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裁認定全行業關稅范圍為23.75%—254.66%,我商務部、行業協會和知名企業等表示不滿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不幸的是,這句俗語在美國對我光伏產品“雙反”終裁上得以應驗。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不幸的是,這句俗語在美國對我光伏產品“雙反”終裁上得以應驗。
10月10日,美國商務部作出終裁,認定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根據裁定結果,中國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的生產商或出口商在美國銷售此類產品時存在傾銷行為,傾銷幅度為18.32%—249.96%;同時,還裁定中國輸美的此類產品接受了14.78%—15.97%不等的補貼。兩項稅率經過綜合計算,整個行業的關稅范圍在23.75%—254.66%。
消息傳來,我國商務部、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下稱“機電商會”)、龍頭企業等迅速通過公開發言或聲明等形式,對此表示了不滿和遺憾。
終裁結果更為嚴重
根據當日發布的公告,美國商務部終裁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14.78%—15.97%的反補貼稅和18.32%—249.96%的反傾銷稅,具體產品為中國產晶體硅光伏電池、模塊、層壓板、面板及建筑一體化材料等。
今年3月和5月,美國商務部先后初裁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征收2.9%—4.73%的反補貼稅和31.14%—249.96%的反傾銷稅。
兩相對比后,《中國能源報》記者發現,10日終裁的反補貼稅稅率上調逾10個百分點;反傾銷稅最高稅率維持不變,最低稅率則下調近13個百分點。
之所以出現這種變化,一位國際貿易法律人士認為,這是因為美國商務部在公布初裁結果的調查過程中,認定了一些所謂新的傾銷和補貼事實。
具體看來,盡管尚德、英利、天合等巨頭被終裁的“雙反”稅率均出現基本持平或下調的“好轉”,但對大多數中國制造商來說,此次判決要比今年早些時候的初裁更為嚴重。
如尚德電力終裁綜合稅率為35.97%,與初裁基本持平;天合光能終裁綜合稅率為23.75%,英利綠色能源、阿特斯等多家知名企業為30.66%,均低于初裁水平。但除此之外的其他絕大多數中國生產商和出口商面臨的反傾銷稅為249.96%,反補貼稅為15.24%,“雙反”綜合稅率都將在250%以上。
對平均毛利率10%左右的中國企業而言,這一高稅率無疑成為其不能承受之重,它們的光伏產品將因此喪失在美國市場的價格優勢,最終很可能被迫退出美國市場。
“美國正面臨大選,奧巴馬政府為贏得選票,表現出對華政策的強硬,才在終裁中采取了更嚴苛的措施。”一家國內知名光伏企業的高管對本報記者說。
按照美國貿易救濟案處理程序,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預定11月23日作出終裁。如果屆時作出肯定性終裁,美國商務部將在11月30日簽發反傾銷和反補貼令,反之美國商務部將不得向海關簽發這兩項命令。
但據本報記者了解,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過去鮮少駁回課稅的決定,本次商務部終裁判決,基本為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最終投票結果定調。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同樣認為,“雖然還要美國貿易委員會的投票,但應該是比較確定了。”
將繼續堅持抗辯
面對美國對華光伏產品作出“雙反”終裁的事實,中國商務部迅速給予了回應。10月11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指出,美國商務部無視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的合理抗辯,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產品采取不公正的征稅措施,中方對裁決結果表示強烈不滿。
沈丹陽進一步明確,中美在清潔能源領域合作密切,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也將損害美原材料和設備出口商以及美消費者利益。
機電商會在10月11日發表聲明指出,此次調查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中國光伏產業的生產及對美出口情況,帶有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性質,必將對美國和全球清潔能源市場的中長期發展帶來很大的損害。
“中國企業將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產業損害程序中繼續堅持抗辯,證明中國晶硅光伏電池出口并未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損害。中國企業在此要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認真考慮中國企業的觀點、立場和提出的有力證據,做出公正的裁決。中國企業不排除通過美國國內訴訟或者多邊貿易機制等途徑,對美國商務部的不公平做法提出挑戰,維護合法利益。”機電商會前述聲明如是表示。
與此同時,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企業也紛紛發表聲明,表明了對美商務部光伏“雙反”終裁的態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上述企業均對此表示了遺憾和不滿,卻又體現了對美國市場“剪不斷,理還亂”的留戀情愫。
如英利綠色能源董事長兼CEO苗連生坦陳,“美國市場發展潛力巨大,英利將繼續致力于這個市場的開拓”;天合光能董事長兼CEO高紀凡表示,“將持續創新,推動技術進步,把清潔能源帶給美國以及世界各地”;尚德電力美國總經理E.L. Mick McDaniel亦稱,“將繼續向我們的美國客戶提供不受關稅限制的數百兆瓦高質量、可負擔得起的太陽能產品”。
之所以會有這種復雜情緒,似乎并不難以理解。美國商務部統計顯示,2010年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總值逾15億美元,2011年則超過31億美元。對于已進入美國市場并嘗到甜頭的中國光伏企業而言,快速發展的美國市場無疑是個大蛋糕,所以誰都不愿輕言放棄。
要解決產能過剩以求自救
雖然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的前景不容樂觀,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根據本次美國商務部的最終裁定,如果輸美組件所使用的電池片原產地為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則將不被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稅。
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可通過從第三方地區進口電池、在國內組裝成光伏組件的方式,來規避美國“雙反”。據本報了解,上述所謂第三方地區主要為中國臺灣地區。
然而,英利法務總監陳卓對此并不看好。“這并非正常和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況且進口臺灣地區的光伏電池也將增加我們組件產品的成本。”陳卓表示。
此外,令業界更為憂心的是,如果光伏主要市場歐盟也效尤美國,針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高額“雙反”稅率,那將為中國光伏產業帶來滅頂之災。
在林伯強看來,危機當前,光伏企業要通過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實現自救自強。“目前光伏產業內企業數量過多,魚龍混雜,所以有必要經歷一個慘烈的產業整合過程,這同時也是一個重新成長的過程。”林伯強告訴本報記者,“這需要政府在整合過程當中盡量把手放開,讓淘汰整合成為市場行為,而不是政府參與的行為。”
廣發證券分析師李競華則認為,中國企業要努力改變為他人“打工”的地位,脫離“拿來主義”,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加快技術研發等途徑掌握核心技術,擁有核心競爭力,才能從“賣苦力”向“賣腦力”轉變。
“長期來看,歐美針對中國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的壁壘將繼續存在,特別是在技術領域壁壘將更加嚴格。與此同時,隨著智能電網等配套設施完善,未來中國光伏需求將有極大增長空間。” 基于上述背景,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能源行業分析師認為,中國光伏產業應堅持“自力更生”,將市場目標重點轉向國內市場。
“不久前公布的《太陽能發電 “十二五”規劃》將裝機目標由10GW上調到21GW,且上不封頂,這就是個擴大國內市場的積極信號。”宋亮對《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