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展史上首次實現如此大規模的發電側強電壓并網,對光伏電站建設的設計技術、運行管理、并網條件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飛速展開的同時,整個產業的標準化亟待完善。
2011年的青海,是光伏電站建設的熱土。特別是在秋季的格爾木地區,數十家光伏電站在茫茫戈壁上集中開建,建設如火如荼。
這一切源于2011年5月,國家發改委制定的青海省優惠光伏電價政策,即規定凡在當年9月30日前并網發電的青海省的光伏電站,上網電價為1.15元/千瓦時。此后,國家發改委在7月底正式推出1.15元/千瓦時的全國性光伏上網標桿電價,規定在當年7月1日前申報并在當年12月31日前并網的光伏電站均可享受這一電價,青海也在其中,這進一步催熱了光伏電站建設的浪潮。
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青海建成光伏裝機超過1GW,絕大多數成功并網試運行。其中格爾木建設光伏電站23家,裝機容量超過500MW,21家成功并網發電,格爾木因此取得了“世界上最大的光伏電站群”、“世界范圍內首個實現百萬千瓦級光伏電站并網發電的基地”等“五個世界第一”。
然而,這是在光伏發展史上首次實現如此大規模的發電側強電壓并網,對光伏電站建設的設計技術、運行管理、并網條件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大型光伏電站的反思
小杜(化名)是某電力企業的安全管理人員,今年開春后就隨公司的生產運行工作組對公司去年在青海投產發電的光伏電站進行督察。“公司去年在格爾木和青海其他地區投產了好幾個項目,規模不一,為在年底前享受電價政策,原定一年的工期縮減到幾個月,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問題’,看看到底是什么影響了發電量。”小杜對記者說。
小杜所說的“影響了發電量”,指的是其公司去年在格爾木投產的一大型光伏電站。“去年發電量只完成了計劃的四分之一,今年的設計年發電量也是完不成了。”小杜對記者說,“還有一個主要問題是,受到歐洲光伏市場需求減退及歐債危機影響,我國前期大規模上馬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嚴重過剩,去年我們公司在格爾木的光伏項目成本是12元/瓦,現在是5元多/瓦,這條產業鏈已出現嚴重問題。”
小杜在督察中發現,電量上不去的原因有很多,如逆變器的缺陷、故障不能得到及時處理,電池板有破裂損壞的情況等。“發電量受影響很重要的一點是受到青藏直流聯網工程的影響,電網為求系統穩定性而要求光伏電站限負荷運行。網調目前給的最大負荷是電站設計負荷的四分之三,加上備自投裝置為投運,進一步降低了供電可靠性。”小杜對記者說。
小杜和其他同事的任務是查找問題、落實整改,并制定管理和技術標準。“如果光伏電站從設計、安裝、施工到運行管理等都有一套標準體系可遵循,就不會出現那么多問題了。”小杜對記者說。
行業標準亟待建設
“十二五”期間,小杜所在的公司對清潔能源發展提出了很高的目標,今年在青海的光伏電站計劃依舊規模不減。對此,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光伏發電與微網技術實驗室主任、IEEE(全球科技專家聯盟)會員舒杰對記者說,由于這兩年光伏國際市場相對低迷,國家為鼓勵光伏發展,在光伏應用方面加大了扶持資金投入。如正在執行的光電建筑、金太陽示范工程政策性補貼等,極大的推動了國內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的增長。“這兩年隨著光伏電池價格的降低,在日照資源好的地方,企業不需要拿補貼,5-6年就可以收回投資,具有很好的經濟性。另外,很多光伏企業也從設備制造商逐步轉變為光伏電站的投資商。目前西部先圈地-后建設-再擴網已經成了光伏發電行業的普遍做法。國內光伏電站大規模上馬沒有統一的規劃、布局,沒有綜合考慮當地的負荷、電網容量、并網條件等已是常態了。”舒杰說。
正如舒杰所說,小杜所在公司在青海的光伏戰略和光伏電站運行管理中頻出的問題,只是目前大規模上馬光伏電站帶來諸多問題的一個縮影。“我們下決心做光伏行業的領頭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家對太陽能光伏電站相關標準、規范都不全。比如,目前國家還未出臺光伏電站技術監督標準,目前電站的設備參考的是水電廠技術監督標準。沒有這個標準,我們怎么對現役運行設備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技術監督?”小杜對記者說。
