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受“雙反”打壓而從海外市場“鎩羽而歸”的光伏產業終于等來了一線曙光:產業規劃目標一再擴容,電網首次“表態”為光伏發電項目開“綠燈”……似乎光伏產業又一個“春天”已近在眼前。
但市場人士謹慎提醒,長期積重難返的光伏產業目前仍未走出谷底,產能過剩陰影和國內市場“遠水解不了近渴”的現實注定其后市發展仍未可期,至少在未來一年時間里看不到“春光乍現”那一刻。
產能過剩長期難解
說起光伏產能過剩,最常被提及的一組數字是,2011年全球的光伏組件產能約為60GW,其中中國已有及在建的組件產能總量約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裝機容量只有29.7GW。
事實上,對于一個產業產能過剩與否,歐美更傾向于用產能利用率來衡量。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近期提供的一組數據為:全球到2011年底組件產能60GW,而實際產量為30GW,去年中國的實際產能為40GW,實際產量僅為21GW。這就意味著光伏產業組建的產能利用率僅為50%左右,遠低于學界認可的“產能利用率達70%以上”的正常標準。
產能過剩所帶來的后果,一方面是企業將處于長期的去庫存化階段。記者粗略統計,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國內66家A股光伏公司存貨已逾500億元,而前三季度這66家公司光伏產品的銷售收入總額不到100億元。這意味著國內光伏企業保持現有規模要消化掉目前積壓的庫存,還需要一到兩年時間。
另一方面,產能過剩陰影下,國內光伏企業之間低價競爭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觀。過去6年中,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了86.6%,系統價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光伏產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現負毛利率。因此,即便未來光伏市場需求重新回暖,但企業如果繼續為消化庫存而低價銷售產品,那么光伏企業的盈利能力仍長期無法恢復到正常水平。
加速產業優勝劣汰
專家認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關鍵在于加速產業優勝劣汰,提高產業集中度。但從目前來看,光伏產業整合“雷聲大雨點小”,靠市場自發動力不足,唯有政策介入力推之。
對于目前的光伏產業,國內市場的大規模啟動既是必需的,也是長遠大勢。但要短期內化解全行業超過1000億元的債務負擔,光有目前國家一再提升的產業規劃目標和電網的“友好”姿態可能仍無濟于事。
首先,2011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累計容量3GW,按照最新的“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達21GW,那么未來幾年每年有約4-5GW的新增裝機容量。2011年,全球超過80%、24GW的太陽能新增裝機在歐美地區。這表明,國內光伏需求仍無法取代歐美,國內需求的增長也只能彌補中國企業在歐美市場損失的20%。
其次,盡管國家電網提出未來將對符合條件的分布式光伏項目提供系統方案制定、并網檢測、調試等全過程服務,不收取費用,富余電力全額收購,但并網技術標準即便立即出臺也需要一個磨合期,且按照目前國家主推的分布式光伏發電“自發自用為主,多余電量上網”的原則,自發自用電量和電網收購多余電量如何定價這一關鍵問題仍然無解。
第三,國家能以何種科學合理方式,以及能投入多大財力對光伏發電進行補貼,這一問題目前也無答案。
當下,從地方到企業,記者聽到最多的反映是,國家開出的1500萬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大單”還太遙遠,而新一輪“金太陽”工程提出的到年底前新增裝機達300萬千瓦聽起來更靠譜,因為這一工程提出的國家補貼原則是按照項目總裝機量進行前端補貼。光伏電站初始投資大,前端補貼顯然更能提振企業積極性,況且現在“并網”問題可能比以往更好解決,項目建成運行的投資回報率也更有保障。
因此,如果僅考慮“金太陽”工程新增300萬千瓦目標,按照每千瓦1到1.5萬元的綜合造價測算,到年底國內光伏市場至少可釋放300億到450億元的市場空間。
不少券商分析師認為,即便有超過300億元的新增市場規模,但對于光伏制造業產業鏈上的諸如多晶硅、硅片和電池組建等核心環節市場需求的拉動效應仍有限。其帶來的直接利好可能更集中于諸如電站開發、光伏逆變器和配電網建設等細分領域。從事并網系統解決方案,以及具備多個分布式光伏EPC項目經驗(包括項目審批)的公司將是最受益企業。
