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中國第一條多晶硅生產線的多晶硅企業——峨嵋山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峨嵋山的工廠,被迫停產。
外有多晶硅企業競爭的巨大沖擊,內有高企電價、盲目投資帶來的巨大壓力,中國多晶硅企業內外交困。可以預見,在這場自我救贖戰中,80%的中小企業將無奈出局,而大企業則將面對更加來勢洶洶的挑戰。
開工就虧損
下午3點,正是上班時間,然而,峨嵋山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峨嵋山的工廠卻是另一番景象——偌大的工廠,不僅沒有聽到隆隆的機器聲,甚至除了保安之外沒有一個工人。
“已經快5個月了。”2012年3月28日,東氣集團峨嵋山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峨嵋山半導體)總經理王小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道。
這家昔日素有光伏界“黃埔軍校”之稱、擁有中國第一條多晶硅生產線的多晶硅企業,如今被迫停產。
“開工就意味著虧損。”王小強無奈地說。
自2011年年底至今,“停產潮”已席卷四川的樂山、成都、雅安等地,包括新光硅業、東氣峨半、四川瑞能、四川永祥、天威四川和樂電天威等在內的多晶硅企業,幾乎全部停產。根據南方周末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僅四川一地,總計約兩萬噸的多晶硅生產線幾乎在去年年底同一時間“戛然而止”,涉及國有資產上百億元。
就在四年前,四川樂山還曾經雄心勃勃地立志于成為“中國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基地”,打造中國的“硅谷”。
“目前還在開工的瑞能和永祥,也基本處于以搜集實驗數據為目的的運營,月產量不足100噸。”四川一家光伏企業高管透露。
停產潮不止席卷四川一地。來自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多晶硅產業出現嚴重的庫存積壓,已投產的43家多晶硅企業僅剩8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其余企業已經停產,停產率已高達80%;仍開工企業中,多數因虧損運行,正逐步減少產量。
“去年年底,多晶硅價格一路跌至25萬元/噸,最低的時候一度跌至14萬-15萬元/噸。”王小強說。這樣的價格讓生產成本維持在40-45美元/公斤的峨嵋山半導體,一下落入現金流為“負”的尷尬境地。
對于投產比較早、規模較小以及成本較高的多晶硅企業來說,25美元左右的價格幾乎等于扼住了他們生存的“喉嚨”。這些企業占到中國多晶硅生產企業的85%,涉及行業近一半的產能。“生存的可能性基本不大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秘書長林如海說。
巨大的行業波動還波及了包括江蘇中能、洛陽中硅等在內的國內多晶硅“明星企業”。
這些依靠規模效應帶來較低成本,年產量在數萬噸級的大企業雖不至于“關門歇業”,“但我們已經是在薄利運營了,處境也很困難。”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雙反”抱團取暖
明星企業首先坐不住了。
一個月前,江蘇中能聯合十幾家中小企業向中國商務部提交了“雙反”調查申請,對美、韓兩國出口中國的多晶硅原料提出“雙反”調查——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申請材料已經于3月2日之前遞交給中國商務部。“目前,商務部還沒有立案。”林如海透露。
“如同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一般,我們要和下游企業團結在一起,抱團取暖。”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沒有正面回答記者關于“雙反”調查申請一事,卻說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抱團取暖”之說,源自2011年10月美國針對中國光伏電池提起的“雙反”調查。作為反制措施,江蘇中能等上游企業針對美國的多晶硅產品提起同樣的“雙反”調查。
