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聯酋沙漠里的光熱發電站。
武漢圣普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清的電腦里,存有一段《新聞聯播》的視頻:中國首個1.5兆瓦菲涅爾式光熱——聯合循環混合發電站,5天前在海南三亞竣工。時長不過幾秒,但在他眼中,這是一個重要產業信號。
繼光伏發電之后又一個掘金產業
光伏發電,是高純硅電池吸收太陽光照產生直流電,轉變為交流電再進入國家電網,由于中間有一道轉換,太陽光的利用率不超過15%。
光熱發電,則通過聚光鏡等集熱系統收集太陽熱,加熱成400℃以上的熱蒸汽,推動汽輪機、發電機發交流電,原理與傳統發電一樣,產生的交流電可直接上網,轉化率可達到20%以上。
過去10年,光伏產業幾乎是一個完全被光環縈繞的造富行業,吸引了無數的資本注入。短短幾年間,中國光伏產能占到全球60%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組件生產商中國包攬前五名。
眼下,在正要啟動的光熱發電市場,有相關人士評價,這可能成為新一個掘金行業,吸引大批民間游資注入。
中國光熱發電站10年磨劍
中國第一個光熱發電站,2010年在鄂爾多斯招標,容量為50兆瓦。招標前后反復7年之久,盡管最后大唐能源奪標了,但因為沒有成熟的設備供應商,至今還沒完全開工。光熱發電集成系統國外也僅西班牙、法國、德國有3個企業生產,而且是由汽車玻璃生產企業轉行。中國籌建的有少數幾家,投產的工廠則還沒有。
按照圣普的計劃,一旦明年投產,有望成為中國首家光熱發電設備生產企業,“希望我們出現在鄂爾多斯發電站的供應商名單中”。
光熱產業前景誘人。李志清說,僅僅利用新疆沙漠10萬平方公里的太陽熱能,就夠整個中國2008年的用電,“再算上寧夏、青海、內蒙,可用資源相當豐富”。
但是,中國光熱產業化程度遠遠落后于世界。資料顯示,在泰國、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國,已有幾百兆瓦光熱發電站,中國至今只有一個1兆瓦的試驗示范電站。
“我們要趕上第一波開發潮”
10月26日,國家電網出臺一項政策:所有的太陽能發電免費并網。新政出臺,業內視作中國在太陽能發電上的大邁步。
李志清說:“過去太陽能發電的電量想并入傳統電網,入網費都要幾百萬元。”這對于光熱發電更具可操作性。因為光熱發電適合在大規模電廠使用,在中國遼闊的大西北大有可為。
4天后,三亞的一個1.5兆瓦的光熱發電站正式投用,帶動光熱股板塊的漲停。李志清說,它其實還不是純光熱發電,“但已經釋放出光熱發電產業化的信號。”
對于新興市場,李志清也擔心,會有資本像涌入光伏發電一般,涌進光熱發電中來。“我們要趕上第一波開發潮。”
李志清也不是盲目樂觀,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產品投產后可能一段時間沒有訂單。不過,我們規劃了一個9年方案。”
而且,圣普選擇的是光熱發電里最難的一種技術體系,即槽式發電,李志清說,“起點高一些,就把追隨者甩遠一些”。
新能源投入 武漢不遺余力
在2010年創業前,李志清是一家全球知名玻璃企業武漢基地的負責人。當他決定自己單干時,并沒有想過在漢投資。
當他拉到7000多萬元的投資,已經在外地談得差不多時,武漢開發區招商局有關負責人聞訊,表示“對項目很感興趣”。
去年底,武漢開發區不僅希望圣普落戶,還撥款2500萬元,以占股25%的比例,成為股東之一。
“武漢開發區的這筆投資,要的不是回報,而是希望我把太陽能新產業做好。”李志清說。
武漢開發區管委會招商部門負責人透露,圣普投資15億元,并非大項目,“但在新能源行業,這是一個國家鼓勵并且完善產業結構的項目,我們愿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