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常州天合在紐約上市,由此開始了向國際化企業的轉型。到今年年底常州天合將要完成350MW的生產規模,而處于建設中的新廠區將在明年二季度實現量產,最終產能為500兆瓦。“品牌、技術和成本將是天合光能未來的三大戰略重點。”常州天合首席運營官鄒西原如是說。
常州天合首席運營官鄒西原
記者:在過去的一兩年中,有人說,現在中國的光伏產業對技術含量要求甚少,重量輕質,您認為中國光伏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鄒西原:從產品質量上來講,中國光伏產業并不重量輕質,因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產業:技術全球化、資金全球化、人才全球化、設備全球化、材料全球化,中國電池產品的質量與德國、日本等以先進技術著稱的國家并沒有明顯的差距。天合剛得到德國TUV所主辦的太陽能電池衰減測試全球第三名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因為行業的快速增長難免有些廠商會有較多需要努力的空間,但是總體上講,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還是健康有序的。
安裝于天合光能新辦公大樓的太陽能并網發電系統,裝機容量為30kW,從今年二月份開始正式運行,迄今已累計發電12.9MWh(12900度電)
在國際上,目前技術略為領先的是德國和日本,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雖然是技術的搖籃,可是整個國家缺乏量產的基礎。中國在近幾年來急起直追,在量產的技術上事實上已經不輸給其他的國家了。但目前產業發展還是面臨著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1.健全整合的產業鏈 近年來上游硅料,原輔材料和配套設備也隨著整個太陽能產業的蓬勃發展而逐漸齊全了大部分的產業鏈,但是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這對行業的發展是有莫大的意義的。我們希望能更進一步的健全整合產業鏈,讓太陽能行業在中國的能源開展的戰略上占上更重要的地位。
2.建立真正的中國標準 我們現在用的都是歐洲標準,美國標準,所以在國外市場的開展上難免有受制于人的隱憂。如果我們有了國際公認的中國標準,不但可以加強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也一定會大幅提高國內整個產業鏈的質量水平。
3.有序的全國性規劃 中國目前的大多太陽能企業都是自發性的發展,沒有集群效應。如果能有一個全國性的統一規劃,絕對能使行業在國際上更有競爭力。天合光伏產業園就是在這理想下開創的,我們希望能夠以自身企業的力量來帶動行業的趨勢。
4.國內市場的展開 中國很快就要變成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制造國,可是我們的應用量卻是完全的不成比例。中國尚有6000萬無電區人口。西藏、新疆、內蒙古等許多地方的區域供電都有極大的困難,正好是光伏發電的巨大市場。另外,城市并網發電已在北京奧運會國家體育館上嘗試規模化應用,2010年上海世博會展館屋頂也計劃用光伏并網發電系統,但這些都是利好的個案,大規模的市場輔導還需要國家政策支持。
記者:當前光伏市場主流的產品還是以晶體硅為主,能否分析下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和薄膜電池在未來三五年在市場和技術上的走向?常州天合是否有意在未來進軍薄膜太陽能電池產業?
鄒西原:晶硅太陽能電池在市場上占了90%以上的份額,而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晶硅仍然會是市場的主流,而這現象在中國會更是明顯。晶體硅電池最大的長處就是硅材料取得相對容易,量產技術成熟和較高的轉換效率;雖然過去兩年由于市場過熱導致硅料價格上漲使得成本似乎相當不利,但是同時也刺激了整個行業對技術,整合,質量及成本的追求進步,當硅材料的價格因為供需的逐漸平衡而趨于平緩,晶體硅電池的競爭力也會相對的提升。技術突破制造更高轉換效率的電池只是成本進步的冰山一角,更值得注意的是整個供應鏈的成本降低將會是性價比提升的主要因素。
薄膜太陽能電池能夠崛起也有它一定的理由。成本較低只是其中一個主要因素,規避了近兩年(以及未來的)硅材料的競爭,又搭上近幾年半導體業和LCD業界較為低迷的列車,許多新投入太陽能行業者選擇了這個新世代的產品。雖然產品技術較新,但是同時量產整合技術和目前6-8%的轉換效率制約了這個產品的更大發展前景。屋頂(電廠)面積有限,安裝成本較高都是比較普遍的顧慮。薄膜太陽能電池要是能夠突破10%以上的成熟量產轉換率,其市場競爭力將會成倍的提高。
天合光能也有一個團隊在關注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趨勢,持續評估薄膜太陽能技術的成熟度和經濟效益。我們目前還沒有投入生產的具體計劃。
記者:成本和轉化效率是太陽能電池兩個重要的方面。常州天合如何通過企業的運營來降低成本、提高產能?在提高電池的轉換效率上,又有何舉措?
鄒西原:天合光能是垂直一體化的產業模式,所以我們并不是很單純的來看電池線的成本,而是統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