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式聚光熱發電系統是通過拋物面槽式聚光鏡面將太陽光匯聚在焦線上,在焦線上安裝管狀集熱器,以吸收聚焦后的太陽輻射能。管內的流體被加熱后,流經換熱器加熱水產生蒸汽,借助于蒸汽動力循環來發電。該裝置從早到晚由西向東跟蹤太陽連續運轉,集熱器軸線與焦線平行呈南北向布置,這是一種一維跟蹤太陽的模式,跟蹤簡易,且光學效率較高。聚光比在30―80之間,溫度范圍可達400℃。
上世紀80年代,美國Luz公司在加州莫哈維沙漠陸續建成了9座槽式聚光熱發電站(SEGS),總裝機容量為354兆瓦,年發電總量10.8億千瓦時,發出的電力可供50萬人使用。管狀集熱器內工作介質為導熱油,導熱油通過換熱器可以產生390℃的過熱蒸汽以驅動蒸汽輪機發電。隨著技術不斷發展,系統效率由起初的11.5%提高到13.6%。每千瓦電能裝機容量的投資己由6000美元降至2000多美元;電費由每度24美分降至7.5美分―8.5美分。
自1984年以來,Luz公司先后開發了14兆瓦、30兆瓦和80兆瓦多種系統,由太陽輻射能至電能的最高瞬時效率為24%,年平均效率最高為15%。由于太陽能是隨機的,在工作介質的回路中增設一個使用常規燃料(通常為天然氣)的輔助鍋爐,以備急需。
該系統具有以下優點:第一,安裝維修比較方便;第二,多聚光器集熱器可以同步跟蹤,故跟蹤控制代價大為降低;第三,吸收器為管狀,使得工作介質加熱流動的同時,也是能量集中的過程,故其總體代價相對最小,經濟效益最高,這正是該系統最先在世界上實現商業化的原因所在。
目前,直接產生高溫高壓水蒸汽的新型吸收管業已研制成功,可以取消傳熱油的回路,從而降低系統和運行的成本,增加運行的安全性。
掌握槽式太陽熱發電先進技術的國外企業主要分布在美國、以色列和德國。集熱管(HCE)是該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目前,全世界僅有以色列的Solel公司和德國的Schott公司可以制造并提供。每個集熱器單元長度12米,縱向由7塊拋物形玻璃鏡面組成,橫向由4塊玻璃鏡面組成。玻璃鏡面對稱布置,總共28塊。集熱器組件SKAL―ET150由位于中部的驅動裝置來驅動。
中國光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馬勝紅說,在我國太陽能資源每年每平方米超過1900千瓦時的地區,建立30兆瓦―100兆瓦的槽式聚光熱發電站,前景將十分廣闊。如果該系統能在中國本土化生產制造,造價降低的潛力是很大的,該系統最適宜大規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