事實上,我國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全國太陽光伏能源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了一些太陽光伏能源系統領域的基礎類標準,隨后又對部分國際通用的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光伏標準進行了轉化,替代了原有的部分標準。主要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包括太陽能電池,配套產品中的光伏系統專用控制器和逆變器的地方標準、與光伏系統相關的蓄電池國家標準、與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相關的小型風力發電機標準等,這其中多是推薦標準(GB/T),而非強制標準(GB)。
“從2004年來,國內在制定的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標準、規范還沒有公開執行,光伏部件生產企業主要參考國際IEC標準,2001年前的光伏標準主要是針對太陽電池、組件、獨立光伏系統。2009年以來的“金太陽計劃”、光電建筑扶持資金項目,也沒有統一的并網技術規范,主要是對關鍵部件(組件、并網逆變器)滿足專門檢測認證條件就可通過(如北京鑒衡認證)。如在金太陽項目的實施要求中,企業建設電站所采用的光伏電池組件、逆變器等是通過北京鑒衡等機構認證的,至于建成之后,光伏電站發電性能、并網電能質量等都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舒杰告訴記者。
據中國電科院電力工業電力系統自動化設備質量檢驗測試中心暨國家能源太陽能發電研發(實驗)中心張軍軍向記者介紹,目前太陽光伏能源系統專業涉及光伏材料、太陽電池、太陽電池組件、太陽電池陣、光伏測試系統、光伏系統控制器、光伏系統逆變器、光伏并網系統、光伏應用系統等,主要可以分為材料、組件、部件、并網四類,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用的多是“認證標準”。張軍軍對記者說:“所謂的‘認證標準’可以說只是一種‘應急方案’,是在沒有國標、行標情況下的最低級的標準。
“目前光伏行業獨立光伏電站比較成熟,可參照常規電源管理;小型光伏電站標準存在爭議,還沒有明確國標出來,運營管理的標準也是比較缺乏的。”國網能源研究院研究員王乾坤對記者說。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王斯成認為,目前已經頒布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的國家標準中只有針對戶用光伏系統的標準,而沒有針對光伏獨立電站的國家標準;系統部件,包括控制器、逆變器、光伏專用蓄電池等的國家標準待批準、待完善;光伏產品,如太陽能路燈、太陽能草坪燈、太陽能交通信號、太陽能廣告標識等尚無國家標準。
“有技術標準可依,光伏市場才能規范、產品質量才能保證,如果沒有標準或標準出臺不及時都會直接影響產品或工程質量,也不利于市場的有序發展。”小杜對記者說。
并網標準:光伏標準的重中之重
在記者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由于光伏發電幅照強度波動性、隨機性強,運行控制問題突出,其大規模應用對電網運行提出了新挑戰,光伏分布式接入配電網對電網安全、繼電保護、電能質量產生影響,必須盡快出臺相關的標準規范對光伏并網的特性做出明確的規定,包括資源與負荷如何匹配、運行控制、安全保護。
2009年底,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成立光伏發電及產業化標準推進組的通知》(標委辦工二[2009]226號),決定成立光伏發電及產業化標準推進組,總體推進國家、行業和聯盟光伏標準化工作;編制光伏標準體系,提出光伏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協調光伏標準重大技術問題,監督和檢查光伏標準的質量和進度。成立材料、電池和組件、系統和部件、并網發電四個工作組,其中,并網發電工作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牽頭進行。
作為并網發電工作推進組的組長,中電聯標準化中心主任許松林向記者介紹:自2009年來,并網發電工作組安排立項了光伏發電標準計劃40多項,其中國家標準20項、行業標準20余項。這些標準涵蓋了光伏發電站的設計、安裝、施工、檢測方法、并網的基本要求和建設驗收等關鍵標準。
根據許松林介紹,目前光伏發電并網行業采用的標準為2005年發布的光伏發電站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GB-Z19964-2005),這是一個指導性文件,原定期限為三年,但目前光伏發電并網行業仍只有這一標準可參考。記者查閱了這一標準,標準對光伏發電站電能質量、有功功率、無功功率、運行電壓、電壓調節、運行測試通信信號進行了規定,但規定十分簡單,基本沒有具體可依據操作的細節。
截至記者發稿前,根據記者從中電聯標準化中心得到的最新數據,目前光伏發電及產業化標準推進組并網發電組已經向住建部、國家標委會上報了10項標準,并將很快發布。
“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飛速展開的同時,整個產業的標準化亟待完善,希望有關主管部門加緊批復已上報的標準,以更好地指導光伏發電行業的工程建設和電站的安全運行。”中電聯標準化中心汪毅對記者說。