提出針對美國多晶硅產品“雙反”調查基于這樣一個事實:美國對中國多晶硅出口量從2008年5371噸增長至2011年17476噸,增長幅度為225%;出口額從2008年7.5億美元增長至2011年10.4億美元。
“美國韓國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基本在25美元左右,但其在國內的銷售價格經常低于這一價格。”呂錦標認為,美國以及韓國多晶硅企業存在嚴重的補貼和傾銷“嫌疑”。
不過,下游企業似乎并不熱心。
早在2011年年底,江蘇中能就在業內的一次會議上透露了提起“雙反調查”申請的提議,當時就遭到了下游企業的反對,包括尚德在內的下游企業紛紛前往行業協會抱怨。由于反制可能帶來的上游多晶硅價格上漲,會給已經“勒緊褲帶”過日子的下游電池組件企業“雪上加霜”。
對此,林如海的解釋是:“有所反應,比沒有反應要好,有時候,表明一個姿態更重要。”
在更多的業內人士看來,“雙反”調查更多是一個“談判的籌碼”,“至于是否會真正實施,只要給對方產生了壓力,爭取了時間,伴隨著國內企業生產成本的逐步下降,‘雙反’也就達到了目的。”
顯然,這能夠為薄利運營的大企業帶來一絲可能的“喘息機會”。然而,對于包括峨嵋半導體這些中小規模的多晶硅企業來說,已經沒有時間等待了。
作為中國技術力量最雄厚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峨嵋山半導體已經決意回歸自己的“老本行”——電子級多晶硅生產,應用于電子元件,而不再“留戀”太陽能多晶硅。
更多的多晶硅企業,則只能在這次來勢洶洶的停產潮中無奈“出局”。
內外交困,自我救贖?
在經歷過去幾年周期性的漲跌后,此輪停產無疑對國內多晶硅企業是“致命一擊”。
剛剛過去的一周,國家發改委產業司緊急找來包括江蘇中能、洛陽中硅、賽維LDK以及峨嵋半導體在內的幾家多晶硅企業進行調研座談。
在這次會上,王小強主要反映了四川多晶硅企業面臨的困境。他說目前的困境一是美韓多晶硅企業大量出口中國帶來的沖擊;二是在于四川企業的“天生缺陷”:投產較早、規模較小,尤其是四川高達0.68元/度的電價成為當地多晶硅企業降低成本最大的“攔路虎”。
事實上,在2008年多晶硅投資熱潮之時,包括四川多晶硅企業存在的這些“天生缺陷”都被人忽視了。早在2008年,多晶硅價格徘徊在300美元/公斤左右時,當年開建的硅材料項目接近50個,建設規模超過10萬噸,總投資超1000億元。
此輪停產的多晶硅企業多是當年投資熱潮之中投資建設,并大多在2011年上半年進入正常運轉。“正準備進一步技術改造以降低成本,多晶硅市場就一路跌至目前的‘低谷’。”王小強感慨,峨嵋半導體沒有趕上多晶硅發展的好時光。
“德國補貼政策的全面退出,標志著第一次有政府退出光伏產業。”多晶硅生產商大全新能源首席執行官姚公達談及此輪“停產潮”,心情頗為復雜。
“當多晶硅產能逐漸從德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德國一步步戰略性地逐漸退出光伏補貼,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姚公達說,“但由于中國從一開始就沒有戰略性的補貼政策,相比國外,剛剛發展沒幾年的中國多晶硅產業被置于目前這樣一個低利潤、甚至虧本的市場中,不得不說有點可惜。”
面對來勢洶洶的國外多晶硅企業,正在逐步啟動的國內市場,即便是僅存的國內多晶硅廠家的命運也充滿了變數。
“相比國外產品,我們的多晶硅產品成本幾乎與之不相上下,未來中國多晶硅企業還是很具備競爭優勢的。”國內一家大型多晶硅生產廠的高管對南方周末記者這樣說道。
然而,從下游企業目前的選擇來看,卻無法讓這位高管如此自信。
“目前我們的采購90%來自美國、韓國和德國,由于國內多晶硅產品在質量穩定性上不及國外,在未來一兩年內,我們還將主要以進口多晶硅為主。”來自國內最大的光伏企業英利集團,其供應總公司總經理邊云娜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未來一兩年,國外多晶硅進口量還將進一步增長,擠壓剩余的多晶硅企業的生存空間,”王小強如此判斷。 (記者 袁瑛)
