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元春,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我國著名土壤學家。1949年畢業于武昌文華中學,當年考入清華大學農學院,后合并為北京農業大學。1953年畢業于該校農學系,1956年土壤農業化學系研究生畢業。曾于1985年擔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1987—1995年任校長。 現為兩院院士
2011年是石油戰事多發的一年。
3月,爆發了由“北約”直接軍事干預的利比亞戰爭,法、英、意等幾個歐洲國家不惜投入巨額軍費而積極參與,重要原因是保護英國BP、法國道達爾、意大利埃尼等石油巨頭在利比亞的利益和保障本國的石油供應。7月,南蘇丹獨立,美歐等在蘇丹問題上對中國無理指責,主要原因也在于石油。11月,東盟外長會議和東亞峰會上凸顯的中國南海問題以及美、日、印等國的介入也是因為石油。年底,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陳兵軍演和美伊劍拔弩張的背后更是中東石油問題;美歐針對伊朗石油產品的經濟制裁使得中國總理緊急出訪沙特等四國,也是為了“找油”。一年里發生這么多事,都直接涉及我國油氣進口,因為油氣越來越依賴國外并已成為“國之軟肋”與受制于人的“七寸”了。美國戰略重點向“亞太”轉移,正在組織對中國的弧形包圍圈,一旦需要施壓,最簡單和輕而易舉的辦法就是切斷中國油氣運輸線,先把你的經濟和社會搞亂再說。以上種種,難道不該在戰略層面上對國家能源安全問題,尤其是油氣安全問題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憂患意識嗎?
近10年美國能源戰略與政策方面的資料中出現頻率最多的用詞是“自主”、“安全”、“替代”、“生物燃料”以及“降低石油進口依存度”。
中國何時才提“自主與安全”的能源戰略
全球70%的石油資源集中于中東,而資本、先進技術和消費市場集中于美歐工業化國家,這就注定了雙方在資源、經濟、政治以至軍事上的爭斗與博弈。據《BP世界能源統計報告2011》,2010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僅可分別滿足世界46.2年和58.6年的開采。油氣資源在漸趨枯竭,開采難度與成本越來越高,價格上揚是必然趨勢,在這盤油氣殘棋的博弈中,資源國與消費國之間的矛盾只會越來越尖銳,消費國之間利益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
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工業化進程,能源需求激增,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成為一名晚了近百年的世界石油消費國俱樂部里的“新生”。俱樂部里那些雄踞百年和虎視眈眈的“老生”與一位腰纏萬貫、咄咄逼人的“新生”之間能和諧相安和世界大同嗎?中國不能過高估計自己的外匯儲備的作用,也不能只盯在全球剩下的這“半桶”石油上,想想是不是還有其他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