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飛速展開的同時,整個產業的標準化亟待完善。
2011年的青海,是光伏電站建設的熱土。特別是在秋季的格爾木地區,數十家光伏電站在茫茫戈壁上集中開建,建設如火如荼。
這一切源于2011年5月,國家發改委制定的青海省優惠光伏電價政策,即規定凡在當年9月30日前并網發電的青海省的光伏電站,上網電價為1.15元/千瓦時。此后,國家發改委在7月底正式推出1.15元/千瓦時的全國性光伏上網標桿電價,規定在當年7月1日前申報并在當年12月31日前并網的光伏電站均可享受這一電價,青海也在其中,這進一步催熱了光伏電站建設的浪潮。
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青海建成光伏裝機超過1GW,絕大多數成功并網試運行。其中格爾木建設光伏電站23家,裝機容量超過500MW,21家成功并網發電,格爾木因此取得了“世界上最大的光伏電站群”、“世界范圍內首個實現百萬千瓦級光伏電站并網發電的基地”等“五個世界第一”。
然而,這是在光伏發展史上首次實現如此大規模的發電側強電壓并網,對光伏電站建設的設計技術、運行管理、并網條件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大型光伏電站的反思
小杜(化名)是某電力企業的安全管理人員,今年開春后就隨公司的生產運行工作組對公司去年在青海投產發電的光伏電站進行督察。“公司去年在格爾木和青海其他地區投產了好幾個項目,規模不一,為在年底前享受電價政策,原定一年的工期縮減到幾個月,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問題’,看看到底是什么影響了發電量。”小杜對記者說。
小杜所說的“影響了發電量”,指的是其公司去年在格爾木投產的一大型光伏電站。“去年發電量只完成了計劃的四分之一,今年的設計年發電量也是完不成了。”小杜對記者說,“還有一個主要問題是,受到歐洲光伏市場需求減退及歐債危機影響,我國前期大規模上馬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嚴重過剩,去年我們公司在格爾木的光伏項目成本是12元/瓦,現在是5元多/瓦,這條產業鏈已出現嚴重問題。”
小杜在督察中發現,電量上不去的原因有很多,如逆變器的缺陷、故障不能得到及時處理,電池板有破裂損壞的情況等。“發電量受影響很重要的一點是受到青藏直流聯網工程的影響,電網為求系統穩定性而要求光伏電站限負荷運行。網調目前給的最大負荷是電站設計負荷的四分之三,加上備自投裝置為投運,進一步降低了供電可靠性。”小杜對記者說。
小杜和其他同事的任務是查找問題、落實整改,并制定管理和技術標準。“如果光伏電站從設計、安裝、施工到運行管理等都有一套標準體系可遵循,就不會出現那么多問題了。”小杜對記者說。
行業標準亟待建設
“十二五”期間,小杜所在的公司對清潔能源發展提出了很高的目標,今年在青海的光伏電站計劃依舊規模不減。對此,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光伏發電與微網技術實驗室主任、IEEE(全球科技專家聯盟)會員舒杰對記者說,由于這兩年光伏國際市場相對低迷,國家為鼓勵光伏發展,在光伏應用方面加大了扶持資金投入。如正在執行的光電建筑、金太陽示范工程政策性補貼等,極大的推動了國內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的增長。“這兩年隨著光伏電池價格的降低,在日照資源好的地方,企業不需要拿補貼,5-6年就可以收回投資,具有很好的經濟性。另外,很多光伏企業也從設備制造商逐步轉變為光伏電站的投資商。目前西部先圈地-后建設-再擴網已經成了光伏發電行業的普遍做法。國內光伏電站大規模上馬沒有統一的規劃、布局,沒有綜合考慮當地的負荷、電網容量、并網條件等已是常態了。”舒杰說。
正如舒杰所說,小杜所在公司在青海的光伏戰略和光伏電站運行管理中頻出的問題,只是目前大規模上馬光伏電站帶來諸多問題的一個縮影。“我們下決心做光伏行業的領頭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國家對太陽能光伏電站相關標準、規范都不全。比如,目前國家還未出臺光伏電站技術監督標準,目前電站的設備參考的是水電廠技術監督標準。沒有這個標準,我們怎么對現役運行設備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技術監督?”小杜對記者說。
事實上,我國早在1987年就成立了全國太陽光伏能源系統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了一些太陽光伏能源系統領域的基礎類標準,隨后又對部分國際通用的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光伏標準進行了轉化,替代了原有的部分標準。主要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包括太陽能電池,配套產品中的光伏系統專用控制器和逆變器的地方標準、與光伏系統相關的蓄電池國家標準、與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相關的小型風力發電機標準等,這其中多是推薦標準(GB/T),而非強制標準(GB)。
