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德國等歐美國家紛紛制定鼓勵光伏發電的政府補貼政策,海外光伏市場持續擴容,而中國的光伏企業也隨之進入了高速的發展期。然而,世事難料,隨著美國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持續蔓延,作為光伏產品主要買方的歐美等國相繼削減發電補貼,光伏發電市場急劇萎縮,產能過剩問題逐漸凸顯,產品價格一路下行,國內光伏企業遭遇“寒冬”,普遍經營困難。
危機之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5月17日,美國商務部初步裁定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31%到250%的反傾銷稅,作為對美國商務部裁決的回應,5月下旬,國內業界巨頭集聚上海,對美國反傾銷的裁定展開聲討,其中尚德董事長施正榮、英利董事長苗連生、天合CEO高紀凡、阿特斯董事長瞿曉華等大佬悉數出席。不過,關于應對的具體方案,國內廠商卻并未達成一致。上游的江蘇中能、賽維LDK、洛陽中硅等多晶硅企業認為,美國的多晶硅企業一直存在對華傾銷,本土企業受到嚴重損害,要對美國多晶硅產品進行雙反調查。不過,下游企業尚德、英利、阿特斯等在譴責美國高關稅政策時,卻反對對美國多晶硅雙反采取報復性的措施。
然而全球范圍內,隨著全球經濟復蘇無望,光伏產業面臨的經濟環境更趨惡劣,繼美國之后,7月24日,歐洲光伏制造商向歐盟提起對華“反傾銷”調查申請。由于歐盟市場的重要性,中國光伏企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及阿特斯四大中國光伏企業,代表光伏發電促進聯盟和中國光伏行業正式發表聯合聲明,強烈呼吁歐盟慎重考慮對華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呼吁中國政府積極維護國內企業合法權益,力求阻止歐盟立案。4大光伏企業甚至阻止了萬人停工抗議。危機在國內愈演愈烈,商務部再也坐不住了。
在應對美國雙反失敗之后,我國商務部態度明顯變得強硬起來,開始聽取上游企業的意見。7月20日,商務部決定針對美國和韓國的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為期3~4個月后將公布初裁,似乎是放了歐盟一馬,然而歐盟似乎并不買賬,仍未改變針對中國光伏企業反傾銷立案的立常
8月13日, 商務部緊急召見光伏四巨頭入京,針對歐盟對華光伏企業“反傾銷”訴訟,商務部日前緊急召見了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等中國光伏企業四大巨頭入京,共商對策。四巨頭提交《關于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將重創我國產業的緊急報告》,該《報告》呼吁,在歐盟反傾銷立案調查進入45天倒計時之際,我國政府、行業、企業應“三位一體”積極應對,制定反制措施。隨侯8月17日,商務部受理了對歐盟多晶硅企業的雙反申請,將在一個月后宣布是否立案。一場光伏產業的國際大展已然打響。
危機之中,國內光伏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各大掌門人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里面最具震撼性的自然應首推光伏巨頭尚德電力施正榮。尚德電力8月15日發布公告,宣布施正榮辭任首席執行官一職,由金緯接任。作為昔日中國光伏界的標桿式人物,施正榮的職務變動引發了廣泛關注,“以退為進”、“金蟬脫殼”等猜測之聲不絕于耳。而這位大佬“淡出”之后,留給尚德的卻是16億美元的巨額債務。
無獨有偶,正處輿論漩渦的另一光伏巨頭賽維LDK也傳出了高管離職消息。賽維LDK較早前發布公告稱,宣布該公司執行董事和戰略執行副總裁施正榮由于個人原因辭職,2012年6月30日立即生效。
另一大巨頭,中國第一家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的光伏一體化企業,也是全球領先的太陽能企業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特斯電力”)僅一季度就虧損2130萬美元,超過2011年虧損額的三分之一。
