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微博上紀念2012年11月15日,說這一天,五個貴州的流浪小孩給世人敲響了警鐘,是中國對社會現狀反思的開始!
大家在反思這一社會現象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哪一天是或者將是中國光伏行業該記住的一天?
從狀態上講,現在的光伏企業的狀況會好于那五個小孩在十月至十一月十四日的狀況嗎?有一些類似的地方:四處“乞討”,企圖“維生”。天氣漸寒、身無御寒之物。
如果小的企業也開始“借錢建電站”,那就有如孩子們在垃圾箱里升起了火,CO及CO2的危害就在迫近。是孩子們不懂,還是懂也沒辦法?
有很多人在埋怨政府“有關部門”,可是埋怨歸埋怨,會有短時間內的變化嗎?民政部門還要忙著學習十八大呢,能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落到細處?國網也不會主動研究怎樣去幫客戶研究并網的。
孩子們還知道分工合作,只是缺乏一個能看清楚形勢和危險的人,如果生活取暖之處不是密封的垃圾箱,而是敬老院的鍋爐房附近,狀況也許會不一樣。同樣光伏行業如果大家還是做組件,而沒有推進到應用品,總是感覺不到有出頭的時間的。春天還沒到,就成了烈士。
孩子們在離家之前,沒有機會得到來自家里的囑咐,屬于“一頭扎進社會就開始了生活”的那種。如果有人告訴他們,可以從飯館打零工開始,慢慢走向社會,哪怕沒有工資,至少不會凍死餓死。如果他們自己能在乞討的過程中觀察到超市、街邊還要有人發傳單等生存的機會,也許他們還能走出來。而光伏的二三線企業難道看不出來歐美市場上真正需要什么嗎?
資本社會,有些時候是殘酷的。但對于個體而言,如果努力,多少還是有希望。光伏行業貌似慘淡,但是光伏的解決方案卻是這個社會欠缺的,如果二三線企業現在行動起來,組件廠可以救活“電池廠”、“充電器廠”,進而救活義烏等地的小商品市場,反過來擴大出口和內需,曲線救了光伏行業。
我也希望,我的這些吶喊,能帶來些許光明,雖然建議的路很遠,但是充滿希望。我希望我能向那個可能存在的把孩子們帶向敬老院鍋爐房的人學習。
向產品應用拓展看起來是在寒風中蹣跚前進...
火?還是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