“從2004年來,國內在制定的太陽能光伏并網發電標準、規范還沒有公開執行,光伏部件生產企業主要參考國際IEC標準,2001年前的光伏標準主要是針對太陽電池、組件、獨立光伏系統。2009年以來的“金太陽計劃”、光電建筑扶持資金項目,也沒有統一的并網技術規范,主要是對關鍵部件(組件、并網逆變器)滿足專門檢測認證條件就可通過(如北京鑒衡認證)。如在金太陽項目的實施要求中,企業建設電站所采用的光伏電池組件、逆變器等是通過北京鑒衡等機構認證的,至于建成之后,光伏電站發電性能、并網電能質量等都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舒杰告訴記者。
據中國電科院電力工業電力系統自動化設備質量檢驗測試中心暨國家能源太陽能發電研發(實驗)中心張軍軍向記者介紹,目前太陽光伏能源系統專業涉及光伏材料、太陽電池、太陽電池組件、太陽電池陣、光伏測試系統、光伏系統控制器、光伏系統逆變器、光伏并網系統、光伏應用系統等,主要可以分為材料、組件、部件、并網四類,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用的多是“認證標準”。張軍軍對記者說:“所謂的‘認證標準’可以說只是一種‘應急方案’,是在沒有國標、行標情況下的最低級的標準。
“目前光伏行業獨立光伏電站比較成熟,可參照常規電源管理;小型光伏電站標準存在爭議,還沒有明確國標出來,運營管理的標準也是比較缺乏的。”國網能源研究院研究員王乾坤對記者說。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王斯成認為,目前已經頒布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的國家標準中只有針對戶用光伏系統的標準,而沒有針對光伏獨立電站的國家標準;系統部件,包括控制器、逆變器、光伏專用蓄電池等的國家標準待批準、待完善;光伏產品,如太陽能路燈、太陽能草坪燈、太陽能交通信號、太陽能廣告標識等尚無國家標準。
“有技術標準可依,光伏市場才能規范、產品質量才能保證,如果沒有標準或標準出臺不及時都會直接影響產品或工程質量,也不利于市場的有序發展。”小杜對記者說。
并網標準:光伏標準的重中之重
在記者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由于光伏發電幅照強度波動性、隨機性強,運行控制問題突出,其大規模應用對電網運行提出了新挑戰,光伏分布式接入配電網對電網安全、繼電保護、電能質量產生影響,必須盡快出臺相關的標準規范對光伏并網的特性做出明確的規定,包括資源與負荷如何匹配、運行控制、安全保護。
2009年底,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成立光伏發電及產業化標準推進組的通知》(標委辦工二[2009]226號),決定成立光伏發電及產業化標準推進組,總體推進國家、行業和聯盟光伏標準化工作;編制光伏標準體系,提出光伏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協調光伏標準重大技術問題,監督和檢查光伏標準的質量和進度。成立材料、電池和組件、系統和部件、并網發電四個工作組,其中,并網發電工作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牽頭進行。
作為并網發電工作推進組的組長,中電聯標準化中心主任許松林向記者介紹:自2009年來,并網發電工作組安排立項了光伏發電標準計劃40多項,其中國家標準20項、行業標準20余項。這些標準涵蓋了光伏發電站的設計、安裝、施工、檢測方法、并網的基本要求和建設驗收等關鍵標準。
根據許松林介紹,目前光伏發電并網行業采用的標準為2005年發布的光伏發電站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GB-Z19964-2005),這是一個指導性文件,原定期限為三年,但目前光伏發電并網行業仍只有這一標準可參考。記者查閱了這一標準,標準對光伏發電站電能質量、有功功率、無功功率、運行電壓、電壓調節、運行測試通信信號進行了規定,但規定十分簡單,基本沒有具體可依據操作的細節。
截至記者發稿前,根據記者從中電聯標準化中心得到的最新數據,目前光伏發電及產業化標準推進組并網發電組已經向住建部、國家標委會上報了10項標準,并將很快發布。
“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飛速展開的同時,整個產業的標準化亟待完善,希望有關主管部門加緊批復已上報的標準,以更好地指導光伏發電行業的工程建設和電站的安全運行。”中電聯標準化中心汪毅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