11月8日,歐盟委員會再次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及其主要部件啟動反補貼調查。
2012年11月23日,印度反傾銷局對外宣布,其根據印度太陽能生產商協會申請,決定對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北、馬來西亞和美國的太陽能電池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
期待更有質量的增長
胡丹
由于我國光伏產業對外依存度很高,因此“雙反”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中國光伏企業不再有價格優勢,銷售業績直接下降。但如果將這場危機完全歸咎于“雙反”顯然也不妥。產能的過剩、技術的落后、市場的失衡,眼下這場危機是中國光伏產業七年間無序增長后的必然結果,各國接踵而來的“雙反”只是全面引爆這場危機的“導火索”。
有人說,中國國內市場的開發將會使得中國光伏產業迎來春天,但也許并沒有這么簡單。因為光伏的市場從開始到現在從來就沒有停止增長。只是當我們的產品市場每年以50%到70%的速度增長時,我們的產能產量卻在以150%的速度在飛奔。高額的利潤刺激著產業的瘋狂增長,但脫離了市場需求的增長,最后只能淹沒在自己挖的陷阱里。如果不解決產業的問題,不擺脫政策性產業的發展模式,更大的市場爆發只會帶來更大更嚴重的危機。
眼下最大的問題是“同質化”。同質化的產品,同質化的目標市場,同質化的營銷,除了企業的LOGO和規模,大部分的產品都是“孿生兄弟”。
同質化的結果便是帶來簡單的競爭方式,大打價格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市場競爭的唯一方式。我們的對手其實從來都不是歐美企業,而是自己本土企業。只不過,戰場從國內搬到了歐美而已。更可怕的是,從這種“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價格競爭中,我們的產品質量保障被打上了大大的問號,鞋服“MADE IN CHINA”的悲劇,在光伏這一新興產業上再度上演。
亡羊補牢,猶為未晚。我們愿意相信,經歷過生死劫難的中國光伏企業能夠“痛定思痛”,轉而走上致力于科技研發、提高市場競爭力,以求研發出適合國內的低成本的光伏產品,發展國內的高潔能源,為國人造福。而對于政府來說,現在更需要做的應該是幫助建立一個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例如整體推進光伏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聯盟的各項標準化問題。
期待更美好的未來,期待更有質量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