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光伏企業發表聯合聲明:強烈呼吁歐盟慎重考慮對華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呼吁中國政府積極維護國內企業合法權益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稱,德國企業Solarworld已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申訴,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歐盟委員會有可能近期決定是否立案調查。對此即將升級的全球光伏貿易戰,中國四家最大的光伏企業: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代表光伏發電促進聯盟和中國光伏行業,正式發表聯合聲明,強烈呼吁歐盟立足長遠,從中歐貿易合作以及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危機和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整體利益出發,慎重考慮對華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并呼吁中國政府采取積極果斷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聲明主要強調四點:
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王亦逾發言
一、光伏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任何限制市場的行為,都將置整個行業于危險境地。
促進能源結構變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低碳環保發展是21世紀以來,全人類最統一的夢想,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光伏發電作為新能源優勢的集大成者,正在飛速地使夢想照進現實,以改變能源的利用方式,從而改變人們的生活。
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王亦逾接收媒體采訪
目前,全球光伏市場正在經歷大規模的自我調整。通過理性化的自由競爭,未來可以形成更為科學、更為合理的市場模式。歐盟作為最早倡導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治、經濟體,其光伏產業一直以來也得到了歐盟可再生能源一體化發展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F階段,歐盟應該非常清楚,任何一種限制市場開放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都將會破壞到光伏產業的平衡發展,最終阻礙能源結構改革的進程,阻礙全球共同實現長期節能減排的戰略目標。
二、光伏產業是世界的產業,各國在發展光伏產業的過程中,屬于利益共同體。
過去的8年,由于產業的技術開發,光伏產品價格明顯下降。光伏組件成本實現了1美元/瓦左右。光伏電池轉換率不斷得到提高,從最初的14%達到了今天的19%以上。光伏發電開始真正地走進千家萬戶,而這一切離不開光伏產業在全球分工下的高效合作。
中國光伏產業與各國光伏產業是優勢互補的利益共同體,中國光伏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為世界光伏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生機。僅以歐盟各國為例,2011年,以技術研發,原材料,設備制造等為優勢的歐盟,對華出口光伏設備及原材料總值達75億美元。在近年的光伏貿易方面,歐盟也基本處于順差狀態。而從整個光伏產業的價值鏈看,以規模、制造為優勢的中國,生產大多集中在組件端。其制造增值約每瓦0.2-0.3美元,按現在國際平均太陽能發電裝置安裝成本每瓦大概在2.5-3美元來算,中國也僅占整個光伏價值鏈的8%-10%。
此外,由于光伏產業“全球本土化”的發展特征明顯,中國光伏企業在緩解歐盟各國就業壓力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歐盟目前與太陽能產業相關的崗位約28萬到30萬左右,其中大部分崗位直接或間接來自于中國企業。
因此,要更好地發展光伏產業,也只有繼續加強各國之間的合作,避免貿易壁壘,才能開創出合作和諧、互補共贏的局面。
三、再次強調,中國光伏產業并不存在任何所謂的非法補貼和傾銷問題。
中國光伏產品得到世界各國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和青睞,主要得于其更高的性價比、更好的產品質量和更為全面的售后服務。完全遵循市場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也是中國光伏企業品牌不斷成熟的重要標志。
在此之前,為應對美國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中國光伏企業已向官方提供了大量事實依據,證明中國光伏并不存在任何所謂的非法補貼和傾銷。此外,眾多美國企業、歐洲企業以及國際光伏產業聯盟,也都一致證實和認為:Solarworld為了自身的商業利益,而對中國光伏企業提出的無理訴訟,是毫無依據的。
四、呼吁中國政府積極采取一切必要和果斷的措施,維護中國光伏以及其他出口行業在國際市場上公平競爭等合法權益。
隨著近年來技術和體系的不斷成熟,太陽能光伏已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出口產業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穩增長、促發展”的重要保障支撐。
歐盟和中國分別為世界第一、第三大經濟體,同時又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構建友好公平的貿易環境,符合雙方發展的共同利益。2011年,中國近358億美元的光伏產品出口,近6成以上是到歐盟。而歐盟對中國的出口也是迅猛增長,涵蓋了機械設備、汽車、飛機、農產品、奢侈品等各種行業。如果歐盟跟隨美國,同樣對中國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那么,中國光伏產業將會遭受致命的打擊。與此同時,還會激發中歐之間全面的貿易戰,造成兩敗俱傷的嚴重后果。這種“閉關鎖國”的做法,在全球金融風波尚未結束的大背景下,不僅起不到WTO主要成員國應該積極促進全球經濟復蘇與合作的帶動作用,還會產生難于預估的負面影響,縱容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我們強烈呼吁,在歐盟尚未立案之前,中國政府應與歐盟立即展開高層對話,共同尋求解決方案,爭取事態好轉,阻止立案。若歐盟置中歐經貿合作大局于不顧,執意要立案,中國政府應該采取一切的必要措施,全方位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中國企業也將繼續積極應對,并付出一切努力,堅決捍衛自己的權益。