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7家美國光伏企業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訴,稱“中國光伏企業向美國市場非法傾銷多晶硅光伏電池,中國政府向國內生產企業提供包括供應鏈補貼、設置貿易壁壘等非法補貼”,要求“聯邦政府對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超過10億美元的關稅”。11月,美國商務部正式發布公告,宣布將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展開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調查,該調查涉及到多達75家中國光伏企業,基本將國內一定規模的光伏企業一網打盡。今年5月,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華太陽能反傾銷補貼初裁結果,認定中國大陸光伏制造商存在從31.14%-249.96%,程度不等的傾銷。
在美國商務部公布初裁結果兩個月之后,中國光伏行業禍不單行,貿易戰再次打響。這一次,對手換做歐洲。對多數中國光伏企業而言,相較于已經失去的美國市場,失去歐洲市場的后果更加慘烈,由于歐洲市場規模更加巨大,失掉歐盟相當于失去50%的出貨市場。
中國光伏行業一次次遭遇貿易戰,背后牽涉的意義和啟示可以從多個角度解讀。
中美、中歐之間的光伏貿易戰,背后都涉及一家叫SolarWorld的德國企業,這是中德企業在光伏產業上宿怨已久的縮影,再往大處著眼,這正是迅速的技術擴散產生的矛盾。一開始,歐美光伏業的發展帶來了中國光伏的最初曙光。以德國為例,2007年,德國本土生產的光伏組件為875兆瓦,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5%,僅能滿足德國安裝需求的67.3%,這就產生了大量的進口需求,直接刺激了中國光伏的崛起。中國最大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在2007年的年產量是其在2002年的54倍。
從理論上看,光伏產業的全球軌跡屬于典型的技術擴散。在這樣的技術擴散過程中,歐美光伏行業的整體態度是糾結的,或者更準確地說,資本的態度是糾結的。由于資本所處行業環節的不同,和中國企業處于相同位置的資本的利益會受到損害,對于這種擴散也是反感的,會不斷企圖阻止—在2007年,德國光伏組件產能占全球第一的地位,僅在一年之后的2008年,即被中國同行超越,每況愈下。而下游資本的態度則截然不同,受益于技術擴散帶來的成本降低,它們對技術擴散的后果持樂見其成的態度—在中國企業積極與歐洲企業的溝通下,包括博世在內的企業已公開表示,不支持SolarWorld的申請,40家歐洲光伏企業已組成游說團,試圖阻止歐盟的雙反立案。
技術擴散背后是技術實力的碰撞。目前,中國企業占據的仍是光伏業的勞動密集和環境污染密集環節,而歐美國家占據研發和原材料環節。但和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同,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拜改革開放不斷積累的經濟和技術實力所賜,中國承接技術擴散的能力不斷發展,能迅速地模仿,掌握相關生產技術,以及制造設備的生產,更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以比西方企業更低的價格供應產品,然后,和最初技術創造者在國際市場上發生直接沖突。而且,由于中國承接技術擴散的實力加強,技術擴散的時間變得更加迅速,上游資本的盈利周期也隨之縮短。
光伏行業只是這一波波瀾壯闊的全球技術擴散和反擴散爭執中的一幕,中國在高速鐵路、新型戰斗機、通訊設備等多個領域,均上演了這種迅速的承接技術擴散,然后華麗轉身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精彩表演。在這一過程中必然充滿各種貿易爭端,可喜的是,中國企業也學會了保護自己、合力抗爭。針對前次美國商務部的“雙反”,在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組織下,14家中國光伏企業聯合抗辯。此次作為回應歐盟此次的反傾銷調查,國內多家多晶硅企業也向中國商務部提出對來自歐盟的多晶硅實行“雙反”調查。
不過,同時應該看到的是,中國企業的這種優勢也是建立在低環境優勢上的。光伏產業雖然屬于清潔能源行業,目的在于環保,但其生產過程卻是一個污染大戶。在中國地方政府的GDP競爭中,光伏企業能夠得到一些明里暗里的照顧,把本該內部化的環境污染外部化,損害當地群眾的利益,也是不難想象的。
從某種意義上看,這種日益增長的承接技術擴散的能力為我們實施彎道超車戰略提供了基礎。但必須重視的是,這種彎道超車往往以地方長官急功近利追求GDP為導向、以政府補貼為手段,以環境污染、勞動者權利受侵害為代價,而由于其不是出于市場自發的水到渠成,而是少數人決策的拔苗助長,最終結果往往也并不美妙。
