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盛光電的主要業務包括硅片及電池、組件等的生產與銷售,同時也做光伏電站的EPC項目。關于此事,CEO佘海峰對外界的回答是:“硅片廠因為在發展上不存在競爭優勢,所以在經過慎重考慮后決定取消該項目,將硅片廠切換到組件和系統的生產和制造。”
在隨后到來的SNEC的展會上,世紀新能源網專訪中盛光電的CEO佘海峰先生,為我們解讀中盛光電的戰略轉移構想以及他對光伏市場的睿智觀點。
世紀新能源網:佘總,請您介紹一下中盛光電目前的運作情況怎樣?
佘海峰:中盛光電在中國主要做兩方面的事情:第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我們在海外EPC業務做的很大,應該是中國最早做的;我們希望把海外很多EPC成功的經驗和技術優勢帶到中國市場來,所以今年展會主題叫:從世界回到中國,也是契合這個主題,把國外很多經驗帶到中國市場。
第二方面,我們在中國做項目的開發,因為我們不想在中國做純粹的組件銷售,我們還是希望能更多的介入到項目開發,以項目開發帶動業務的發展,所以這些是兩塊,一塊是EPC,一塊是項目開發。
世紀新能源網:國內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國內項目招標是出現幾次超低報價事件,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佘海峰:首先是我們的態度、我們的戰略,一般情況下我們是根據成本報出合理的價格,從來不會用超低的價格贏得訂單,因為沒有意義。
其次,我覺得這是短期的現狀,短期企業為了生存,或者庫存比較大,為了求生存沒有辦法,慢慢的大家發現這樣做下去自己沒有利潤,而且現金流壓力很大,因為賬期也很長,慢慢也沒有人做這個事情。我覺得最終還是市場決定的,這是一個短期行為,短期現象,因為這個行業很年輕,慢慢會走上成熟,大家會覺得選擇什么樣的方式企業能夠生存才行,能夠發展才行。
世紀新能源網:面對這樣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盛有哪些企業獨特的優勢?
佘海峰:我們有兩個優勢:
第一是商業模式的差異化,因為我們是中國第一家在海外市場做電站EPC和電站運營管理的公司,早在2008年我們就開始做,這就奠定了我們后來的整個商業模式,專注于終端和專注于客戶的模式,這是一大差異化。這個差異也保證了我們在2011年整個市場波動非常大的時候非常穩定,因為簡化終端的客戶渠道和電站EPC,使我們直接面對投資者。
第二是產品創新這一塊也是非常重要的,為什么行業在2010年競爭這么激烈,就是因為同質化太嚴重,所有公司展出的產品都是一模一樣。如果產品在同質化這么嚴重的情況下,唯一可以競爭的手段就是價格,所以大家為什么拼命的打價格戰也是這個原因。
這時候什么樣的企業能夠生存的更好,就是在產品上能夠有一些獨特性和差異化,開發出更加符合客戶需求的差異化的產品,這樣才能夠跳出競爭的紅海。所以一個是商業模式的差異化,還有一個是產品的差異化,這是我們保持優勢的兩個方向。
世紀新能源網:面對國內的光伏市場尚未真正啟動,而美國政府出臺的雙反政策,加上歐洲的削減補貼政策,您對現在階段市場有哪些看法?
佘海峰:一方面你們看到很多市場補貼在下降,這是從悲觀來看的。但是如果從樂觀來看,全球市場每年都保持非常穩定的增長,這是第一。
第二,隨著太陽能成本的下降,越來越多的市場加入到太陽能應用的大軍里面來?,F在市場越來越分散,過去我們看在很多公司銷售業績里面德國市場、意大利市場能占到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現在德國市場只占中盛光電內部銷售的20%左右,所以越來越分散。而且隨著成本的下降,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加入到新能源運用當中來,比如東南亞市場、澳大利亞市場、南非市場、南美市場,很多新興市場成長出來,對太陽能應用來說越來越接近平價上網,讓太陽能成為很多政府的第一選擇。
我覺得國際市場沒有問題,問題在于我們中國的光伏行業爆發式增長導致的產能過剩,市場還是非常穩定的。
世紀新能源網:您還是比較樂觀的看待市場,但是現在很多人稱現在的光伏市場處于寒冬期,您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
佘海峰:我不覺得在寒冬期,2011年我們是中國非常少數的處于盈利狀態太陽能企業之一,2012年我們估計也是盈利狀態,從銷售額、銷售量、利潤,我們2010年、2011年、2012年都在增長,所以我沒有看到這個行業的寒冬期。
我認為寒冬指對那些客戶很單一、投資沒有任何技術優勢、產品過度集中在產能最過剩的企業。寒冬期是說哪些決策和投資是失誤的企業。光伏行業到今天為止依然有很多企業有很多機會可以做的很好。
比如說現在硅片的產能已經嚴重過剩,還繼續投資硅片,那他是找死,就是自己往冰窟里面鉆,這個不能怪別人。任何一個行業的波動是有的,但是任何一個行業在任何時間段都有做的好、做的差的企業。
所以我認為,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不好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