然而受傷的并不只是中國,面對中國商務部的強勢,德國首先開啟了緩和緊張局勢的旅程,8月30日,在距離歐盟是否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不足10天的關鍵時刻,默克爾4年之內第6次本年第2次,開啟了她的訪華之旅,訪華團的陣容堪稱強大,幾乎聚齊了“德國的半個內閣”。當天,與外界“默克爾將避談光伏”的猜測截然相反,利好消息最終傳出:中國與德國同意通過協商解決光伏產業的有關問題,避免反傾銷,進而加強合作
訪華期間,默克爾在會見記者時明確表示,希望歐盟委員會、有關企業與中方一起嘗試通過溝通交流來排除和解決問題,不要啟動反傾銷程序。“現在還有時間,所以最好是協商加以解決。”
“剛得到消息,中德兩國總理達成共識,歐盟或將取消‘雙反’立案。”8月30日19時,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此言一出,兩岸可再生能源合作交流會議現場頓時沸騰,猶如重大節慶。而受到中德協商解決光伏問題的消息帶動,8月31日開盤,光伏概念股的向日葵強勢漲停,多家光伏股逆勢上漲。
不過事情似乎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順利,盡管有了默克爾的保證,但歐盟委員會似乎并不買賬,隨著默克爾的承諾之后的,卻是光伏業內流傳的“立案不可避免”的傳聞。英利公司總裁助理、法務總監陳卓也表示:商務部上周末致電英利,通報中方已收到歐盟光伏案照會,并召集英利與尚德、天合、阿特斯這 4家光伏企業的代表和反傾銷律師,于9月4日舉行緊急會議商議對策。
而中國商務部和中國駐歐盟使團經商處均拒絕證實這一消息,而歐盟委員會貿易事務發言人克蘭西(John Clancy)對此也保持緘默,僅通過電郵重申:歐盟將在反傾銷申請遞交45天內(最后期限為9月6日)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
歐盟貿易委員卡洛•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在對華光伏反傾銷案件上的強硬措施,算是狠狠地給了德國總理默克爾一記“耳光”,不過也可能的是,光伏或許成為了歐盟與中國討價還價的有力砝碼。
在基本面沒有障礙的情況下,德國企業的反傾銷調查申請并非歐盟的主流看法,但經濟問題可以政治化,這是國際社會的慣例,所以,當中國很在乎光伏議題的時候,光伏貿易和經濟問題便具備了上升為政治議題的可能性。即便最終會不了了之,但這個議題的上下反復卻可以為歐盟贏得談判桌上的主動權和各種資本。
危機之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5月17日,美國商務部初步裁定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征收31%到250%的反傾銷稅,作為對美國商務部裁決的回應,5月下旬,國內業界巨頭集聚上海,對美國反傾銷的裁定展開聲討,其中尚德董事長施正榮、英利董事長苗連生、天合CEO高紀凡、阿特斯董事長瞿曉華等大佬悉數出席。不過,關于應對的具體方案,國內廠商卻并未達成一致。上游的江蘇中能、賽維LDK、洛陽中硅等多晶硅企業認為,美國的多晶硅企業一直存在對華傾銷,本土企業受到嚴重損害,要對美國多晶硅產品進行雙反調查。不過,下游企業尚德、英利、阿特斯等在譴責美國高關稅政策時,卻反對對美國多晶硅雙反采取報復性的措施。
然而全球范圍內,隨著全球經濟復蘇無望,光伏產業面臨的經濟環境更趨惡劣,繼美國之后,7月24日,歐洲光伏制造商向歐盟提起對華“反傾銷”調查申請。由于歐盟市場的重要性,中國光伏企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7月26日,英利、尚德、天合及阿特斯四大中國光伏企業,代表光伏發電促進聯盟和中國光伏行業正式發表聯合聲明,強烈呼吁歐盟慎重考慮對華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呼吁中國政府積極維護國內企業合法權益,力求阻止歐盟立案。4大光伏企業甚至阻止了萬人停工抗議。危機在國內愈演愈烈,商務部再也坐不住了。
在應對美國雙反失敗之后,我國商務部態度明顯變得強硬起來,開始聽取上游企業的意見。7月20日,商務部決定針對美國和韓國的多晶硅進行雙反調查,為期3~4個月后將公布初裁,似乎是放了歐盟一馬,然而歐盟似乎并不買賬,仍未改變針對中國光伏企業反傾銷立案的立常
