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日前公布了針對中國光伏“雙反”調查的應訴企業名單。這意味著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單起貿易爭端進入正面交鋒的實質性階段。美國商務部緊隨其后于北京時間10月11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太陽能板與太陽能電池產品征收34%至47%關稅終裁結果。
專家分析指出,中國光伏產業接連遭遇美國、歐盟“雙反”調查,其背后意圖不僅是因為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已經威脅到有關發達國家的本土光伏產業,折射出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國家之間在未來經濟增長新領域里,發展主導權的爭奪日趨激烈。
“美國的雙反已成定局,影響尚不足為懼;但如果Solarworld在歐洲掀起對華太陽能“雙反”成功,那后果將極其嚴重。”南昌大學光伏學院院長周浪說。
目前,歐洲占據全球光伏70%市場,也是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地區。商務部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光伏電池對歐出口金額204億美元,約占同期該產品出口總額的73%。
受全球性產能過剩、產業發展進入調整轉型期等因素疊加影響,歐盟一旦征收高額反傾銷稅,中國大批光伏企業將面臨破產之憂,約30萬從業人員或將受到嚴重沖擊。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光伏產業從歐盟國家大量進口與光伏生產鏈有關的原材料和設備,對歐洲光伏產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應用環節,歐盟國家也得到了來自中國優質低價的光伏產品。由于中歐光伏產業之間良好的“互補性”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格局,最初還讓部分中國光伏業內人士對于歐盟跟風美國發起“雙反”的估計一度表示樂觀。
浙江太陽能行業協會會長沈福鑫表示,事實上,歐盟發起“雙反”受益的只是少數公司和群體,行業內大多數歐洲企業則會因此付出沉重代價,尤其是材料和設備加工商將深受其害。
“美國、歐盟相繼同意對中國光伏企業實施"雙反"調查耐人尋味。”周浪教授說,在全球性光伏產業危機中,美國和歐盟相繼采取“雙反”,事實上并不能很好地實現自身經濟意圖,戰略意圖才是其背后真實目的。
他指出,中國光伏產業目前在世界上擁有領先地位,發達國家針對多晶硅材料和終端光伏產品對中國進行雙重打壓,其意圖不僅是因為目前中國光伏產業發展已經威脅到相關發達國家的本土光伏產業發展;更是全球經濟乏力背景下,新經濟增長領域里競爭激烈的表現。尤其是針對未來新能源產業發展主導權的爭奪必將日趨激烈。
晶科能源公司品牌策劃總監錢晶分析,中國光伏成本競爭力源于技術進步、產能規模龐大、產業園積聚效應和人力成本優勢等。
“但現在的情形類似于:歐洲生產成本是2美元/瓦,中國生產成本是1美元/瓦,中國以1.5美元/瓦在歐洲市場銷售,而歐盟卻以自己的生產成本作為依據發起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錢晶說。
太陽能組件出貨量全球排名第7位的晶科能源公司并不屬于強制應訴企業,但目前也正在積極準備,主動應訴。與許多國內一些大型光伏企業一樣,他們正加快向歐洲、非洲等海外進行產業布局,通過委外加工、國外辦廠的方式,應對來自貿易壁壘的挑戰。
業內人士分析,世界金融危機之后,全球都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中國政府也致力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在這一過程中,新能源制造業獲得政府和金融機構認可,并被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從某種程度上講,美國和歐盟針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頻頻動作,正是針對中國轉型升級開始的布局。
沈福鑫表示,中國光伏產業是憑借民營資本自我運作,最終成長為在世界上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實屬不易。國家應將發展光伏產業上升到戰略高度,從挖掘經濟增長新動力、搶占未來能源高地等層面重視這一產業,高位推動、積極引導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今年9月,中國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的《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中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100萬千瓦以上,國內市場進一步加快啟動。
周浪強調,對于實業界,越是危機,信心越顯得可貴;同時也呼吁國家層面針對“雙反”,必要時可以采取“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