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神九之后,“太空對接”未來將如何演變?上海航天還將唱哪些“大戲”?
朱芝松:對接機構的功能會不斷延伸,未來空間站建設上,飛行器對接成功以后,還要利用對接機構上的轉位機構實現艙體的轉位功能,從而實現空間站的組裝建設。此外,在未來火星探測上,目前的交會對接技術也將助力火星軌道器順利釋放火星車,然后成功對接返回地球。
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們將會承擔40發火箭和20顆衛星任務。在載人航天方面,我國還將發射神舟十號、十一號、天宮二號、貨運飛船;探月工程方面,相繼發射嫦娥二號、三號;深空探測上,承擔火星和小行星理論驗證與相關探測器研制;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5號,也將在“十二五”末實現首發。
另外,在未來空間站建設上,上海除了承擔電源、測控通信、對接機構等熟悉的分系統任務外,還將獨立抓1個實驗艙的任務,這將極大提高整個上海航天的創新科研能力。
記者:這些任務將填補我國航天史上很多空白,如何保證實現?
朱芝松:可以說,這些任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邁進的強力抓手,而這要靠持續不斷地創新。我們已經形成自主創新投入長效機制,“十一五”期間,自主研發投入累計17.2億元,較“十五”期間增長372%;近3年累計自主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院層面自主研發投入從2008年的2000萬元,提高到2012年的2.8億元。
創新不是空話,要靠強大的人才支撐。從2009年至今,我們已引進2300名碩士、300名博士、230名海外高端成熟人才、4名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到2015年,還將增加300至400名博士、2000名碩士。人才引進來,還要留得住、用得好。為此,我們每年投入專項資金用于人才隊伍建設,比如,引進1名博士到一線研究所工作,連續3年每年資助研究所10萬元。另外,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對航天人才從戶口、社保,到子女就學等都是一路綠燈。為了“筑巢引鳳”,我們下大決心,投資3.78億元,在閔行航天城建設900套航天人才公寓,明年將投入使用。
解決了生活的后顧之憂,還要讓人才有事可干,能干成事。為此,我們梳理出未來70項關鍵核心技術,通過“核心技術攀登工程”等平臺牽引,讓年輕人加入到科研攻關中來。
記者:航天這么多好的技術和產品,在軍民技術轉化應用方面有什么舉措?
朱芝松:從上世紀的“五朵金花”,到近年圍繞上海產業發展方向,我們確定了新能源、高端汽配、新材料以及航天特種裝備等航天技術“軍轉民”優勢領域,集中資源發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比如,在新能源領域,利用衛星和飛船電源系統的技術成果,先后孵化了太陽能光伏、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太陽能光伏已基本形成多晶硅、電池、組件到電站系統集成等各個環節的500兆瓦當量的航天光伏產業鏈;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建成了上海市第一條1500萬安時動力鋰離子電池芯及集成系統生產線,具備中等批量(2000輛/年)中小型純電動車用電池組配套能力,與上汽、上海通用進行了配套合作;磷酸鋰電池還成功應用在上海地鐵UPS電源改造項目。
此外,在柔性薄膜太陽電池、北斗二代導航、LED等領域,也在加快推進民用產業化,助力上海城市建設。
朱芝松:對接機構的功能會不斷延伸,未來空間站建設上,飛行器對接成功以后,還要利用對接機構上的轉位機構實現艙體的轉位功能,從而實現空間站的組裝建設。此外,在未來火星探測上,目前的交會對接技術也將助力火星軌道器順利釋放火星車,然后成功對接返回地球。
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們將會承擔40發火箭和20顆衛星任務。在載人航天方面,我國還將發射神舟十號、十一號、天宮二號、貨運飛船;探月工程方面,相繼發射嫦娥二號、三號;深空探測上,承擔火星和小行星理論驗證與相關探測器研制;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5號,也將在“十二五”末實現首發。
另外,在未來空間站建設上,上海除了承擔電源、測控通信、對接機構等熟悉的分系統任務外,還將獨立抓1個實驗艙的任務,這將極大提高整個上海航天的創新科研能力。
記者:這些任務將填補我國航天史上很多空白,如何保證實現?
朱芝松:可以說,這些任務是我國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邁進的強力抓手,而這要靠持續不斷地創新。我們已經形成自主創新投入長效機制,“十一五”期間,自主研發投入累計17.2億元,較“十五”期間增長372%;近3年累計自主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院層面自主研發投入從2008年的2000萬元,提高到2012年的2.8億元。
創新不是空話,要靠強大的人才支撐。從2009年至今,我們已引進2300名碩士、300名博士、230名海外高端成熟人才、4名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到2015年,還將增加300至400名博士、2000名碩士。人才引進來,還要留得住、用得好。為此,我們每年投入專項資金用于人才隊伍建設,比如,引進1名博士到一線研究所工作,連續3年每年資助研究所10萬元。另外,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對航天人才從戶口、社保,到子女就學等都是一路綠燈。為了“筑巢引鳳”,我們下大決心,投資3.78億元,在閔行航天城建設900套航天人才公寓,明年將投入使用。
解決了生活的后顧之憂,還要讓人才有事可干,能干成事。為此,我們梳理出未來70項關鍵核心技術,通過“核心技術攀登工程”等平臺牽引,讓年輕人加入到科研攻關中來。
記者:航天這么多好的技術和產品,在軍民技術轉化應用方面有什么舉措?
朱芝松:從上世紀的“五朵金花”,到近年圍繞上海產業發展方向,我們確定了新能源、高端汽配、新材料以及航天特種裝備等航天技術“軍轉民”優勢領域,集中資源發展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比如,在新能源領域,利用衛星和飛船電源系統的技術成果,先后孵化了太陽能光伏、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太陽能光伏已基本形成多晶硅、電池、組件到電站系統集成等各個環節的500兆瓦當量的航天光伏產業鏈;動力鋰離子電池產業建成了上海市第一條1500萬安時動力鋰離子電池芯及集成系統生產線,具備中等批量(2000輛/年)中小型純電動車用電池組配套能力,與上汽、上海通用進行了配套合作;磷酸鋰電池還成功應用在上海地鐵UPS電源改造項目。
此外,在柔性薄膜太陽電池、北斗二代導航、LED等領域,也在加快推進民用產業化,助力上海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