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特每一次出手都會令很多人跌破眼鏡,這一次也不例外。
12月7日,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與美國第一太陽能設備公司簽訂協議,收購后者價值超過20億美元的托珀茲太陽能發電廠。12月16日,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又再次宣布,收購NRG能源公司旗下阿瓜卡連特太陽能發電廠49%的股份。
在這之前三個月,美國幾家高調的太陽能企業宣布破產,美國共和黨人要求停止給太陽能行業提供貸款擔保。而由于多晶硅價格持續暴跌,中國內地多家光伏企業正處于生死存亡的行業大洗牌當中。
因此,巴菲特投資太陽能電廠,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似乎都觸及了大眾眼中的“冰點”。
投資理念并未改變
這位全球最具威望的股神為何兩度投資太陽能電廠?深度剖析之后,我們會發現,這兩次出手仍然是其一貫奉行的投資理念的詮釋。
從這兩次投資的行業選擇來看,巴菲特宣稱“公用事業不可致富,但可守財”,可見在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巴菲特選擇了需求剛性、收益穩健的公用事業作為弱市標的,這也是其對“炒股首先保證資金安全,其次還是資金安全,最后也是資金安全”理念的踐行。
從介入時機來看,巴菲特曾經指出,剛開始的時候,從數字上看,幾乎都會告訴你不要買。美國光伏業正處在很不利的政策環境當中,而數個同業公司倒閉也為行業前景蒙上陰影。巴菲特在這個時機進行投資,可能正瞄準了低廉的介入價格。
具體到企業選擇,對行業價值鏈條與利益分配格局的深刻了解是繞不過的前提。巴菲特已逾80高齡,投資理念經過歲月打磨,大多深刻雋永。如關于企業選擇的“護城河”論,便是其投資理念中的剽悍之語“有的企業有高聳的護城河,里頭還有兇猛的鱷魚、海盜與鯊魚守護著,這才是你應該投資的企業”這正表達了巴菲特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終極關注。
僅以其青睞的第一太陽能設備公司為例,在由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光伏電站組成的光伏產業鏈當中,該公司通過碲化鎘薄膜技術占據了全球第二代光伏發電技術最高端,并于2008年創出每瓦特電力最低成本神話。可以說技術壁壘與成本優勢共同形成公司的卓越競爭力。
此外,新能源電廠存在一個普遍的共性,就是在經過建廠期的高投入之后,便可迎來長期而穩定的現金流,這也與巴菲特另一投資理念相呼應“我買入股票時,總是會先假設明天交易所就會關門,5年之后才又重新打開,恢復交易。”
市場血戰后的增長覺醒
既然行業選擇、介入時機、企業選擇、持有時間在巴菲特的成功投資當中缺一不可,那么,光伏企業的重生,就不應源于巴菲特的點石成金,而是源于價格雪崩和市場血戰后企業對增長模式的真正覺醒。
與其說歐盟需求較弱、美國啟動雙反調查讓遭遇價格崩塌的國內光伏業雪上加霜,不如說光伏業“原料、市場兩頭在外,低端加工在內”的市場格局,早已使風險注定。 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是國企多年粗放經營頑疾的體現,而本該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欣欣向榮的光伏產業再次落入過剩窠臼,就必須追溯到地方政府在產業轉型選擇中不顧自身條件大干快上,以及國內光伏企業不顧產能擴張后果、大幅透支需求抬升預期。
在光伏需求僅上升20%的2011年,全國光伏產能擴張100%,一度有18個省份將新能源列為支柱產業。由此可見,在新興產業號角吹響的初期,光伏產業博弈各方是浮躁的。
如今,市場倒逼機制正在懲罰這個年輕但體態臃腫的市場。對于整個板塊來說,如果在半年內出現上漲行情,可能更多是超跌之后的估值修正,而非產業的實質性成長。對于少數成本優勢較好的公司來說,在行業大洗牌中剩者為王是贏得下一輪增長的前提。
巴菲特已經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實踐證明,一兩次的失敗沒有關系,關鍵是在失敗之后選擇去做正確的事。對于目睹了傳統產業產能過剩之殤卻再次重蹈覆轍的低端多晶硅片企業來說,巴菲特還有一句話很適合它們:在錯誤的路上,奔跑也沒用。