外有多晶硅企業競爭的巨大沖擊,內有高企電價、盲目投資帶來的巨大壓力,中國多晶硅企業內外交困。可以預見,在這場自我救贖戰中,80%的中小企業將無奈出局,而大企業則將面對更加來勢洶洶的挑戰。
開工就虧損
下午3點,正是上班時間,然而,峨嵋山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位于峨嵋山的工廠卻是另一番景象——偌大的工廠,不僅沒有聽到隆隆的機器聲,甚至除了保安之外沒有一個工人。
“已經快5個月了。”2012年3月28日,東氣集團峨嵋山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峨嵋山半導體)總經理王小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道。
這家昔日素有光伏界“黃埔軍校”之稱、擁有中國第一條多晶硅生產線的多晶硅企業,如今被迫停產。
“開工就意味著虧損。”王小強無奈地說。
自2011年年底至今,“停產潮”已席卷四川的樂山、成都、雅安等地,包括新光硅業、東氣峨半、四川瑞能、四川永祥、天威四川和樂電天威等在內的多晶硅企業,幾乎全部停產。根據南方周末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僅四川一地,總計約兩萬噸的多晶硅生產線幾乎在去年年底同一時間“戛然而止”,涉及國有資產上百億元。
就在四年前,四川樂山還曾經雄心勃勃地立志于成為“中國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基地”,打造中國的“硅谷”。
“目前還在開工的瑞能和永祥,也基本處于以搜集實驗數據為目的的運營,月產量不足100噸。”四川一家光伏企業高管透露。
停產潮不止席卷四川一地。來自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多晶硅產業出現嚴重的庫存積壓,已投產的43家多晶硅企業僅剩8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其余企業已經停產,停產率已高達80%;仍開工企業中,多數因虧損運行,正逐步減少產量。
“去年年底,多晶硅價格一路跌至25萬元/噸,最低的時候一度跌至14萬-15萬元/噸。”王小強說。這樣的價格讓生產成本維持在40-45美元/公斤的峨嵋山半導體,一下落入現金流為“負”的尷尬境地。
對于投產比較早、規模較小以及成本較高的多晶硅企業來說,25美元左右的價格幾乎等于扼住了他們生存的“喉嚨”。這些企業占到中國多晶硅生產企業的85%,涉及行業近一半的產能。“生存的可能性基本不大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秘書長林如海說。
巨大的行業波動還波及了包括江蘇中能、洛陽中硅等在內的國內多晶硅“明星企業”。
這些依靠規模效應帶來較低成本,年產量在數萬噸級的大企業雖不至于“關門歇業”,“但我們已經是在薄利運營了,處境也很困難。”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雙反”抱團取暖
明星企業首先坐不住了。
一個月前,江蘇中能聯合十幾家中小企業向中國商務部提交了“雙反”調查申請,對美、韓兩國出口中國的多晶硅原料提出“雙反”調查——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申請材料已經于3月2日之前遞交給中國商務部。“目前,商務部還沒有立案。”林如海透露。
“如同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一般,我們要和下游企業團結在一起,抱團取暖。”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沒有正面回答記者關于“雙反”調查申請一事,卻說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抱團取暖”之說,源自2011年10月美國針對中國光伏電池提起的“雙反”調查。作為反制措施,江蘇中能等上游企業針對美國的多晶硅產品提起同樣的“雙反”調查。