但市場人士謹慎提醒,長期積重難返的光伏產業目前仍未走出谷底,產能過剩陰影和國內市場“遠水解不了近渴”的現實注定其后市發展仍未可期,至少在未來一年時間里看不到“春光乍現”那一刻。
產能過剩長期難解
說起光伏產能過剩,最常被提及的一組數字是,2011年全球的光伏組件產能約為60GW,其中中國已有及在建的組件產能總量約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裝機容量只有29.7GW。
事實上,對于一個產業產能過剩與否,歐美更傾向于用產能利用率來衡量。對此,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近期提供的一組數據為:全球到2011年底組件產能60GW,而實際產量為30GW,去年中國的實際產能為40GW,實際產量僅為21GW。這就意味著光伏產業組建的產能利用率僅為50%左右,遠低于學界認可的“產能利用率達70%以上”的正常標準。
產能過剩所帶來的后果,一方面是企業將處于長期的去庫存化階段。記者粗略統計,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國內66家A股光伏公司存貨已逾500億元,而前三季度這66家公司光伏產品的銷售收入總額不到100億元。這意味著國內光伏企業保持現有規模要消化掉目前積壓的庫存,還需要一到兩年時間。
另一方面,產能過剩陰影下,國內光伏企業之間低價競爭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觀。過去6年中,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了86.6%,系統價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光伏產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現負毛利率。因此,即便未來光伏市場需求重新回暖,但企業如果繼續為消化庫存而低價銷售產品,那么光伏企業的盈利能力仍長期無法恢復到正常水平。
加速產業優勝劣汰
專家認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的關鍵在于加速產業優勝劣汰,提高產業集中度。但從目前來看,光伏產業整合“雷聲大雨點小”,靠市場自發動力不足,唯有政策介入力推之。
對于目前的光伏產業,國內市場的大規模啟動既是必需的,也是長遠大勢。但要短期內化解全行業超過1000億元的債務負擔,光有目前國家一再提升的產業規劃目標和電網的“友好”姿態可能仍無濟于事。
首先,2011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累計容量3GW,按照最新的“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達21GW,那么未來幾年每年有約4-5GW的新增裝機容量。2011年,全球超過80%、24GW的太陽能新增裝機在歐美地區。這表明,國內光伏需求仍無法取代歐美,國內需求的增長也只能彌補中國企業在歐美市場損失的20%。
其次,盡管國家電網提出未來將對符合條件的分布式光伏項目提供系統方案制定、并網檢測、調試等全過程服務,不收取費用,富余電力全額收購,但并網技術標準即便立即出臺也需要一個磨合期,且按照目前國家主推的分布式光伏發電“自發自用為主,多余電量上網”的原則,自發自用電量和電網收購多余電量如何定價這一關鍵問題仍然無解。
第三,國家能以何種科學合理方式,以及能投入多大財力對光伏發電進行補貼,這一問題目前也無答案。
當下,從地方到企業,記者聽到最多的反映是,國家開出的1500萬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大單”還太遙遠,而新一輪“金太陽”工程提出的到年底前新增裝機達300萬千瓦聽起來更靠譜,因為這一工程提出的國家補貼原則是按照項目總裝機量進行前端補貼。光伏電站初始投資大,前端補貼顯然更能提振企業積極性,況且現在“并網”問題可能比以往更好解決,項目建成運行的投資回報率也更有保障。
因此,如果僅考慮“金太陽”工程新增300萬千瓦目標,按照每千瓦1到1.5萬元的綜合造價測算,到年底國內光伏市場至少可釋放300億到450億元的市場空間。
不少券商分析師認為,即便有超過300億元的新增市場規模,但對于光伏制造業產業鏈上的諸如多晶硅、硅片和電池組建等核心環節市場需求的拉動效應仍有限。其帶來的直接利好可能更集中于諸如電站開發、光伏逆變器和配電網建設等細分領域。從事并網系統解決方案,以及具備多個分布式光伏EPC項目經驗(包括項目審批)的公司將是最受益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