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資料圖)
作者簡介:鄧聿文,和訊網專欄作者,供職于中央黨校學習時報,民革中央社會與法制委員會委員,香港天大研究院特邀研究員、中國問題觀察者,多家報刊專欄作家,知名評論家,《幸福的權利》《中國必須贏》、《中國經濟大突圍》等書作者,主要關注和從事中國社會的轉型與改革研究。
本文內容為作者應和訊網專欄之邀,獨家授權和訊網發布。和訊網邀請各界名家開設專欄,為讀者提供趣聞博見。敬請讀者關注更新。點擊進入鄧聿文專欄。
就在默克爾笑鈴鈴前腳帶走大筆合同,歐盟后腳就跨進來,對中國光伏產業舉起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反傾銷大棒。近10多年來,盡管中國遭遇了世界最多的雙反調查,但像歐盟這樣變臉之快、配合默契的,可謂世所罕見。它再一次證實了一個亙股不變的道理:生意場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
此次反傾銷歐盟企業的指控是,中國多家太陽能企業利用低人力成本的優勢,以遠低于市場水平的價格向歐洲銷售太陽能板,令歐洲太陽能板價格在2008至2011年間大跌75%,并擔心中國太陽能業威脅歐洲業界生存,繼而形成壟斷。
這個指控是不成立的,因為根據業內人士的說法,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光伏組件比歐洲的同類產品價格也就低0.1歐元/瓦左右;另外,中國光伏企業的低人力成本優勢也非主要是政府補貼的結果,而是勞動力價格低廉之故。相反,歐洲的光伏行業也得到了來自政府數億歐元的補貼。美國《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援引德國太陽能市場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報道,發起此次反傾銷申請的德國“太陽能世界”公司就是依靠國家扶持逐漸占領市場,2003年至2011年間,該公司共獲得超過1.37億歐元的政府補貼。所以,連《華爾街日報》都譏諷歐洲太陽能產業界表現出了某種虛偽。
事實上,正如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此前在美國對中國太陽能行業進行雙反調查時所發聲明指出的,中國光伏企業在競爭中具有的價格優勢,根本原因在于近年來光伏產業鏈在中國的集聚發展、光伏企業較高的管理水平、生產規模優勢及具有前瞻性的商業策略,而不是政府補貼。
中國的光伏企業多是民營企業,像江西賽維、無錫尚德等幾家龍頭企業,都是不折不扣的民企,以民企在中國的地位,雖然出于扶持產業發展以及解決地方財政和就業的需要,地方政府會對它們有一定的政策優惠,但要給予大規模的財政補貼,可能性不是很大,地方政府也沒有此實力,國家也許會給一點,然亦夠不成價格上的競爭優勢。所以,今年以來,美歐相繼以補貼為由,對中國光伏企業發難,從美歐企業來看,或許目的很簡單,就是把中國光伏企業趕出美歐市場,但從國家的角度看,美歐是否有借雙反調查的機會,打垮中國的光伏企業,從而摧毀中國的太陽能行業,進而控制中國的清潔能源產業,也未可知。
中國多數傳統行業從技術和管理角度而言,與美歐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所以,盡管中國制造行銷全球,但不過是代別人加工而已,只處在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而在不多的幾個能夠和美歐企業媲美的行業中,以太陽能為主的清潔能源產業與美歐企業的差距不大,某些方面甚至領先于它們。美歐要在下一輪經濟增長到來時繼續掌控世界的經濟以及競爭規則,就必須尋找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支撐點,并確保其競爭優勢,而清潔能源領域,普遍被認為是帶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的產業,就好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互聯網所起的作用一樣。鑒此,正如業界專家所言,早在金融危機前,美歐就將發展清潔能源作為今后經濟增長的引擎,奧巴馬政府甚至打算通過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讓美國在本世紀繼續領導全球經濟。金融危機后,為實現把清潔能源做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一目標,美歐往往追求在研發和管理上的優勢,并刻意將核心技術的研發留在本國境內。同時,它們還憑借技術、人才、資金以及公民環保意識等各方面的優勢,在氣候談判中施加碳減排壓力,逐步提高相關的碳標準,制造低碳壁壘,制定綠色標準,迫使發展中國家減排,借機向外輸出低碳技術和管理模式。可見,新能源產業,從一開始就被美歐賦予向其他國家推銷清潔能源技術,增加出口能力的“外向型”使命。