提出針對美國多晶硅產品“雙反”調查基于這樣一個事實:美國對中國多晶硅出口量從2008年5371噸增長至2011年17476噸,增長幅度為225%;出口額從2008年7.5億美元增長至2011年10.4億美元。
“美國韓國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基本在25美元左右,但其在國內的銷售價格經常低于這一價格。”呂錦標認為,美國以及韓國多晶硅企業存在嚴重的補貼和傾銷“嫌疑”。
不過,下游企業似乎并不熱心。
早在2011年年底,江蘇中能就在業內的一次會議上透露了提起“雙反調查”申請的提議,當時就遭到了下游企業的反對,包括尚德在內的下游企業紛紛前往行業協會抱怨。由于反制可能帶來的上游多晶硅價格上漲,會給已經“勒緊褲帶”過日子的下游電池組件企業“雪上加霜”。
對此,林如海的解釋是:“有所反應,比沒有反應要好,有時候,表明一個姿態更重要。”
在更多的業內人士看來,“雙反”調查更多是一個“談判的籌碼”,“至于是否會真正實施,只要給對方產生了壓力,爭取了時間,伴隨著國內企業生產成本的逐步下降,‘雙反’也就達到了目的。”
顯然,這能夠為薄利運營的大企業帶來一絲可能的“喘息機會”。然而,對于包括峨嵋半導體這些中小規模的多晶硅企業來說,已經沒有時間等待了。
作為中國技術力量最雄厚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峨嵋山半導體已經決意回歸自己的“老本行”——電子級多晶硅生產,應用于電子元件,而不再“留戀”太陽能多晶硅。
更多的多晶硅企業,則只能在這次來勢洶洶的停產潮中無奈“出局”。
內外交困,自我救贖?
在經歷過去幾年周期性的漲跌后,此輪停產無疑對國內多晶硅企業是“致命一擊”。
剛剛過去的一周,國家發改委產業司緊急找來包括江蘇中能、洛陽中硅、賽維LDK以及峨嵋半導體在內的幾家多晶硅企業進行調研座談。
在這次會上,王小強主要反映了四川多晶硅企業面臨的困境。他說目前的困境一是美韓多晶硅企業大量出口中國帶來的沖擊;二是在于四川企業的“天生缺陷”:投產較早、規模較小,尤其是四川高達0.68元/度的電價成為當地多晶硅企業降低成本最大的“攔路虎”。
事實上,在2008年多晶硅投資熱潮之時,包括四川多晶硅企業存在的這些“天生缺陷”都被人忽視了。早在2008年,多晶硅價格徘徊在300美元/公斤左右時,當年開建的硅材料項目接近50個,建設規模超過10萬噸,總投資超1000億元。
此輪停產的多晶硅企業多是當年投資熱潮之中投資建設,并大多在2011年上半年進入正常運轉。“正準備進一步技術改造以降低成本,多晶硅市場就一路跌至目前的‘低谷’。”王小強感慨,峨嵋半導體沒有趕上多晶硅發展的好時光。
“德國補貼政策的全面退出,標志著第一次有政府退出光伏產業。”多晶硅生產商大全新能源首席執行官姚公達談及此輪“停產潮”,心情頗為復雜。
“當多晶硅產能逐漸從德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德國一步步戰略性地逐漸退出光伏補貼,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姚公達說,“但由于中國從一開始就沒有戰略性的補貼政策,相比國外,剛剛發展沒幾年的中國多晶硅產業被置于目前這樣一個低利潤、甚至虧本的市場中,不得不說有點可惜。”
面對來勢洶洶的國外多晶硅企業,正在逐步啟動的國內市場,即便是僅存的國內多晶硅廠家的命運也充滿了變數。
“相比國外產品,我們的多晶硅產品成本幾乎與之不相上下,未來中國多晶硅企業還是很具備競爭優勢的。”國內一家大型多晶硅生產廠的高管對南方周末記者這樣說道。
然而,從下游企業目前的選擇來看,卻無法讓這位高管如此自信。
“目前我們的采購90%來自美國、韓國和德國,由于國內多晶硅產品在質量穩定性上不及國外,在未來一兩年內,我們還將主要以進口多晶硅為主。”來自國內最大的光伏企業英利集團,其供應總公司總經理邊云娜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未來一兩年,國外多晶硅進口量還將進一步增長,擠壓剩余的多晶硅企業的生存空間,”王小強如此判斷。 (記者 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