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稱,德國企業Solarworld已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申訴,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歐盟委員會有可能近期決定是否立案調查。對此即將升級的全球光伏貿易戰,中國四家最大的光伏企業: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代表光伏發電促進聯盟和中國光伏行業,正式發表聯合聲明,強烈呼吁歐盟立足長遠,從中歐貿易合作以及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危機和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整體利益出發,慎重考慮對華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并呼吁中國政府采取積極果斷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聲明主要強調四點:
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王亦逾發言
一、光伏產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任何限制市場的行為,都將置整個行業于危險境地。
促進能源結構變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低碳環保發展是21世紀以來,全人類最統一的夢想,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光伏發電作為新能源優勢的集大成者,正在飛速地使夢想照進現實,以改變能源的利用方式,從而改變人們的生活。
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王亦逾接收媒體采訪
目前,全球光伏市場正在經歷大規模的自我調整。通過理性化的自由競爭,未來可以形成更為科學、更為合理的市場模式。歐盟作為最早倡導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政治、經濟體,其光伏產業一直以來也得到了歐盟可再生能源一體化發展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F階段,歐盟應該非常清楚,任何一種限制市場開放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都將會破壞到光伏產業的平衡發展,最終阻礙能源結構改革的進程,阻礙全球共同實現長期節能減排的戰略目標。
二、光伏產業是世界的產業,各國在發展光伏產業的過程中,屬于利益共同體。
過去的8年,由于產業的技術開發,光伏產品價格明顯下降。光伏組件成本實現了1美元/瓦左右。光伏電池轉換率不斷得到提高,從最初的14%達到了今天的19%以上。光伏發電開始真正地走進千家萬戶,而這一切離不開光伏產業在全球分工下的高效合作。
中國光伏產業與各國光伏產業是優勢互補的利益共同體,中國光伏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為世界光伏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生機。僅以歐盟各國為例,2011年,以技術研發,原材料,設備制造等為優勢的歐盟,對華出口光伏設備及原材料總值達75億美元。在近年的光伏貿易方面,歐盟也基本處于順差狀態。而從整個光伏產業的價值鏈看,以規模、制造為優勢的中國,生產大多集中在組件端。其制造增值約每瓦0.2-0.3美元,按現在國際平均太陽能發電裝置安裝成本每瓦大概在2.5-3美元來算,中國也僅占整個光伏價值鏈的8%-10%。
此外,由于光伏產業“全球本土化”的發展特征明顯,中國光伏企業在緩解歐盟各國就業壓力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據不完全統計,歐盟目前與太陽能產業相關的崗位約28萬到30萬左右,其中大部分崗位直接或間接來自于中國企業。
因此,要更好地發展光伏產業,也只有繼續加強各國之間的合作,避免貿易壁壘,才能開創出合作和諧、互補共贏的局面。
三、再次強調,中國光伏產業并不存在任何所謂的非法補貼和傾銷問題。
中國光伏產品得到世界各國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和青睞,主要得于其更高的性價比、更好的產品質量和更為全面的售后服務。完全遵循市場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也是中國光伏企業品牌不斷成熟的重要標志。
在此之前,為應對美國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中國光伏企業已向官方提供了大量事實依據,證明中國光伏并不存在任何所謂的非法補貼和傾銷。此外,眾多美國企業、歐洲企業以及國際光伏產業聯盟,也都一致證實和認為:Solarworld為了自身的商業利益,而對中國光伏企業提出的無理訴訟,是毫無依據的。
四、呼吁中國政府積極采取一切必要和果斷的措施,維護中國光伏以及其他出口行業在國際市場上公平競爭等合法權益。
隨著近年來技術和體系的不斷成熟,太陽能光伏已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出口產業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經濟“穩增長、促發展”的重要保障支撐。
歐盟和中國分別為世界第一、第三大經濟體,同時又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構建友好公平的貿易環境,符合雙方發展的共同利益。2011年,中國近358億美元的光伏產品出口,近6成以上是到歐盟。而歐盟對中國的出口也是迅猛增長,涵蓋了機械設備、汽車、飛機、農產品、奢侈品等各種行業。如果歐盟跟隨美國,同樣對中國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那么,中國光伏產業將會遭受致命的打擊。與此同時,還會激發中歐之間全面的貿易戰,造成兩敗俱傷的嚴重后果。這種“閉關鎖國”的做法,在全球金融風波尚未結束的大背景下,不僅起不到WTO主要成員國應該積極促進全球經濟復蘇與合作的帶動作用,還會產生難于預估的負面影響,縱容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我們強烈呼吁,在歐盟尚未立案之前,中國政府應與歐盟立即展開高層對話,共同尋求解決方案,爭取事態好轉,阻止立案。若歐盟置中歐經貿合作大局于不顧,執意要立案,中國政府應該采取一切的必要措施,全方位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中國企業也將繼續積極應對,并付出一切努力,堅決捍衛自己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