清潔能源技術和產業對中國來說,同樣甚至更加具有關乎經濟命脈的作用。因為比起美歐來,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后發大國,對能源的需求會更加強烈。而中國又是一個人均能源少的國家,因此,中國在崛起之路上,必須確保能源供應的暢通。除了積極開發海外能源渠道外,一個重點就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在新能源領域占領一席之地,乃至制高點。而以光伏產業為代表的太陽能產業,是新能源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目前發展迅速,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中國和美歐在新能源領域的這種結構性矛盾,勢必使得中國光伏產業的“外向”之路變得十分艱難,貿易摩擦不斷且烈度日益增強。鑒于光伏組件產品70%出口歐洲,歐盟此時反傾銷,有可能成為壓垮光伏產業最要命的一擊。
所以,對歐盟揮舞的反傾銷大棒,中國別無選擇,只有應戰,重拳反擊,哪怕兩敗俱傷也在所不惜。必須要有這樣的國家意志,才能讓歐盟明白,隨便羞辱一個國家的尊嚴,是要付出相應代價的。
中國光伏產品即使在歐盟市場上存在傾銷,歐盟也應該謹慎行事,因為收益者并非僅有中國,歐盟自身也從也中國產品的傾銷中收益。中國廉價的光伏產品給歐盟的光伏發電普及和推廣帶來明顯效果,歐洲國家政府為此省下大筆補貼,尤其是發起傾銷的德國,根據商務部的說法,中德兩國企業的合作使德國上網電價從2004年起的0.64歐元降至目前的0.16歐元,德國政府的補貼支出因此不斷減少,清潔能源目標得以實現。歐盟故意忽視這點可謂“不義”,在剛剛拿走中國大批合同之后就出手打擊中國企業,又可謂“不仁”。因此,對歐盟的“不仁不義”行為必須堅決回擊,何況如前所述,它還關乎中國未來的產業競爭力這個大問題。
從歐盟來說,目前深陷主權債務危機,也正是中國反擊的好時機。連歐盟一些明智的企業家和分析師都認識到,在歐債危機背景下,控告中國企業對以出口為導向的歐洲經濟來說無異于飲鴆止渴,且這一舉動不利德國能源轉型。中國反擊的手段也是現成的,即對來自美歐的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目前,全國超過一半的多晶硅全是進口自海外,為了搶奪市場,外資們極大壓低了價格,甚至有企業以零價格、只需付海運費的方式向中國企業傾銷。另一反制手段是對從歐盟國家進口的生產太陽能模塊的機械設備進行反傾斜調查。因為中國出口到歐盟的太陽能板的主要材料及生產設備均來自歐洲。如果這些手段還不足以迫使歐盟在隨后的審議中改弦易轍,撤消對中國產品的雙反調查,或者僅處以象征性懲罰關稅,中國還有其他更嚴厲的手段做備用,如無限期推遲剛與空客簽署的飛機購買合同,乃至停止購買歐債。總之,中國有足夠的手段讓歐洲感到切膚之痛,得不償失。
對中國光伏產業而言,則需要從此事中接受教訓,加快技術的轉型升級,把發展的重點放在國內。經過這一役,中國的光伏產業和有關部門及地方應該明白,寄希望于別人是靠不住的,必須開拓國內市場。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新能源產業發展政策,消除發展光伏產業的政策障礙,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電力政策、金融政策,推動和實現光伏發電的應用。目前,隨著生產成本的逐漸下降,光伏發電正在逐步走向平價,從而將消除光伏發電大規模推廣的一大瓶頸。
在世界經濟陷入持續衰退,需要全球尤其是主要大國攜手共抗危機的艱難時刻,歐盟既然不講情面,我們亦沒有必要維持一個虛假的“友好局面”。雖然歐盟的反傾銷短期而言對中國的光伏企業會帶來致命打擊,但長期來說,它只會使得中國的光伏產業帶來更大的競爭力。當然,前提是我們有正確的應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