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為了在計算機領域上趕超美國,曾制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第五代計算機研發計劃,但十年耗資4億多美元后,由于未能實現預想的目標,在1992年宣布終止計劃。而與此同時,基于市場的美國個人電腦的興起引領世界進入了IT時代。就中國而言,不管是光伏行業,還是高鐵技術,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很淺顯的道理,彎道既可是超車的機會,往往也容易發生側翻、脫軌的危險。諷刺的是,從全球來看,歐美光伏行業也正是在全球性的凱恩斯主義大政府的補貼下成長起來的,可以看作他們企圖戰勝自我、戰勝市場的彎道超車,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市場正在嘲笑這次全球性的彎道側翻。
在美國商務部公布初裁結果兩個月之后,中國光伏行業禍不單行,貿易戰再次打響。這一次,對手換做歐洲。對多數中國光伏企業而言,相較于已經失去的美國市場,失去歐洲市場的后果更加慘烈,由于歐洲市場規模更加巨大,失掉歐盟相當于失去50%的出貨市場。
中國光伏行業一次次遭遇貿易戰,背后牽涉的意義和啟示可以從多個角度解讀。
中美、中歐之間的光伏貿易戰,背后都涉及一家叫SolarWorld的德國企業,這是中德企業在光伏產業上宿怨已久的縮影,再往大處著眼,這正是迅速的技術擴散產生的矛盾。一開始,歐美光伏業的發展帶來了中國光伏的最初曙光。以德國為例,2007年,德國本土生產的光伏組件為875兆瓦,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5%,僅能滿足德國安裝需求的67.3%,這就產生了大量的進口需求,直接刺激了中國光伏的崛起。中國最大的光伏企業—無錫尚德在2007年的年產量是其在2002年的54倍。
從理論上看,光伏產業的全球軌跡屬于典型的技術擴散。在這樣的技術擴散過程中,歐美光伏行業的整體態度是糾結的,或者更準確地說,資本的態度是糾結的。由于資本所處行業環節的不同,和中國企業處于相同位置的資本的利益會受到損害,對于這種擴散也是反感的,會不斷企圖阻止—在2007年,德國光伏組件產能占全球第一的地位,僅在一年之后的2008年,即被中國同行超越,每況愈下。而下游資本的態度則截然不同,受益于技術擴散帶來的成本降低,它們對技術擴散的后果持樂見其成的態度—在中國企業積極與歐洲企業的溝通下,包括博世在內的企業已公開表示,不支持SolarWorld的申請,40家歐洲光伏企業已組成游說團,試圖阻止歐盟的雙反立案。
技術擴散背后是技術實力的碰撞。目前,中國企業占據的仍是光伏業的勞動密集和環境污染密集環節,而歐美國家占據研發和原材料環節。但和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同,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拜改革開放不斷積累的經濟和技術實力所賜,中國承接技術擴散的能力不斷發展,能迅速地模仿,掌握相關生產技術,以及制造設備的生產,更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以比西方企業更低的價格供應產品,然后,和最初技術創造者在國際市場上發生直接沖突。而且,由于中國承接技術擴散的實力加強,技術擴散的時間變得更加迅速,上游資本的盈利周期也隨之縮短。
光伏行業只是這一波波瀾壯闊的全球技術擴散和反擴散爭執中的一幕,中國在高速鐵路、新型戰斗機、通訊設備等多個領域,均上演了這種迅速的承接技術擴散,然后華麗轉身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精彩表演。在這一過程中必然充滿各種貿易爭端,可喜的是,中國企業也學會了保護自己、合力抗爭。針對前次美國商務部的“雙反”,在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組織下,14家中國光伏企業聯合抗辯。此次作為回應歐盟此次的反傾銷調查,國內多家多晶硅企業也向中國商務部提出對來自歐盟的多晶硅實行“雙反”調查。
不過,同時應該看到的是,中國企業的這種優勢也是建立在低環境優勢上的。光伏產業雖然屬于清潔能源行業,目的在于環保,但其生產過程卻是一個污染大戶。在中國地方政府的GDP競爭中,光伏企業能夠得到一些明里暗里的照顧,把本該內部化的環境污染外部化,損害當地群眾的利益,也是不難想象的。
從某種意義上看,這種日益增長的承接技術擴散的能力為我們實施彎道超車戰略提供了基礎。但必須重視的是,這種彎道超車往往以地方長官急功近利追求GDP為導向、以政府補貼為手段,以環境污染、勞動者權利受侵害為代價,而由于其不是出于市場自發的水到渠成,而是少數人決策的拔苗助長,最終結果往往也并不美妙。
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為了在計算機領域上趕超美國,曾制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第五代計算機研發計劃,但十年耗資4億多美元后,由于未能實現預想的目標,在1992年宣布終止計劃。而與此同時,基于市場的美國個人電腦的興起引領世界進入了IT時代。就中國而言,不管是光伏行業,還是高鐵技術,本身就是很好的例子。很淺顯的道理,彎道既可是超車的機會,往往也容易發生側翻、脫軌的危險。諷刺的是,從全球來看,歐美光伏行業也正是在全球性的凱恩斯主義大政府的補貼下成長起來的,可以看作他們企圖戰勝自我、戰勝市場的彎道超車,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市場正在嘲笑這次全球性的彎道側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