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D Solarbuzz上海辦公室,2012年5月7日—根據最新出版的NPD Solarbuzz太陽能設備季度報告指出,一線太陽能電池廠商的有效產能與2012年全球太陽能需求預期相符,臺灣電池廠商已經成為太陽能終端市場需求的晴雨表。
“如今太陽能產業的真實產能究竟有多少?” 這可能是過去的六個月里被問到次數最多的問題。問題的由來不是出于簡單的好奇心,產能水平關系到供給水平和庫存水平、模塊的現貨價格、計劃的稼動率以及長期的產能擴張和資本支出計劃。
了解產能水平不能直接將已到貨生產設備的產能相加,這種統計辦法往往會誤導大眾。 看看用這種學院派方法得到的數字吧: 50GW, 60GW還是甚至70GW?
現在拿這些登上新聞頭條的數字和2012年大約30GW的太陽能市場需求水平比較一下, 我們很容易明白產能問題為什么引人熱議,實際上,是為什么令人困惑。
市場需求影響產能水平
太陽能產業對產能的定義在過去稍微有些“寬松”。通常的情況是,所有的產能都被統計在內,而不管這個產能是否會被市場接受,又或者在廠商宣布產能后實際上是否有下游業務值得去維持設備運轉。
強調“有效”產能提供了受歡迎的解決之道,能夠幫助解決上述問題。 有效產能被定義為在某一時間有能力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電池/模塊的制造產能。 而不在定義內的其他產能則為“無效”產能,在考慮產能/利用率和供需關系分析時候可以去除掉。
雖然許多廠商仍期待重新啟用休眠中的產能,但冀望在2011年沒有競爭力的產能能夠在2013年重啟并富有競爭力,或許是一廂情愿。
任何市場需求的增長都將帶動著有效產能利用率的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市場領先者的產能擴張,而沒有競爭力的產能并不會被重新利用。
排除沒有競爭力的產能
有幾種方式可以排除無效產能。 最簡單的是當公司選擇退出產業或者經營失敗(比如破產等)而帶來的產能退出;其次是排除閑置過久的休眠產能(實際上是檢修好并封存的);最后,量產的產能水平需要每個季度都徹底地回顧一遍。
量產的產能不同于銘牌產能,或者設備的指標產能。 量產的產能有上下的波動和限度,在今日的太陽能行業“下限”遠比“上限”更有研究價值。
舉例來說,過去晶體硅產能擴張階段時的部分生產線能夠以超過銘牌產能100%的利用率來運行。 相反地,一些薄膜廠商如果7天24小時地運轉,產能利用率只有50-60%。
接下來,將廠商的設備開機時間、產品良率、員工班次安排計算在內也是必不可少的。 舉個例子,中國三線晶體硅廠商的一條30MW的生產線可能只會安排一個生產班次,生產間隔的停機時間非常長。 很快地,一個名義產能為30MW的工廠就變成了一個實際產能為5MW的工廠。
最后,新廠投產到量產的調試階段必須考慮進去,以區分銘牌產能(年終最高產能)和年度產能(全年可用產能)。大量制造產能在2010到2011年期間交付使用,年終產能和年度產能的差別是不可忽視的。
最后我們考慮的產能就是“年度有效”產能,這是回顧每個季度供需變化和庫存變化時的關鍵數據。 產能利用率的計算也應該參考這一數字,得出有效產能轉換率。
評估2012年的供需平衡
圖表一提供了2011和2012年上述的不同定義下的產能說明。 在2012年,在已經量產的工廠里生產運營的銘牌年終產能已經超過60GW的水平。 然而,年度有效產能只有43GW,包括了超過100多家電池/模塊和薄膜廠商。 對這些產能進一步的分類如下。
圖表一、一線晶硅和薄膜電池廠商2012年的有效產能將達到26GW,接近NPD Solarbuzz近期預測的最有可能的市場需求水平的下界。
來源:NPD Solarbuzz太陽能設備季度報告
產能分類要考慮不同的廠商類型, 一線廠商的特征是大規模生產和低廉的成本。他們能滿足電池/模塊市場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他們有銷售渠道和儲備訂單。 如今,我們認為一線廠商的隊伍內有21個廠商。
一線電池廠商2012年的年度有效產能將達到26GW,中國和臺灣廠商在其中占據21GW。 這兩個數字提供了2012年的供需關系潛在的驅動因素,并說明了為什么一些廠商在全速生產而另一些沒有訂單的廠商則開始考慮要是否要留在產業內。
臺灣電池制造業如今是太陽能終端市場需求的晴雨表
在剛剛結束對臺灣主要晶體硅太陽能廠商的拜訪后,NPD Solarbuzz分析師發現,很明顯臺灣的電池廠商目前是市場有效供需的基準。
臺灣電池廠商地位的提高并不令人吃驚,他們已經維持了一段時間的領先,而2011年開始的美國“雙反”貿易事件提供了新的優勢。
在“反傾銷”聲浪之前,從臺灣出貨到到日本和中國一線晶體硅模塊廠商的電池出貨量就一直在增長。當中國一線廠商的垂直一體化策略占據行業主流時,像昱晶、茂迪和新日光這樣的廠商早已從產業鏈專業化中獲益。
何時需要更多的產能?
當討論終端市場的供需關系和價格環境時,了解產能問題是必須的,這一點對設備供應鏈是同等重要但又稍有不同。對于太陽能主要設備廠商,答案最終指向新進訂單的期望和新增產線的設備建造計劃。
在2010年和2011年太陽能設備支出市場規模(有些人為的)都膨脹到100多億美金以上。 這使人們對太陽能收益的預期更升高到類似半導體或者液晶顯示面板等行業的水平,并使得很多廠商產生了最終被證明是不可能實現的期待水平。
進一步地,產能的問題也可以這樣提出: “領先的太陽能廠商什么時候才能對長期的太陽能市場需求有足夠的信心,并開始簽署下一輪設備資本支出的合約?” 但是這個問題伴隨著很多未知的小問題,包括:目前閑置的設備如何處置? 二手設備市場是否會侵蝕一線廠商產能擴張過程中的新設備市場? 如果行業無法在整個價值鏈上達成技術路線圖上的廣泛共識的話,設備會怎樣發展?
最終,可能還是臺灣電池廠商給我們提供這些問題的答案。 當2012年下半年產能擴張再度來臨時,昱晶,茂迪和新日光會采用什么技術路線和策略? 臺灣電池生產是否會滿足保利協鑫和昱輝推廣類單晶的愿望? 高效概念是否會被推廣應用? 硅晶圓的類型是否會簡單的從P型多晶轉移成P型單晶再到N型單晶,以在未來的2到3年里將轉換效率逐漸提升到接近20%的水平?
NPD Solarbuzz太陽能設備季度報告為太陽能設備廠商駕馭支出周期的挑戰提供直至2016年的全面訊息,包括發現目標客戶或競爭對手,了解細分到關鍵制程設備的市場營收,以及各個太陽能制造商每季度的精確擴產時間表。
報告囊括了完整的產能產量數據庫,涵蓋超過390個多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制造商,并有一份關于技術分析和設備支出趨勢的PowerPoint文件。所有的數據和分析按季更新,包括超過650個工廠的1400個產能擴張階段的最新季度擴張和支出活動, 同時分析和預測了未來12個月內的領先太陽能設備廠商的活動,包括太陽能設備的營收,銷售和存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