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內的多晶硅可達產產能已經超過了9萬噸,但實際產量只有27000噸;但當年的多晶硅總需求卻達到了9.5萬噸,同期進口多晶硅量6.7萬噸。
這種多晶硅進口量增加而國內產能卻閑置的怪現象,起因只有一個,就是中國本土的多晶硅廠家的成本無法與國外競爭。目前,我國的多晶硅的生產技術都是引進德國上個世紀60年代的西門子法工藝,只做了少量所謂的改良;但在多晶硅價格飛漲的年頭,沒有人去深思這個問題。由于是低水平引進,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盡管中國產能產量大幅增加,但成本只有個別廠家的成本能夠在20萬元/噸以下。在2011年的光伏低潮中,多晶硅市場價格降到了19萬元人民幣/噸,由于國內廠家的生產成本大部分高于市場價,下半年大部分廠家停產,高額引進的設備開不了工,只能坐望國際廠商大量進口。面對大量的市場卻不得不停產,甚至破產,這是多晶硅產業投資崇洋媚外、不思創新、一味引進的必然結果。
多晶硅的價格的持續下跌原因有三個:一是光伏行業2010年的產能快速擴張導致了2011年的產能相對過剩;二是歐洲于2010年紛紛宣布下調光伏補貼,使得2011年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被提前在2010年透支了大部分,因而導致2011年增速放緩;第三個原因才是歐債危機的不明朗使得人們對于政府拿錢支持光伏產業的決心和能力有了憂慮。
其實,2011年的行業低谷是絕大多數人預料到了的。但可以說,沒有一個人預料到這個低谷低的如此深,延續的時間又如此之長。一個典型的案例可以說明這一點。幾個溫州的老板聽說2011年光伏要出現低谷,于是早早就準備了一大筆錢,在9月份多晶硅從80萬跌到33萬時,果斷地買進了數百噸,完成了一次抄底。結果之后還是不斷地陰跌,結果到了12月底,跌到了20萬時,感覺到已經是最低點了,為了減少損失,再次動用資金又進了數百噸;等到春節一過,確實開始反彈,大家開始期盼,結果價格漲到21萬元附近又開始掉頭向下,一直跌到了目前18萬元。
最近的一波是一些人的最后期望。他們在低谷來臨時沒有準備,希望在10月份反彈的希望破滅,然后第二波希望是年底,依然破滅,第三波希望就是3月底,但還是依舊破滅。
這次低谷其實不能叫風暴,可以成為蕭條。 因為它不像2008年那樣陡然下降,而是逐步跌落的。就像青蛙被放在一鍋冷水里被放上了火盆,等到發現時,已經受傷了。
這種多晶硅進口量增加而國內產能卻閑置的怪現象,起因只有一個,就是中國本土的多晶硅廠家的成本無法與國外競爭。目前,我國的多晶硅的生產技術都是引進德國上個世紀60年代的西門子法工藝,只做了少量所謂的改良;但在多晶硅價格飛漲的年頭,沒有人去深思這個問題。由于是低水平引進,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盡管中國產能產量大幅增加,但成本只有個別廠家的成本能夠在20萬元/噸以下。在2011年的光伏低潮中,多晶硅市場價格降到了19萬元人民幣/噸,由于國內廠家的生產成本大部分高于市場價,下半年大部分廠家停產,高額引進的設備開不了工,只能坐望國際廠商大量進口。面對大量的市場卻不得不停產,甚至破產,這是多晶硅產業投資崇洋媚外、不思創新、一味引進的必然結果。
多晶硅的價格的持續下跌原因有三個:一是光伏行業2010年的產能快速擴張導致了2011年的產能相對過剩;二是歐洲于2010年紛紛宣布下調光伏補貼,使得2011年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被提前在2010年透支了大部分,因而導致2011年增速放緩;第三個原因才是歐債危機的不明朗使得人們對于政府拿錢支持光伏產業的決心和能力有了憂慮。
其實,2011年的行業低谷是絕大多數人預料到了的。但可以說,沒有一個人預料到這個低谷低的如此深,延續的時間又如此之長。一個典型的案例可以說明這一點。幾個溫州的老板聽說2011年光伏要出現低谷,于是早早就準備了一大筆錢,在9月份多晶硅從80萬跌到33萬時,果斷地買進了數百噸,完成了一次抄底。結果之后還是不斷地陰跌,結果到了12月底,跌到了20萬時,感覺到已經是最低點了,為了減少損失,再次動用資金又進了數百噸;等到春節一過,確實開始反彈,大家開始期盼,結果價格漲到21萬元附近又開始掉頭向下,一直跌到了目前18萬元。
最近的一波是一些人的最后期望。他們在低谷來臨時沒有準備,希望在10月份反彈的希望破滅,然后第二波希望是年底,依然破滅,第三波希望就是3月底,但還是依舊破滅。
這次低谷其實不能叫風暴,可以成為蕭條。 因為它不像2008年那樣陡然下降,而是逐步跌落的。就像青蛙被放在一鍋冷水里被放上了火盆,等到發現時,已經受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