8月13日, 商務部緊急召見光伏四巨頭入京,針對歐盟對華光伏企業“反傾銷”訴訟,商務部日前緊急召見了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等中國光伏企業四大巨頭入京,共商對策。四巨頭提交《關于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將重創我國產業的緊急報告》,該《報告》呼吁,在歐盟反傾銷立案調查進入45天倒計時之際,我國政府、行業、企業應“三位一體”積極應對,制定反制措施。隨侯8月17日,商務部受理了對歐盟多晶硅企業的雙反申請,將在一個月后宣布是否立案。一場光伏產業的國際大展已然打響。
危機之中,國內光伏企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各大掌門人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里面最具震撼性的自然應首推光伏巨頭尚德電力施正榮。尚德電力8月15日發布公告,宣布施正榮辭任首席執行官一職,由金緯接任。作為昔日中國光伏界的標桿式人物,施正榮的職務變動引發了廣泛關注,“以退為進”、“金蟬脫殼”等猜測之聲不絕于耳。而這位大佬“淡出”之后,留給尚德的卻是16億美元的巨額債務。
無獨有偶,正處輿論漩渦的另一光伏巨頭賽維LDK也傳出了高管離職消息。賽維LDK較早前發布公告稱,宣布該公司執行董事和戰略執行副總裁施正榮由于個人原因辭職,2012年6月30日立即生效。
另一大巨頭,中國第一家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的光伏一體化企業,也是全球領先的太陽能企業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阿特斯電力”)僅一季度就虧損2130萬美元,超過2011年虧損額的三分之一。
然而受傷的并不只是中國,面對中國商務部的強勢,德國首先開啟了緩和緊張局勢的旅程,8月30日,在距離歐盟是否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不足10天的關鍵時刻,默克爾4年之內第6次本年第2次,開啟了她的訪華之旅,訪華團的陣容堪稱強大,幾乎聚齊了“德國的半個內閣”。當天,與外界“默克爾將避談光伏”的猜測截然相反,利好消息最終傳出:中國與德國同意通過協商解決光伏產業的有關問題,避免反傾銷,進而加強合作
訪華期間,默克爾在會見記者時明確表示,希望歐盟委員會、有關企業與中方一起嘗試通過溝通交流來排除和解決問題,不要啟動反傾銷程序。“現在還有時間,所以最好是協商加以解決。”
“剛得到消息,中德兩國總理達成共識,歐盟或將取消‘雙反’立案。”8月30日19時,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此言一出,兩岸可再生能源合作交流會議現場頓時沸騰,猶如重大節慶。而受到中德協商解決光伏問題的消息帶動,8月31日開盤,光伏概念股的向日葵強勢漲停,多家光伏股逆勢上漲。
不過事情似乎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順利,盡管有了默克爾的保證,但歐盟委員會似乎并不買賬,隨著默克爾的承諾之后的,卻是光伏業內流傳的“立案不可避免”的傳聞。英利公司總裁助理、法務總監陳卓也表示:商務部上周末致電英利,通報中方已收到歐盟光伏案照會,并召集英利與尚德、天合、阿特斯這 4家光伏企業的代表和反傾銷律師,于9月4日舉行緊急會議商議對策。
而中國商務部和中國駐歐盟使團經商處均拒絕證實這一消息,而歐盟委員會貿易事務發言人克蘭西(John Clancy)對此也保持緘默,僅通過電郵重申:歐盟將在反傾銷申請遞交45天內(最后期限為9月6日)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
歐盟貿易委員卡洛•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在對華光伏反傾銷案件上的強硬措施,算是狠狠地給了德國總理默克爾一記“耳光”,不過也可能的是,光伏或許成為了歐盟與中國討價還價的有力砝碼。
在基本面沒有障礙的情況下,德國企業的反傾銷調查申請并非歐盟的主流看法,但經濟問題可以政治化,這是國際社會的慣例,所以,當中國很在乎光伏議題的時候,光伏貿易和經濟問題便具備了上升為政治議題的可能性。即便最終會不了了之,但這個議題的上下反復卻可以為歐盟贏得談判桌上的主動權和各種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